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动一动就是一身汗。要说夏天的最佳搭配,大概就是空调、WiFi、西瓜了。 夏天高温炎热,人们为了改善生活的舒适度,不断研究消暑、避暑方法。 在现代,人们发明了风扇、冰箱、空调等家电,利用科技手段来消暑。 同时,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人们的衣着也很简短、清凉,短裤、露肩背心等清凉的夏季衣服也很受欢迎。 而此刻正享受着空调的舒凉的朋友们,是否好奇古人夏天是穿什么衣服的? 别以为古人穿衣服很保守,其实他们穿衣服比现代人还开放呢。 原始社会的人们夏天穿什么? 近几年的电视剧里一般没有明显的夏季,剧里的演员也多是长衣长裙。 可能很多朋友受电视剧的影响,以为古代社会风气保守,人们穿衣服都里三层外三层,连夏天也包得严严实实的。 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古人非常推崇"因时制宜",他们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来选择合适的衣着冠帽。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山顶洞人在夏天和冬天就穿着不同的"衣服"了。 冬天的时候,他们会将打猎得来的野兽皮处理好,用粗大的骨针简单缝合成御寒的"衣服"。 而夏天的时候,他们则会采集树叶子,用绳子串起来围在腰间,用来遮羞和充作"衣服"。 这样的树叶围裙,取材方便,而且也是非常凉爽舒适的。很适合夏天穿着。 这样的树叶衣服,用现代社会的眼光看来可是非常大胆和开放了。 不过也能理解,毕竟那时候的古人刚刚有了蔽体的意识,而且科技非常的不发达,他们只能依赖最原始的材料和技术,所以穿一身树叶子也不稀奇。 从文物中看古人夏天穿什么 后来,聪明勤劳的中国劳动人民发明了 养蚕缫丝技术和纺织技术 。 人们利用蚕丝或者植物纤维纺线织布,做成衣服,也就有了后世我们看到的各种传统服饰,例如襦裙、马面裙等。 于是古人夏天穿衣服的选择就更多了,款式也更精美了。 王公贵族或者有钱的富贵人家在夏天的时候会穿轻薄的纱衣。 在著名的马王堆汉墓里,就曾经出土了两件精美的素纱褝衣。 其中一件纱衣,长128厘米, 重量却只有一个普通鸡蛋那么重 。 素纱褝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是西汉纺织技术的代表作。 后来的 专家为了复刻这一纱衣,竟然用了13年的努力才得到一件重量类似的 。 由此可见当时的丝织技术的发达。 不过这件纱衣并不是单穿的,而是套在锦衣之外,增加朦胧美感的。 到了唐代,社会繁荣,风气开放,人们的穿衣也更大胆。唐代纺织业也非常发达。 相传有位唐朝官员身穿五层纱衣,一个外国人却能透过纱衣看到唐朝官员身上的黑痣。 这样轻薄通透的纱衣穿在身上,夏天一定非常丝滑、凉爽透气。 要想了解古人夏天穿什么,从名画中我们也能窥见一二。 北齐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中,则可以看出男人们在炎炎夏日是穿什么衣服避暑的。 只见图中方榻上, 四个姿态各异的男人,都穿着白色的吊带长袍,身上披着几乎透明的轻薄纱衣 ,只有领口处的黑色包边清晰可见。 虽然有侍女手拿汗巾侍奉在侧,但是这些学士们还是坦胸露肚,可见夏日炎热。 唐代周昉的传世名画《簪花仕女图》中,描绘了唐朝贵族妇女游园赏花的画面。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贵女们身穿轻柔透亮的轻薄纱衣,薄纱下贵女们的手臂和肌肤半透半露、隐约可见 。 纱衣轻薄,穿着既凉爽舒服,又有几分婉约朦胧之美。 而且贵女们也并未像人们以为的一样包裹严实,反而只穿着抹胸的襦裙,柔美白皙的肩膀却只有薄薄的一层纱衣笼罩。 不愧是以社会风气开明著称的大唐! 还有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宴会的主人翁韩熙载箕踞而坐,头戴高纱帽,身穿敞领白衣,手里摇着扇子,与府中的歌伎说着话。 在古代,古人在自己家中的时候,也是怎么凉快怎么穿衣服。 而宋代诗人李清照的诗句《点绛唇》中曾有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的诗句,薄薄的汗水就让衣衫湿透,可见衣服之轻薄。 除了轻薄的丝织品,聪明的中国古人还开发了多种植物纤维用来制作轻薄柔软的夏衣。 其中唐朝大诗人杜甫曾有诗云: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细葛夏布的柔软舒适,夏天穿着夏布制成的衣服,也很是清凉。 从这些画作、诗句中,也可以看出来,古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保守,夏天也会换上轻薄的衣裳,甚至光着上半身,或者半穿衣服。 古代消暑神器"冰鉴" 古代王公贵族有权有势,穿衣打扮上自然是什么最好就用什么,除了轻薄、凉爽的纱衣,他们还有消暑神器——冰鉴。 古人在盛夏时节用冰鉴盛上冰块后放在屋子里,并将食物放在冰鉴里,就相当于古代的冰箱 。 这样既能使屋子里冰凉舒爽,又能冰镇食物,可谓一举两得。 电视剧《甄嬛传》里就有这么一幕:盛夏时节,华妃娘娘优雅地用金叉子吃西瓜,而一旁的地面上放着一个大缸,缸里是一块块大冰块。 大家都知道冰块保存的条件是低温。温度高于0℃冰块就会融化,所以冬天的冰块是很难保留到夏天的。 而古代也没有制冷设备,那么 古人在炎热的夏天里是如何获得冰冰凉凉的冰块呢? 原来是聪明的古人在冬天的时候将河流湖泊上的冰块切割成一块一块的,运送到建好的冰窖里储存起来,等到夏天炎热的时候取出来供王公贵族使用。 "冬天存储,夏天使用" 这种方法是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 还有一种方法是 硝石制冰 。不过这个方法弊端很明显,所制冰块质量一般。 存储冰块需要耗费许多人力物力,普通的老百姓根本没有余钱在夏天购买昂贵的冰块。 普通老百姓夏天穿什么? 轻薄纱衣昂贵,冰块难得,那古代普通老百姓怎么度过炎炎夏日呢? 在古代,丝织品一般只有有钱人和贵族才能用得起。 而棉花是明朝时期才开始推广,普通老百姓也是买不起的。所以普通老百姓一般是穿平价的麻布、葛布、竹衣等。 葛布又称"夏布",听名字就知道很适合夏天。 葛布是用葛的茎纤维制成的,这种布料质地细薄,穿在身上比较凉爽舒适,适合夏天。 麻布种类较多,不过普通百姓也只能穿粗麻布,舒适度一般。 除了这两种布,古人还巧思巧手,发明了一种 用竹子纤维制成的竹衣,也叫"隔汗衣" 。 人们将细竹管与竹篾编织成布料,再根据人的体型稍作修改,做成简单的小背心。 因为老百姓大多需要辛苦劳作,夏天也不例外。所以 他们的穿衣款式上也是更加开放和大胆——背心 。 在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我们也能发现穿着背心或者光着膀子劳作的老百姓。 古代的背心一般有两种款式:裲裆、袹腹。 裲裆是一种无袖且不露肚子腰腹的背心。 而袹腹是用一块长布中间剪个洞,两边搭下来在两侧胳膊间各用四根绳带连着的褂子,袹腹的两侧是漏光的。这种背心两侧通风,非常透气凉快。 电视剧里在码头搬麻袋的苦力就是穿着这种背心。 除了在穿衣上选择清凉透气的款式,古人在夏季最炎热的时候,也会颁布一些诏令来防止百姓因在高温中劳作而中暑死亡。 宋真宗在位期间就曾经因为夏季高温而诏令: "六月,盛暑,减京城役工日课之半"。 令人大跌眼镜的开裆裤 如果说纱衣、背心不足为奇,那古人夏天穿的衣服里有一件真是令人大跌眼镜,那就是—— 开裆裤! 古代女人会在裙子里穿套裤。宋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对女性的穿着有了一定束缚,要求衣服要能遮住全身。 因为裙子较长,夏天较为闷热,上厕所也不方便,所以 在宋代的时候曾经流行过在裙子里穿开裆裤。 裙子里穿开裆裤,不得不感叹一句:古人穿衣服可真大胆!这可比现代人还开放啊! 不过这个风尚流行了一段时间就废止了。 其实开裆裤自古就有。古代服装比较繁琐,上厕所的时候就很不方便,所以人们就发明了开裆裤这种款式。 古代要求跪坐,而非箕踞(两腿随意岔开而坐),就是为了避免因为穿着开裆裤而走光。 曾经有个皇帝淫而好女色,为了方便行事,竟然让宫里的妃子、宫女穿着开裆裤在宫里行走,可谓荒唐至极。 所以,可千万别以为古人很保守,有时候古人开放起来比现代人都大胆。 总结 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科技来消暑,但是聪明的古代人也有他们自己的消暑方法。 比如换上轻薄透气的纱衣或者背心,把冰块放在屋子里消暑,以及各种消暑的梅子汤、绿豆汤等。 而且古代没有工厂,没有汽车尾气,也没太有环境污染,而且植被覆盖率比现在高很多,所以古代夏天的时候,室外环境会比现在舒适很多。 所以,不必为古人的夏天担心。 炎炎夏日,你是更喜欢连冰块都难得的古代,还是家家户户有空调的现代呢? 社会的安定、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我们在舒舒服服吹空调、吃雪糕的时候,也别忘了心怀感激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