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有人说她是 " 她美艳如花,风华绝代,是民国第一才女。 " 有人说她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交际花" 有人说她是"中国绿茶婊鼻祖" …… 人们提起她,说得最多的是那些关于她的八卦绯闻,她是徐志摩苦追不到的"白月光",是金岳霖终身不娶的"朱砂痣",她是梁思成一生的伴随者……她的身边总围绕着很多爱慕者,乍看起来,似乎林徽因的出名都与情爱有关。 更有甚者,把她说成明明有丈夫,却和别的男人暧昧不清,脚踏梁思成、徐志摩和金岳霖这三只船的风流女人。 从民国一代才女到污名在外的交际花,林徽因的污名化之路越走越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有四: 其一、她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颇受人非议,很多人认为徐志摩是为了林徽因才与张幼仪离婚的,是林徽因破坏了别人的家庭。 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要知道徐志摩接受的是新民主义教育以及西方文化教育,且影响颇深,他崇尚西方的自由恋爱方式,一心想要找到一个与自己在思想上,精神上的灵魂伴侣,他曾经在给梁启超的信中写到"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找我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他骨子里就排斥和反感旧式的包办婚姻,但他又无力违抗父母给自己的包办和安排,可以说从一开始,他的心里就看不上,排斥,甚至反感张幼仪,不拿正眼瞧她,说她是乡下来的土包子土里土气。 实际上,张幼仪只是旧式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和受害者。他们的离婚是必然的结果,即便没有林徽因,也会有别人。 与其说徐志摩是鄙视,排斥,反感张幼仪,不如说他是鄙视,排斥和反感封建的包办式婚姻,连同硬塞给他的妻子张幼仪。 有时,我想,如果他们换一个出场方式相遇,比如张幼仪从国外留学回来,也许徐志摩不一定会排斥张幼仪,也许又是另一个故事。 徐志摩一结完婚,完成父母之命之后就去北京读书去了,很少回家。 1920年,他追随哲学大师罗素去了英国剑桥大学,在伦敦他邂逅了自己心中一直向往的"女神",那个符合他灵魂伴侣标配,才貌双全的林徽因。 伦敦的邂逅像是一阵奇异的风,激活了他心中所有关于爱情的火焰和灵感,16岁的少女被诗人带入了英国文学的殿堂,爱上了拜伦,雪莱,纪德等文学巨匠。 而共同的文学爱好,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影响,异国他乡的孤独,也让两个年轻人的心走得越来越近,无可避免地擦出了爱的火花。 然而对于徐志摩的狂热追求,年仅16岁的林徽因不知所措,甚至有些莫名的惶恐不安。那份炙热滚烫的爱情,那漂浮不定的爱恋,那用诗意构建起来的浪漫让林徽因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随着张幼仪的到来,林徽因得知他原来是有家庭的,早已娶妻生子。 她自小目睹自己母亲被人冷落,嫌弃的悲凉处境, 当她和父亲在车站送别徐志摩和张幼仪的那一刻,她在张幼仪的眼睛里看到了母亲一样哀怨,被伤害,被嫌弃和冷落的眼神。 她不忍,也不能。 于是,她决绝而坚定地降下了感情的帆,在一个深夜,与父亲一起不辞而别,连夜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一个在情窦初开的16岁少女,就能以不同于常人的理性,果断,决绝地斩断一段情投意合的爱恋。 很多女孩,包括很多成年女性一旦陷入情网,哪怕后来发现那是一场没有结果的爱恋,也依旧沉浸其中而难以自拔。 她的理性不是一般人可比。 而林徽因理性的退出并没有保全张幼仪的婚姻,让徐志摩停止追求爱情的脚步,后来追求林徽因不成,徐志摩又爱上了与他一样生性浪漫,有才华,不在乎世俗的陆小曼,并且不管不顾世俗与陆小曼结了婚。 实际上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是必然的事,即便没有林徽因,也会有别人,比如凌淑华,比如陆小曼。 其二、冰心写了一篇《我们太太的客厅》,在文中"我们的太太"是一个被男人环绕,爱出风头,工于心计的女人,假借文化沙龙之名,行招蜂引蝶之实,宛如交际花。 于是很多人,包括沈从文,萧乾等人都认为,冰心讽刺的是林徽因 ,甚至沈从文还给当时在山西考察古建筑的林徽因寄了一份样刊,林徽因收到后,也是一笑而过,从山西回来,还送了冰心一坛山西老醋。 其实,自古就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文人聚会。而在当时的民国,文人们也开始兴起一股热潮,喜欢在家里开办"沙龙"。 当时颇有盛名的是"北平有林徽因,上海有花厅夫人——弗里茨夫人",说起来,凌淑华,陈衡哲等都曾经开过文人沙龙,只是她们的圈子小,局限在某个领域,比如"文学沙龙",比如"绘画沙龙"。 只有林徽因开办的是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的"文化沙龙",当时聚集了很多文学,哲学,建筑,美术等等在内的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 从政治学家张奚若,到物理学家周培源;从社会学家陶孟,到哲学家金岳霖;从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到美学家邓以蛰;从北大校长胡适,到作家沈从文、萧乾、李健吾…… 每一位,在当时都是响当当的民国圈层重要人物。 大家探讨的东西也涉猎很广泛。从历史到经济,从美学到艺术,从科学到社会,从文学到政治……无所不聊,无所不包。每个人的口音南辕北辙,各自的领域也大相径庭,但身体里都住着一个高尚而有趣的灵魂。 林徽因无疑是出色的女主人,除了建筑"本色行当", 在文学上, 美术,哲学,舞台设计、期刊插图及及封面等方面都有做过尝试。 兴趣爱好的广泛,让徽因对多个领域都有了发言权。 每当聚首,林徽因广博的知识、灵敏的思维、严密的推理、流利的口才,磅礴的气势,让在场者无不为之折服。每次聚会,他们的讨论还在热火朝天中,大半天就过去了,结束时仍然意味悠长,回味无穷,只能期盼下一次聚会早日到来。 萧乾感叹道:"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言碎语, 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 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 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 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卞之琳回忆自己初次走进客厅之际,女主人"热情、直率、谈吐爽快、脱俗(有时锋利),总有叫人不感到隔阂的大方风度"。 雅致的环境加上好客的主人,很快引来了一大批各个领域的年轻才俊。沙龙由这样一位知性女主人主持,自然容易赢得众多文化人的青睐,久而久之,林徽因的"文化沙龙"声名鹊起,引得学界和文化界侧目,自然也引来了诸多的非议和嫉恨 。 而凌淑华,陈衡哲,冰心等人的沙龙因为涉及面窄,局限性大,却越加清冷,最后不得不解散了。 思想保守的冰心就很是看不惯林徽因,觉得她与徐志摩相恋过,回国后还继续保持来往,就是不守妇德,还写了《我劝你》来映射此事 而后林徽因,梁思成在家举办文化沙龙,林徽因在一群男人中间高谈阔论,谈天说地……冰心更是觉得有失体统,于是写下了《我们太太的客厅》。 虽然1992年在采访中,她否认写的是林徽因,而是陆小曼。但很多人皆不信服,更何况早就以讹传讹了很多年。 这些都让诸多不明真相的后人,往往在关注林徽因,徐志摩,还有金岳霖之间的感情问题的时候,先入为主,认为她的确在对待感情时,有心机,有手段,是个不折不扣的"绿茶婊"。 其三、1934年,林徽因写了一首最著名的诗篇《你是人间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 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 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这首灵动,跳跃,生动而柔情满怀的美丽诗歌,让很多人误以为是写给徐志摩的,因此而以讹传讹,就连后世很多文章都把这作为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情诗。 但实际上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刚刚出生的儿子梁从诫的,后来梁从诫也亲自出来澄清,其实从诗歌中的词句"鹅黄","初放芽的绿","柔嫩喜悦","希望","四月天"等等也像是形容一个新生命,哪里像是写给一个成年人的啊,更何况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只有儿子才是自己心中的人间四月天吧? 但至今为止,依然有人把它当成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情诗,让人无奈又无语。 其四、其实最大的污名当属梁思成的后妻林洙在梁思成去世之后,写下的《梁思成,林徽因和我》。 作为一代建筑大师的遗孀,本来好好享受该有的待遇就可以了,但是谁又不想出名呢? 2004年,林洙出了一本书《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书中记录了一些谁也无法验证的事,对林徽因的名声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描写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说林徽因一次跟梁思成坦白说,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意指她爱上了金岳霖,这让梁思成当晚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但第二天梁思成大方地表示了愿意成全他们,并给予了祝福,而林徽因又把这话转达给了金岳霖,反而让金岳霖看到了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最后决定自己退出。 这么狗血的爱情故事,当时感动了一大批少男少女,惭愧地说当时也包括我在内。记得在大学时代,我接触到了有关林徽因的诗集,还有林徽因的传记,特别是那本《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一书就引用了林洙书中的描述,而且把金岳霖描写成一个为了林徽因一生未娶的痴情人,更是感动坏了一大批年轻人。 后来的很多作者也大多引用并大肆渲染了林洙这段无法考证的故事。 最让人不平的是,就连销量最多的张清平《林徽因传》也是引用了林洙编撰的这个故事,真是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实际上,林洙的书写在林,梁二人皆死之后,因为死无对证,所以她就算信口雌黄也无从考证,可见她的别有用心。 从林洙的经历看人品,此人相当不厚道。 她本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机缘巧合认识了清华大学的学者丈夫程应铨,后随夫北上,来到了清华大学。 因为她和林徽因是福建同乡,林徽因对她诸多照顾,而且手把手教她英文,甚至病入膏肓依然抱病坚持…… 程应铨曾经谈到林洙时说过"与林洙在一起,只有两件事让她高兴,一次是她作为访问学者夫人,可以随同出访;一次是他写的学术论文得了一笔非常丰厚的稿费" 由此可见,林洙是一个多么现实的女性。 加上她在自己丈夫被蒙受冤屈,遭受非人折磨时,她更是为了自己不受牵连,不顾丈夫身处困境,也不顾丈夫的苦苦挽留,毅然决然与丈夫划清界限,执意与之离婚,并且连一双儿女也不允许程应铨看望。 事业上含冤受辱,婚姻上又遭受妻子的决绝抛弃,加上孩子也见不了,身心俱碎的程应铨最终绝望地含恨自杀身亡。 但由于林洙英文基础太差,于是林洙的父亲借着老乡的情分给林徽因写了封信,希望林徽因帮帮她。 实际上,当时的林徽因身体已经病入膏肓,常常需要卧病在床,但重视教育的林徽因依然支撑起病体为林洙补习英文。 在林洙与程应铨生活遭遇困境时,林徽因还自掏腰包给林洙经济上的帮助。 应该说,林徽因算得上林洙的恩师了,可是她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恩师呢? 她不仅想取代林徽因在梁家的位置,还在书中书中恶意贬斥,败坏林徽因的名声,甚至在梁思成死后拍卖了林徽因的嫁妆,以及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手稿,建筑史料等,后因为清华大学出面干预,得以保全了一部分。 这样人品的人编撰出来的故事,又怎能让人信服呢? 林徽因从小就目睹母亲被嫌弃,冷落的悲凉处境,以及母亲怪异孤僻的性格,让很小就蒙受夹板气的她往往比同龄人更懂事,早熟,理性,发誓绝不要成为母亲那样目不识丁,没有文化,被人歧视的女子,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什么。 在她情窦初开的16岁年华,就能理性,果断,决绝地拒绝一段不情投意合的情感。 很难相信在她已为人妻,为人母的成熟年华,反而会说出不着边际的那些话来。 要知道建筑事业是早在林徽因在欧洲游学时就种下的梦想,也是她毕生的追随,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呕心沥血,不辞辛苦,风餐露宿,不怕脏不怕累地爬高上低地地各处考察。 而梁思成是与她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 又是与她患难与共的爱人, 而金岳霖是哲学家, 与她的梦想和追求完全不沾边,一个从来理性,果断,决绝的女性在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舍梁选金?又怎么可能说出那么不切实际的话来? 更何况,林徽因不是一个一般的女子,我记得她的父亲林长民带她去欧洲游学时,给她写来家书,其中的肺腑良言直入胸襟,为之震撼: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和能力。 在这样有格局的家庭教育熏陶之下,一个有着自己远大理想和追求,有着远大格局,有着家国情怀的女性,怎么可能拘泥于不现实的情情爱爱呢? 也许金岳霖爱她是真,但如她那样优秀而美丽的女性,谁不爱呢? 另外,在冰心的书中,林徽因是1932年爱上的金岳霖,实际上那时林徽因正怀着身孕,而且金岳霖1931年已经出国了,而且当时他还有一个外籍女友。 于是,因为冰心,林洙等人编撰映射的缘故,以讹传讹之下,林徽因的名声几近毁于一旦,人们一谈到她,说得最多的,最感兴趣的就是有关她的八卦绯闻。 特别是现在,为了吸引眼球,或为了自身利益,各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文字以讹传讹,把林徽因塑造成浅薄的文青,将她的绯闻无限放大,甚至无端地贴上"绿茶"的标签。 林徽因曾说过,我是美人,我很忙。 所以她,从不屑于为这些流言蜚语劳神费力,于她而言,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远远大于去应对这些花边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