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伐的慷慨悲歌祖逖
闻鸡起舞的故事从小时候就时常被拿出来当作学习对象,象征着勤奋好学,珍惜时光的典范。但是故事的主人公——祖逖,并没有因此完成自己毕生的信念。
祖逖,字士稚,范阳郡遒人。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是北地大族,家族常年有两千石以上高官。在晋朝士族门阀的黄金时代,拥有这样的家世背景,祖逖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富二代"。虽然具有这样的条件,但并没有因此放松自我要求。祖逖少年时生性豁荡,不拘小节,轻财重义,慷慨有志节,常周济贫困,深受乡亲宗族敬重。成年后发奋读书,博览书籍,涉猎古今,时人都称其有赞世之才。
太康十年被举荐为孝廉,后又被举荐为秀才,但是没有到任。可能是因为家庭背景,或者声名远扬,祖狄一直不缺朋友和赏识之人。后来,祖逖终于走上了仕途之路。第一站是和刘琨一起当司州主簿。闻鸡起舞的故事就在此时出现了。在公元三世纪的夜空下,祖逖常常谈古论今,感慨万千。西晋王朝的无能,故土河山的沦陷都是永久性话题。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祖狄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物。时常同知己讲:日后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我等要在中原干一番大事业。这个预言,很快就得到了验证。
西晋政治混乱,后宫干政极其严重。皇族争权,外族虎视眈眈,南北百姓食不果腹,常年在生死之间挣扎。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时刻,又上演了这场最黑暗的皇族争权——八王之乱。这是中华民族最悲惨时代的开端。祖逖声名在外,家世显赫,成为了这些王的拉拢对象。祖逖胸怀凌云之志,正准备大大展宏图之际,母亲离世,遂守孝不出。
多年之后,北方各民族"逐鹿中原",刘渊南下攻伐晋朝,长安洛阳相继失陷。这著名的永嘉南渡,使短暂统一的帝国再度分崩离析,北方门阀家族受到了灭顶之灾。祖逖带领数百乡党南下江淮,亲身步行,将车马让给老弱妇孺,将粮食分发贫苦百姓。途中遇见匪徒,亲自指挥,镇定自若,无人能敌。同行之人都很敬佩,被同行诸人推为"行主"。
到达江淮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率兵驻守京口,开启了辉煌的军旅生涯。西晋末代皇帝晋愍帝即位后,以司马睿为军政之首,率兵北上,司马睿不以为然。祖逖劝谏司马睿:如今北地百姓备受蹂躏,都有奋起反击之志。大王如能命将出师,让祖逖等人为统领,江北豪杰必定会望风响应,沦亡人士也会欢欣鼓舞。如此,也许可以申雪国耻。司马睿却没有任何感慨。祖狄悲愤填膺,自募兵士,自造武器,祖逖慷慨爱民,乡党同宗部曲都愿意随他反身渡河向北。在京口登船,面对着江水滔滔,祖逖感慨万千: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祖逖深谙军事,先扫荡了豫州大多名义臣子的豪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打通了北伐通道。没想到后院起火,司马睿称帝了。
第二年,西晋有多支叛军,投降后赵。祖逖则率兵清剿,先后击溃了石虎(后赵未来皇帝)和名将桃豹。在河南境内,各据一方的汉族割据势力都被祖逖示以祸福,晓以大义,听从调遣。在对后赵战争中,屡破赵军,一直拥有主动权。祖逖礼贤下士,善于体恤民情,即使是关系疏远、地位低下之人,也能施布恩信,予以礼遇…石勒见祖逖势力强盛,不敢南侵,命人在成皋县为其母修墓,又致信请求互市。后来,祖逖部将童建叛归后赵,石勒将其斩杀,向祖逖示好。祖逖亦与石勒修好,禁止边将进侵后赵,边境暂得和平。
众所周知,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与南方氏族不信任在外征战的将领。司马睿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驻守合肥。祖逖认为戴渊虽有才望,却无远见卓识,而且自己辛苦收复河南,却仍不得朝廷信任,心中甚为不快。不久,祖逖又听闻王敦拥兵跋扈,朝廷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的消息,担心内乱爆发,北伐难成,以致忧愤成疾。祖逖虽患病,但仍图进取,抱病营缮虎牢城。
面对着东晋皇帝氏族的阻止,北方石勒强大的军事集团。北复中原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愿望。祖逖在希望与悲叹中逝世,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祖逖在兵微将寡之中使用了浑身解数,创造了驻守河南的奇迹,却与南方朝廷战略不合。导致了北伐一开始就拥有了悲剧性色彩。但是北伐成为了在南方志在天下之士的夙愿,在以后的两百年中不断的席卷华夏大地。祖逖是毫无疑问的东晋北伐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