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航天局最终消息,神舟十四号返回舱已处于返回状态,于12月4日夜间视条件进行返航。 2022年11月29号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发射,并于6个小时后与天宫空间站成功交会对接。 神舟十五号与神舟十四号实现首次太空会师,这也是我国空间站首次在轨轮换。 根据载人航天相关消息,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轨驻留5天左右,随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将按计划返回地球。 而神舟十四号乘组在经过几天的交接后,即将踏上返程的路,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我们最值得关注的。 首先来说,返回舱从空间站脱离到安全着陆,就是一大考验。 地面搜救部队面临的挑战 据了解,本次神舟十四号将依然采用快速返回的方式,快速返回最大的特点就是快。 快速返回有多快? 先来了解一下神十二返回地面时所用的时间。 神舟十二号返回舱从2021年9月16日8时56分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分离,再到2021年9月17日13点34分精准着陆于东风着陆场, 共历时28.5小时 。 飞船脱离并绕飞空间站完成径向交会实验用时4.5小时,如果减去这4.5小时的话,神十二返回地面大约用了24小时。 用了这么久的主要原因就是等待的时间长。 神十二返回舱在等待返航期间,一直在等待通信、气象等条件满足返回舱着陆的要求。 但是返回舱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是静止或相对静止的,而是每隔1.5小时绕地球一圈飞行,错过一圈或气候条件不适合,返回舱就要继续围着地球转圈。 神十二大约围着地球转了13圈左右,才得到地面发出的脱离指令,这也是导致神十二返回用时久的真正原因。 而神舟十四返回模式则沿用神十三号返回舱的快速返回模式。 本次返回舱与空间站分离后,预计只需绕地球5圈,就可快速进去返回路线,只要7个小时左右,就能降落着陆场。 虽然快返模式并不是第一次使用,但对于3名宇航员和地面控制人员来说,都具有很大的挑战,而作为地面搜救部队来说,要比以往搜救任务的要求都高。 返回舱一般会按照预定路线着陆,但由于整个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所以,真正着陆点和预想的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也给地面搜救人员带来巨大的考验。 首先来说,神十四返回舱的着陆点是东风着陆场 ,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中南部地区,这里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少雨多风。 而当下正值冬季,当地的气温最低达到零下30摄氏度,这样的气温下,无论是对地面人员,还是航天组,甚至是通信设备都将是很大的挑战。 而返回舱还有可能着陆于着陆区以外的异常地域,如山地、沙漠、盐碱地、梭梭林地、水域等,搜救过程中有可能遭遇异常天气现象,如大风、沙尘等。 另外,返回舱着陆后,有可能出现主伞拖拽返回舱高速滑行、返回舱舱门打不开等工程异常,需要把各种异常情况想周全,并拿出应对措施,反复演练。 这些地形本身就给搜救人员带来交通上的影响,再加上返回舱着陆点的偏差,对于搜救人员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地面搜救人员还要面临三大挑战: 1、准备时间短 虽然在返回舱着陆前,地面搜救人员已经开展了多次的搜救演练,但并不能绝对保证第一时间找到返回舱。 返回舱在接到返回命令前,一直靠泊在空间站上,要到决策返回前的几天,才最终计算飞船返回轨道和返回瞄准点,留给着陆场系统的任务直接准备时间非常短。 而搜救人员必须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完成所有的搜救准备工作,将风险降至最低。 目前,神十四已基本确定下周一返还,但是具体的返回轨道和返回瞄准点实时发生变化。 目前他们接到的只是很大的一个范围点,只能在返回舱降落的过程中,实时修正返回轨道坐标,对于搜救人员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2、需要应对的返回模式多 一般情况下,飞船主要采取升力控制式返回模式, 航天器进入大气层时会产生一定可控制的升力,让航天器沿滑翔式轨道或跳跃式轨道滑行,从而缓和减速过程。 这样的好处就是航天员受到的冲击力会小些,而且飞船有一定的机动能力,所以落点更精确,使回收人员能够更迅速地找到航天员。 但是,当脱离空间站以后,发生机动性故障时,就要启用自旋弹道式返回模式, 载人飞船 返回大气层时,返回舱沿着自然下落的轨迹进入大气层。 这种方式有明显缺点,就是下落过程中航天员受到的冲击很大,返回舱落点精度较差难以寻找,所以对航天员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此外,还存在提前返回、推迟返回等多种返回模式,针对各种可能的返回模式,着陆场系统都要做好准备。 3、现场救援要求高 经过6个月的在轨飞行后,航天员返回地面要重新适应地球重力环境,特别是在返回着陆最初的几个小时,要帮助航天员进行地面重力再适应,防止出现立位耐力下降无法站立和晕厥等症状。 为完成搜救任务,着陆场会组建1支直升机搜救分队、1支搭载伞降队员的固定翼飞机搜救分队、1支地面搜救分队和若干搜救预备队。 这么多的搜救分队必须要同步, 如果不能同步的话,很可能无法第一时间检测宇航员的健康,这对宇航员来说是致命的。 主着陆场的气象条件将是飞船能否按时返回的关键,雷雨大风都不适宜飞船返回,而在所有的气象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地面浅层风的大小。 根据计算,飞船返回舱将在离地面10公里左右的高度打开降落伞,依靠降落伞的减速功能缓缓飘向地面,如果风力过大,飞船有可能飘出指定着陆区域,增加搜救难度。 另外,如果地面风速过快,在飞船降落地面后,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巨型降落伞可能会拖着返回舱在地面高速翻滚,对航天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而雷电天气更是无法确保飞船安全返回,因为返回舱为金属材质,雷电可能会对其通信设备和电子元件造成破坏,这样对航天员的安全很不利。 所以,作为地面搜救人员来说,为了迎接宇航员的凯旋,需要付出全部精力,以确保返回舱的安全着陆。 只有等返回舱门打开,听到宇航员一句"谢谢"之后,地面搜救人员的心才会落下。 当然,我们期盼三位宇航员凯旋的同时,也期盼搜救人员保证自身安全。 不过我们也不用或许紧张和担心,因为本次搜救,全程使用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导航定位系统。 说道北斗,这里面不得不说一下她诞生的艰辛过往。 1993年7月23日,美国要求登陆我国"银河"号货轮检查,被我国拒绝后,美国强制关闭了该船所在海区的GPS信号。 失去GPS信号,货轮就像没有眼睛的盲人一样,最终"银河"号货轮被迫抛锚停航,事后证明清白,美国却拒绝道歉,在他们的霸道行为下,北斗诞生了。 银河号事件回顾 1993年7月23日,美国驻华大使馆一名官员走到我国外交部说: "我们收到确切的情报,银河号货轮上有明显的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藏有数量庞大的违禁化学武器原料"硫二甘醇"和" 亚硫酰氯 ",我方现在要求你们有关单位立刻采取相应措施,如若不然,我们将按照美国的法律原则来申办此事,对这起有意的人为事故进行制裁!" 这名官员还说,如果中方不采取措施,美方会自己选择登船检查。 面对美方的指控,中方要求美方拿出指控的相应证据,可对方根本拿不出证据,随后在我国确认完银河号货轮并没有违禁品之后,拒绝了美国登船检查的要求。 而美方遭到拒绝后,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公然派兵前往公海,对银河号进行拦截。 得知美方违背国际法则毅然拦截银河号以后,1993年8月1号,我国外交部明确回应指出,银河号上都是正规物品,根本没有美国指责的违反国际法的违禁品。 但美方开始蛮不讲理,并扬言: "要么银河号立刻返航接受美国二次检查,要么现在就让美国检查人员进行登船作业!" 但是,一旦银河号返航,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可如果让他们登船检查,那是公然践踏我们的主权,让世界看我们的笑话。 因此我国直接拒绝了美方的要求,没想到的是,美方竟然强行关闭了银河号行驶区域的GPS信号,导致银河号一下就失去了方向,茫茫大海中,这对于银河号来说是致命的。 面对船员的困境,我方同意与第三方联合检查的提案,但美国却坚持只承认美方检查的标准,没有美方参与的方案都不作数。 为了尽快摆脱美国的纠缠,让船员安全靠港,双方各退一步,我方同意美国检查,但必须是以技术顾问的方式,虽然不是直接的方式,但美国总算是有了登船的机会。 美国人在船上翻箱倒柜,一阵胡闹,他们的理由是危险化学品就在其中的两个货箱内。 当银河号上的货箱悉数被打开后,一无所获的所谓美国调查组,当着中沙人员和世界媒体的面,无奈地宣布没有违禁品这一事实,并在所谓的《调查报告》上签署了名字。 1993年9月25日,历经磨难的银河号载着船上数十名船员安全回到母亲的怀抱,也正是这一次美国强制关闭了GPS信号,让我们认识到有自己的定位系统有多么的重要。 GPS对我国的影响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政府拥有并由美国空军运营的一个基于卫星的无线电导航系统,起初是美国国防部为了军方设计的利器,于1973年启动设计,1995年全面投入运行,直接把美军的战斗力提升了几个档次。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在空袭伊拉克时,第一次使用GPS卫星导航技术,虽然当时美军战机投下的武器只有10%使用了GPS制导,但这10%的GPS制导武器却发挥了强大的作战效能。 依靠GPS系统,海湾战争中的美军曾创造过两枚导弹先后攻击同一目标,且后一枚导弹通过前一枚导弹炸开的洞口钻入目标内部爆炸的"战场奇迹"。 在后期的阿富汗战争 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把GPS系统作为了战场导航和通信系统的主干,以及精确炸弹和导弹的最主要制导系统 ,并创造了很多战争奇迹。 正是因为这几场战争,使得很多国家都认识到定位导航系统对现代化战争的巨大影响力。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对俄罗斯产生了相当大的震动,虽然当时俄罗斯的经济不是很好,但是政府还是决定对之前的格洛纳斯 进行升级,从而有了可以抗衡美国GPS的底气。 同样被震惊的还有当时的欧盟,他们为此在1999年开始统筹设计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而到了2020年才组网完成。 "伽利略"计划是欧洲自主、独立的全球多模式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服务,实现完全非军方控制、管理,可以进行覆盖全球的导航和定位功能。 而对于中国来说,见识和经历了海湾战争和银河号事件后,甚至一个国家有了定位系统是多么重要,决定建造北斗系统 。 北斗系统 20世纪后期,中国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 北斗一号是中国的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即有源区域卫星定位系统,1994年正式立项,2000年发射2颗卫星后试验系统完成组建。 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 此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目标是对全球提供无源定位,与全球定位系统相似,整个系统将由16颗卫星组成,其中6颗是静止轨道卫星,与使用静止轨道卫星的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兼容。 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MEO卫星(地球中圆轨道卫星)、IGSO卫星(倾斜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和GEO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包括24颗MEO卫星,3颗IGSO卫星和3颗GEO卫星。 其中,GEO卫星安静地驻守在地球上方36000公里的太空,担负着为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指标提升提供增强服务。 北斗系统的组装完成,也标志着中国是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之后的全球第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有多厉害? 很多人对北斗系统都很好奇,很想知道北斗系统有哪些厉害之处。 其实,很多人早就体验过北斗了,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罢了。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手机都有北斗定位在里面,也就是说,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手机已经自动切换成了北斗系统,这算不算强大? 另外,早些时候,解放军进行了一项实验,在导弹发射前,使用的是GPS导航定位系统,在飞行了一段时间后,解放军直接关闭了GPS,而北斗系统自动替代了GPS,精准的击中了目标。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有了自己的定位系统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在发生冲突的时候,美国切断GPS信号了。 但是自认为是地球上霸主的美国,为何会眼睁睁地看着中国北斗组建而无动于衷呢? 其实他们怎么可能会这么淡定呢?他们恨不得北斗卫星一个个的失灵,恨不得联合其他国家阻挡北斗的进程,可现实是,他们无能无力。 美国拿北斗没辙的几大因素 其实在建造北斗初期,我们就面临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中国没有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原子钟。 对于我国来说,发射卫星就像走路一样简单,但是,如果没有原子钟的话,卫星就没有办法进行定位导航,没有原子钟的导航卫星,跟一堆废铁并无区别。 当时我国也没有造原子钟的经验,就打算花钱去欧洲买几个回来,可是欧洲当时正在和中国竞争频率的资格,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中国。 花钱买,别人不卖,这并没有让科学家气馁,欧洲拒绝的话语就像强心剂一样,刺激了我国的科学家,不分昼夜的研究实验,只用了两年就制造出了原子钟。 欧洲后来知道后,主动找到我国,想以半价的形式将生物钟卖给我们,但是,我们没同意。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的科学家们都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中国的定位系统,一定要用中国自己的东西制造,还要自造。 就是有了这个信念,几十万的科学人员努力研发,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北斗有了几个让美国也没辙的情况。 1、整个系统均为自主创造 据了解,整个北斗系统百分之百都是中国造,美国就算想阻拦其他国家与中国合作,也无法影响北斗整个的建造,因为我们不用购买其他国家的零件,阻拦也没有用。 2、替代速度快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制造的速度有多快,尤其是军工方面的,而北斗系统也是如此。 还记得神十三升空的时候,神舟十四号就是神十三的"备胎",一旦神十三出现问题,神十四就会立即起飞替代神十三。 而北斗也是这样的道理,在天上运行的北斗发生问题时,我国能很快地发射替代卫星,这样的替代速度,也是让美国没辙的原因之一。 3、反击能力 如果我国的卫星被其他国家击毁的话,我们也会立马采取反制措施,毕竟击毁卫星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相信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和中国玩互炸卫星的游戏。 4、星间链路 建全球系统的时候,需要全球布站,现在已有的GPS、格洛纳斯等全球导航系统就是这样操作的。 但我们只有国内有布站,所以科学家让星与星之间建立一个通信链路,让星和星之间可以对话、星和地可以对话。 这样整整三十颗北斗卫星建成了一个大网,就可以统一控制,实现了"一星通,星星通",对卫星的测控覆盖也从以前的30%提高到了100%。 一旦地面站被摧毁、干扰等极端情况下,有了星间链路,北斗卫星系统可以借助星间链路自力更生,在无地面支撑的情况下进入自主运行模式,在60天内继续提供高精度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在为北斗系统提供服务的同时,星间链路还会持续给飞船、导弹等飞行器提供通信和测控等支持。 正是因为美国的围堵,让中国越发的强大。 而星间链路这个技术全世界只此一家,虽然我们不能全球布站,但是我们可以脱离基站自主运行,所以说美国拿北斗没有办法。 就像我们的空间站一样,同样是因为美国的围堵后,我们奋发图强自主研发的。 当年,美国拒绝我们参与 国际空间站 建设,为了进一步封锁我们,他们通过所谓的《 沃尔夫条款 》,禁止中美航天合作。 因此,我国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航天科技之路,经过多年的艰难探索,终有如今举世瞩目的成就。 回到正题 其实北斗不是第一次运用到为航天员保驾护航,我们最近发射的飞船自己火箭,均有北斗为其保驾护航。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返回地球时,北斗系统充分发挥了她的特点和优势,返回舱着陆点和预计的位置几乎没有偏差。 而在返回舱落地的同时,空中救援部队和地面救援部队几乎同时赶到,足以说明北斗定位系统的强大。 虽然神舟十四号返回舱定在夜间返还,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在北斗的系统中,不分白天黑夜,都能准确及时的定位返回舱。 因为美国幕后搬弄银河号事件,我们有了北斗系统,又因为美国的《沃尔夫条款》,我们有了空间站。 有时候,我们应该感谢美国,没有他们给我们制造的困难,或许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成长。 中国不惧威胁和挑战,逆流而上的中国,才是实力的体现。 祝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凯旋归来的同时,也要致敬我们伟大的科学家,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有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强大起来,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明星,该追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