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寒气传遍全球,互联网行业还好吗?
"前一秒还在工位,转头已经办好离职走人,工牌堆了满满一大箱,一整层办公楼都空荡荡的……"
正如互联网抢占市场时的迅速,互联网裁员,也讲究一个"快"字。今年以来,全世界的互联网公司都不太好过,先是国内互联网大厂"毕业"潮,接着近期马斯克入主推特后开启人员优化,又打响了美国互联网裁员的第一枪,紧随其后的Meta(Facebook)、亚马逊、谷歌也纷纷响应,互联网裁员的寒气从硅谷传到了世界。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喜欢动不动就裁员?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互联网公司爱裁员最直接原因就是招得太多了,相关数据表明,亚马逊两年时间内,人员增长达到了102%,全职和兼职员工突破150万。为了跑马圈地,抢占市场先机,互联网公司普遍采取"防御性招聘策略",即网罗天下人才,让其它企业无人可招。
同时,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核心业务已经极度成熟,夸张地讲放只猫在那业务都能转,并不需要如此多的人力,这些过剩的人力资源,会被安排在各种新业务上,为企业开拓新的疆域,新业务又讲究快速响应,有限的市场里,同时有无数互联网公司做着一样的事情,不可避免的陷入"内卷"。
而且能够开疆拓土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都拍死在了沙滩上,从投入产出比来讲,是很低的。但互联网扩张时期,大量热钱涌入,企业不怕你花钱,就怕你畏手畏脚不敢花,被别人抢先一步。
这种"病态"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互联网人员编制的"臃肿",随着资本市场的潮水褪去,互联网企业开始节衣缩食,自然会将这部分"裸泳"的人给裁撤。
那互联网企业裁员有用吗?
人力成本是互联网公司最主要的支出之一,裁员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互联网企业的压力,但也不过是断臂求生而已,改变不了现状。互联网公司如今的困境,叠加了内外部多方面原因。
从资本市场来看,美联储之前的"大放水"导致大量热钱涌入股市,吹胀了互联网公司的估值,年初时Meta市值接近一万亿美元,到达了巅峰。随着美联储加息,热钱回流,流动的资金无法撑起互联网公司过高的估值,击鼓传花的游戏传不下去了,泡沫也就被戳破了。
同时,战争叠加疫情让大家普遍失去了"安全感",市场信心不足对于股市来说是致命打击,没有估值加持的互联网公司,就像是离了水的鱼,难以为继。
在外部环境如此糟糕的情况下,互联网企业的"特长"——"讲故事"也不见效了,互联网发展到如今该讲的故事都讲得差不多了,新编的故事(元宇宙、Web3等)又四处碰壁,迟迟不见效果。
All in元宇宙的Meta,市值已经距巅峰期蒸发了7000亿美元,暴跌70%。如果说糟糕的现状让互联网自缚手脚,那么看不见未来则是压垮互联网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然,目前互联网企业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只有这些。
从业务端来看,传统行业的不景气,往日的流量大买主纷纷削减广告开支,导致互联网公司的广告收入急剧下降。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往日被称为互联网广告"狗大户"的房地产、汽车、金融 一下子瘸了俩。
房地产自然不用多说,有钱得先把债还上;汽车行业,今年虽然杀出个"比亚迪",各新能源汽车也是蓬勃发展,但占广告大头的传统车企受新能源冲击萎靡不振,新兴的新能源车企需求又无法弥补这个缺口,导致汽车广告行业叫苦不迭。
有汽车媒体相关人员就表示,往年"钱多、事少"的大金主迟迟不下单,下单的都是些"钱少、事多"还要求转化的小客户,赚的钱少了不说,工作却在加倍。
除此之外,"教育、医疗、游戏 "等行业也同样不容易,被各种政策掣肘,不说哀鸿遍野,也是步履艰难。
更为关键的是,互联网用户高速增长红利不再,企业不得不面对存量市场的竞争。截至2021年,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其中手机上网人数10.29亿,除去老人和小孩,基本上互联网核心消费群体都已接入互联网,未来增长趋势将会继续放缓甚至停滞。
互联网渗透率进入饱和期,带来的获客成本高企使得互联网企业不得不稳扎稳打,比起扩张和渗透,企业更愿意深耕在已有用户上,希望通过提高用户活跃度、转化率以及客单价来支撑企业的增长。
而因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消费不振"、"消费降级" ,却让互联网的"深耕"战略难以为继,往日靠着营销、信息差"躺赚"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毫不夸张地说,2022年,是互联网行业的转折点。我们不禁要问,互联网行业真的已经"日薄西山"了吗?
其实不然,从上述原因中,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界因素占据主导。事实上,从二十年前泡沫中重生、依靠移动互联网崛起的互联网行业,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行业调整与升级。
当前已经进入互联网行业变革的深水区,在上一轮变革中,诸如雅虎、搜狐等互联网门户衰落了,而谷歌却能纵横互联网二十余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依旧大放异彩,离不开对研发和创新的执着。
通过"补贴和营销"构建起来的市场垄断,永远经不起时代的变革与考验,显然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副作用"已经被放大,而新一代互联网的端倪却还未显现,各大互联网企业都还处于押注和探索阶段。
但从现在来看,有一些企业还沉溺于往日的"繁荣"无法自拔,令人唏嘘。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开始伺机而动,开始转型,更有甚者,早已提前植入科创的种子,静待生根发芽,阿里巴巴 ,便是其中一个。
近些年来,大众对于阿里巴巴及其创始人马云,多有芥蒂,无论是"996福报"还是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发言,都让马云这位昔日的互联网风云人物被打上了"资本家"的标签。
但这无法否定马云在战略上的智慧,早在各大互联网企业执着于打"价格战"时,阿里就已经在芯片、人工智能、云计算 等领域提前布局,深耕多年。
其中旗下的阿里云在2022财年营收已经突破千亿,并实现了盈利11.46亿元,从全球来看,在云服务赛道上能实现盈利的云巨头当中,只有亚马逊云科技、微软智能云以及阿里云。在互联网行业每况愈下之际,云计算的成功无疑为阿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在芯片领域,阿里旗下芯片公司"平头哥"自研的CPU芯片倚天710 已经大规模应用,为其算力攻坚实现重要突破,同时在近日发布的超高频RFID电子标签芯片——羽阵611和羽阵612 ,更是在性能、稳定性、一致性和环境适应性均达到业界领先水平。
更难能可贵的是,阿里还是当前全球唯一一家具备自研云操作系统、大数据、数据库、芯片等全套产品的云服务商,技术实力雄厚。
在未来,"算力 "不可避免地将成为大国角逐的核心竞争力,阿里能够将软硬件研发、应用环境建设两手抓,为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打造出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单论这一点,就是一项极大的突破,这也让人不由得想起另一家以研发著称的企业——华为,两家企业都执着于不计成本的研发投入及产业生态的打造,可以说为其它企业发展破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
互联网将何去何从,我们很难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整个行业回归理性,互联网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以科技研发为代表的科创才是互联网未来发展之道。而目前想要在互联网寒冬中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积极转型应变、拥有自主核心技术 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