三线建设是发生在上世纪1965年至1980年,短短的十五年间的一段历史往事。那是一段特殊时期,在特殊情况下,一场绝无仅有的"靠山近水扎大营"的工业建设。对于今天的轻人来说,依旧是一个陌生的历史名词。 固原曾是宁夏"三线建设"的主战场,在一片荒芜上,在飞沙走石中,一代又一代人咬紧牙关,一砖一瓦建设一座座工厂,一梁一柱建造一栋栋高楼,一草一木种下一片片绿林…… 原州区南部官厅镇,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三线时期一座现代化的军工企业建设于此。国营红卫机械厂,军工代号"5233厂",由吉林524厂在1969年5月迁建,当地人更多的称之为"695厂"。该厂是宁夏为数不多的三线厂之一,主要生产导弹零部件、军用飞机零部件等。 在长达15年的三线建设时期,东北向三线地区迁移企事业单位200多个、援建项目300多个、输送人才100多万,可以说那时的东北人遍及全国,每一个三线军工企业都有说着东北话的三线人,那时东北话也成了红卫厂的"官话"。 三线厂远离城区,坐落山沟,生产生活一体,形成了一个自我运转的小社会。随着职工及家属越来越多,食堂、澡堂、商店、邮局、卫生所、托儿所、招待所、俱乐部、电影院、灯光球场等配套设施一一建立起来。 每天清晨,军号声在厂区各个角落响起,人们在广播声中开始一天的安排。大人们拎着菜篮子去不远的菜场买菜,顺便带回早点,唤醒上学的孩子。吃过早饭,小孩三五成群地走进子弟学校里,大人们也奔向各自的岗位。此后多年,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书声朗朗,矇昧山谷不再寂静。 8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军转民后工厂取得了天津一家自行车的生产线。在之后咬紧牙关、拼搏进取,短短几年间生产了近10万辆"百合"牌自行车。表面的热闹之下,掩盖的却是居高不下的生产成本带给企业的连年亏损。八十年代中期,"百合"牌自行车被迫停产。1999年11月,工厂划归宁夏自治区政府管理。2005年5月,清河机械厂旧址被拍卖。 留在深山沟的三线老厂,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得破败不堪。上世纪热闹的工厂居民区已无人办公居住,空荡荡的楼房,破损的柏油路面,仅有的医院、银行、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办公大楼也见不着几个人进出,稍显有人气的路边也仅有几个地摊,售卖蔬菜日用品。 掩藏在山沟里的灰色厂房,装修精巧的家属楼年久失修,玻璃破损,有的已开始坍塌;高大的水泥浇筑的坚固楼房,虽然可以看出当年的辉煌,但人去楼空,给人无限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