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之人,大家对他一直都是毁誉参半。 有人说他是卖国贼,主持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也有人说他是一位名臣,主导了洋务运动,想要变法图强,挽救风雨飘摇的中国。 1895年3月,李鸿章在日本商定马关条约签订事项时,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击中左面,索性子弹未击中要害。 这一枪,让中国的赔款从三亿两白银,降到二亿两白银。李鸿章也发誓,此生不再踏足日本! 于是在1896年,李鸿章在奉慈禧之命参加完俄国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仪式后,乘着"圣路易斯"号邮轮,经过六天六夜的漂泊,于1896年8月,到达美国。 李鸿章为了隆重,特地穿上了慈禧御赐的黄马褂。而当时的美国人只知道,在清朝只有皇帝才能穿黄色,于是新闻媒体添油加醋,对李鸿章之旅大肆报道,称其为"清朝皇帝",更甚者称,慈禧太后下嫁李鸿章。 李鸿章在知道后吓出一身冷汗,连忙派人去澄清,生怕这个"大逆不道"的消息传回国。 李鸿章达到美国的那天,纽约港,万人空巷。 五十万人涌上街头,想要一睹来自神秘东方的容颜,就连总统和总统夫人,都特地取消了度假,专门迎接这位大清重臣。《纽约时报》称其为"盛况空前的欢迎仪式"。 当时的美国人,对于东方面孔是陌生的,更何况这些人还留着长长的辫子! 在国内,李鸿章这种重臣出行,有金锣开道,锣声一响,闲杂人等便需要赶紧让路,走的稍慢便会挨打。 还有各种仪仗,大臣或乘车,或坐在轿子里。而非像在美国这样,坐着敞篷轿车,民众指指点点。 这对当时的李鸿章和他的两千余名随从来说,应该是相当不习惯的。 最先和李鸿章握手的,是美国已经退役的威尔逊将军。李鸿章上来便问:"将军,您在美国是富人吗?" 询问私人财产,这在当时的美国是很不礼貌的一件事,好在随从翻译还加了一句解释,说这在清朝的常用的问候语。 其实,早在李鸿章于英国参观一家大型工厂时,便问英国厂长:"你管理这么大的工厂,一年能有多少收入?"厂长说:"只有一份薪水而已。"李鸿章不信,说他手上这么大的钻戒,一定是通过贪污受贿的"陋规"得来的。 接着,访美的李鸿章在参观华盛顿国立图书馆时,想要抽烟,被美国人制止——图书馆内禁烟。 李鸿章感到尴尬,便朝地上吐了一口痰,被两名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求擦干净,李鸿章的随从要替他擦,工作人员一定要李鸿章亲自擦。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只能罚款了事。 在李鸿章入住华尔道夫酒店之时,李鸿章感叹道:"我们这些人第一次坐上了美国所谓的电梯,不过是厕所一般大小,一会儿便到了7层,真让人惊讶!" 后来美国记者访问李鸿章:"您此次访问美国,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李鸿章说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楼房,这些楼房足有二十多层,他们应该能抵挡得住台风吧。" 在场的美国记者哄堂大笑,李鸿章随即解释道:"在中国欧洲,都没有二十多层的楼房,而在美国随处可见。你们的楼房看起来很坚固,可在中国是不能建这么高的楼房的,因为台风来了便会倒塌。而且中国没有电梯,二十多层上下也很不方便。" 此时,对于李鸿章来说,从风雨飘摇、贫困交加的大清朝,来到文明先进、高楼林立的美国,应该不亚于古代人穿越到了现代吧! 回国后的李鸿章一言不发,在天津,他收到了亲信吴汝纶的一封信,询问美国之旅如何,李鸿章回道:"所见过于所闻"。 五年后,李鸿章又被慈禧任命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结束后李鸿章大口吐血,没多久就病逝于北京,享年79岁。 或许李鸿章明白,风雨飘摇的大清朝不是仅靠学习西方科技就能挽救的,需要从思想和文化上进行根本的改变。当时的清朝和欧美国家的差距,岂是几十年就能赶超的,恐怕任何一个人,在当时看到此情此景,都是深深的绝望! 若是李鸿章看到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知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