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杯看中国企业出海
文|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卡塔尔世界杯激战正酣,除了激烈的赛事之外,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亦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从世界杯赞助商的7个中国品牌,到大大小小来自中国的纪念品及周边商品;从通讯设施到「球迷村」的货柜屋,从供水保障到本届世界杯主体育场——「路萨尔地标体育场」(Lusail Iconic Stadium)。
中国制造现品牌效应
为什么本次世界杯的中国元素格外收到关注呢?笔者认为可以分几个角度来观察:首先是「中国制造」的质量提升。其实,历史上所有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过「粗制滥造」的起步阶段,然后再逐渐精密化、高质化、科技化,无论是德国或日本,都经历过这个过程。中国制作的商品虽然亦曾给人以价格虽低、质量参差的印象,但其实自从中央提出《中国制造2025》之后,下定决心用10年时间推动「制造强国」战略,加上以「供给侧改革」作为动力,令中国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受到海内外消费者欢迎,赢得消费者信心。
其次是产业链向下游移动的趋势。过去,大部分中国制造商以代工为主,没有建立自主营销渠道和品牌的意识,但随着多年的代工经验,目睹着品牌溢价带来的利润,逐渐开始向产业链下游转移,开始培养自主品牌的价值内涵,提升了品牌数量及知名度。
在「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之下,亦为优质品牌出海提供了便利。中国在过去十多年的经济高速蓬勃时期中,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跨境物流等经验;而「一带一路」让这些经验得以在海外展现,不但提供了中欧班列等跨境物流模式,为跨境电商提供稳定的平台——以本次世界杯期间的中欧班列为例,从义乌为起点的中欧班列途经八国抵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最短需时14天,比海运缩短将近一半;更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合作输出中国的基建施工经验,提升「中国制造」的知名度与品牌效应。
国有企业拥制度优势
此外,国企的实力亦受到各方关注,除了主场馆卢塞尔体育场是由中国铁建承建之外,中水排放的输水管材来自新兴际华集团旗下新兴铸管,中国能建葛洲坝路桥公司参建了世界杯期间的供水工程建设,中国电建则承办了中国电建承办的阿尔卡萨光伏电站⋯⋯。
自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以来,因全球资产价格相对处于低位,而中国相对受到的经济冲击较小,大型国企愈来愈追求全球化;在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国企「出海」步履加快,与民间企业一同跻身国际市场。在今年《财富》杂志发表的2022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中国共有145家公司榜上有名,包括99家国企。
一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都指责中国政府给予国企不公平优势,破坏了公平贸易的基础。暂且不论这种指责是否有事实依据,因事实上国企的改革一直朝向市场规则、市场化的方向推进,另一边厢,美国今年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中,对电动车的补贴条款却被指违反世贸原则。可见以国企的存在来指摘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理据并不足。
而相反,笔者认为,国有企业能够很好地弥补市场的缺陷。
首先,国企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任,在国防军工、基础设施等方面发挥基石作用。而正因为在这些领域的深耕,才为国有企业在国内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及经验,并以此为竞争力在国际上赢得众多项目。
其次,国企对宏观经济而言是稳定的基石。根据《财富》杂志的计算,世界500强的中国国企,盈利能力普遍低于上榜的民企。这一方面体现了国企不会窒碍民企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亦国企亦凭借更高的风险承担能力及韧性,以逆周期的经济行为实现宏观经济市场的稳定。
就以中东地区穿越沙漠地带的高铁为例,中国国企凭借丰富的高铁设备制造经验达到了明显的质量优势、成本优势及效率优势。由于体制上的特色,国企能够配合国家所定制的重大地缘政治战略而适当牺牲自身的利益,因此即使在沙特阿拉伯的高铁建设中蒙受了一定的损失,但却换来了中沙之间未来在能源、贸易方面更深层次的合作机遇,这是私企所无法做到的,亦是国有企业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