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获得全校贤爱少年比赛第一名。看着鲜红的奖状,我觉得十年的辛苦没有白费,儿子在肚子里面就开始胎教,早起晚睡,陪着儿子一起长大,做作业,参加口才、写作、歌唱等各个培训班,努力总算得到了回报。 牵着儿子的手,我走在大街上,说:"儿子,走,有什么要求妈妈都答应你。"趁着我高兴,儿子扭头看着我说:"妈妈,我什么都不要吃,什么也不要你给我买,就想跟您说句心里话。"我诧异的看着儿子说:"你有什么心里话就说吧。""妈妈,我知道您对我好,希望我考上好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可我只想做个平凡的孩子。我想象别的同学一样,可以睡懒觉,可以跟着爸爸一起去玩游戏,我不想天天学习总是得第一,我真的好累。也想象别的孩子一样,可以在草地上滚来滚去,看蓝天数白云。妈妈,我真的好累,真的只想做个平凡的孩子。" 可能怕我生气,儿子马上加了一句:"您放心,我上课一定会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我基本的事,我一定会做好,妈妈。但是,我不想要那么多先进,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说,象个稻草人一样站在同学们的前面!我也想放松,也想调皮一下,当先进太累了,妈妈,我只想做个平凡人。" 看着儿子稚嫩的面容,听着他胆怯的声音,我倒吸一口气:是啊,儿子长大了!其实他早已有了自己的主张,只是为了让妈妈高兴,为了妈妈的面子,一直在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其实儿子十分懂事。这样说来,我真的是一个自私的妈妈。 我曾经也做过孩子,我现在可以回忆起,小学期间我那么快乐的童年:可以下河去摸鱼,可以晚上在院子里面疯、跳橡皮筋,没有这么多作业,没有这么多培训班,没有这么多不快乐的事情。 工作是以后的事,考大学也是以后的事,逼得太紧,弦太重,会不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现在有这么多孩子得了抑郁症,有这么多孩子即使考上大学,也没找到份好工作。人生短短几十年,有快乐就行。只要孩子上课能认真听讲,能认真完成作业,为什么不能给他快乐的成长环境?为什么我不能放手,是为了孩子的前途,还是为了我自己的面子? 这时我蹲下身,看着儿子的眼睛说:"好,宝贝,我答应你,我以后不这样逼你,不逼你每次得第一。但是希望你能做到最基本的,把妈妈当成自己的朋友,妈妈做的不对的,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跟妈妈讲好不好。" 儿子特别高兴地亲了亲我的脸,说:"我知道我的妈妈最好的妈妈!" 我牵着儿子的手,走在阳光灿烂的大街上,放过儿子,放过自己,静待花开。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快乐,为什么我们不能放手试一试呢! 看到那么多辛苦的孩子,我曾经以为自己的儿子不会累。曾在网上看过别人家的孩子说过只想做平凡的人,当时还觉得矫情,没想到今天儿子也会说出一样的话,因为他一直笑容满面,从没和我说过累,只是坚持着、坚持着,为了爸爸妈妈的面子,为了满足爸爸妈妈的要求,为了爸爸妈妈不生气。可我不知道他有这样的感觉。 好吧,孩子,我就让你做个平凡人,享受平凡的生活,平凡而快乐的童年! 以后的日子妈妈和你一起慢慢地过,不为别人的评价,不看别人的眼色,只为我和你自己的幸福! 这个问题我已经收藏了很久了,迟迟没有回答。 我一直在琢磨,易中天老师小时候是老实孩子,还是不老实。 易中天是我尊重的学者和老师,但不是他说啥就是啥,更何况他说的很可能就事论事。不能把他说的特例,当做普遍的真理。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难道错了吗? 任何时候死读书都是没用的,但一心刻苦读书是没有错的。 诸葛亮也不像是调皮的孩子,是不是老实就不清楚了。 曹操与诸葛亮都喜欢读书,而且都喜欢看有用的书。 只不过曹操读书之外,喜欢去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而诸葛亮读书之外,喜欢跟人喝茶聊天,是不是亲自躬耕就不清楚了。 庞德公平时是亲自下田耕作,夫妻相敬如宾。闲暇时,弹琴、读书为乐。 如果是在今天,庞德公上一下百家讲坛,吹吹牛,写写书,混得一定不错。 刘邦也不读书,如果不是秦末之乱,就一辈子做个亭长,不定哪时就掉了饭碗,赊一屁股债,老婆孩子都不管,就这么一生。 孔老夫子读了一肚子学问,周游列国,也没人待见。最后还是回到老家,做了一个教书先生。 孔子这个教书匠,还有人比得了吗? 仔细阅读孔子的传记,感觉孔子打小也不算是很老实的孩子。 孔融倒是小时候很懂事,大点了却很调皮,最后还是不着调,弄得比较难堪。 祢衡估计打小就不很老实,能力是不小,可谁也不服,最终也没有个好结果。 教育的问题,我还是信服孔老夫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老实不老实,调皮不调皮,都是一种性格。 老实的孩子不一定都不成才;调皮的孩子不一定都有出息。 在这一点上,是时势造英雄。 动乱时代,更容易出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和平时代更容易出科学家、学者、艺术家才是。 但都不是绝对的,由于战争才促进了技术、武器的革新、发明,出现了大量的科学家。 动乱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出现了大量的思想家。 总之,教育是社会科学的范畴,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一概而论,也不可以偏概全。 我的理念是,不管是谁说的,听听就算了。 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家长有责任为自己的孩子,做好人生规划。 核心一点就是,刻苦学习,顺其自然。 今天看历史,任何一个留下名字来的人,都是很有出息的; 今天认为看似很有出息的孩子,几十、几百年后,还能有后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易中天老师说,曹操小时候比较顽皮,所以他长大后有出息。于是引申出来,小时候顽皮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有出息。 其实这句话不仅仅是易中天老师说过,在农村很多老人的口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说法。尤其是在男孩子身上,每当他调皮的时候,总会有人说男孩子调皮好一点。 之所以会认为调皮好一点,大概是认为男孩子应当有出息。长大后有出息的孩子,小时候似乎都应该调皮一点。那么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曹操小时候真的调皮吗?皮!非常的皮"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这句话是出自《三国志》当中,大概意思说的就是曹操比较调皮,甚至经常引起世人的称奇。 故事一:其实《三国志》记载的还算是好的,真实历史上的曹操在小时候的样子,单独用这几句话完全描述不了他的调皮。 由于曹操小时候生性放荡,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的叔叔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经常调教他,有时候也会给曹操的爸爸打小报告,每次迎来的都是一顿胖揍,因此曹操非常不喜欢这个叔叔。 后来曹操有一次和这个叔叔迎面撞上,故意歪着个嘴像是中风一样。他的叔叔以为他生了病,赶紧就跑过去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曹操的父亲。 曹嵩一来,曹操立马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曹嵩问曹操刚才怎么回事?曹操答道:"什么事情都没有,我这不是好好的吗?可能是因为叔叔不喜欢我,所以故意打我的小报告。" 曹嵩爱子心切,真的以为自己这个弟弟是故意打小报告。所以以后他再说曹操的什么事情,曹嵩基本上都会搪塞过去。因此三五次之后,这个叔叔以后再也没有问过曹操的事情。 故事二:虽然《三国志》当中并没有记载,曹操和袁绍小时候可能认识。但是从汉章帝刘烜开始算起,袁绍一家出了四世三公。其中司空袁逢是袁绍的父亲。 而当时曹操的父亲是曹腾的养子,在朝廷中也是颇有权势。曹操和袁绍的年龄相差并不太大,像他们这种富家子弟,读的都是洛阳的贵族学校。 但是贵族学校说实话也没几个,所以两个人小时候确实有可能认识。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才有可能展开第2个故事。 都说曹操调皮,其实袁绍小时候也不简单。这天正好有一家人结婚,他们两人就组织了一群同龄的孩子,准备来一个半路劫亲。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被别人发现之后一路追赶。 由于袁绍跑得比较急,不小心掉到一个坑当中。当时曹操跑在他后面,看到他掉进去之后非但没有拉他。反而对后面追赶的人大声喊道,贼在这里赶紧来。 幸亏当时袁绍比较机灵,而且这个坑也不深,几下就爬了出来,因此才躲过了后面人的追赶。再往后面两人的关系怎么样就没有记载了,如果不是袁绍,曹操也有可能坑害其他的伙伴。真如易中天所说,小时候调皮长大有出息?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句话的背景,这句话是出自《易中天品三国》的一小段。易中天说的也只不过是一种现象,但并不是绝对的说法,两者没有必然的关系。 再者我认为虽然没有必然联系,但是两者的关系比较大。虽然长大有出息的人,小时候不一定调皮。但是小时候调皮的人,长大之后会很容易有出息。为何会这么说? 调皮的孩子有个性 :在这个人口爆炸化、知识爆炸的年代,想要混出点名堂来,必须要和别人不一样。或者换句话来说,你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抛去外在条件不谈,有个性就属于内在的核心竞争力。像现在一些粉丝追明星,他们有的人不仅仅是看重颜值,有的时候也会评价这个孩子有个性有态度。 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嘛: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但是也有另外一点,有个性固然好,但是不能个性出头了。因为万事万物,总是讲究物极而反。 调皮的孩子有主见 :在这个人云亦云的时代,能够保持自己的主见非常重要。人之所以是人,正是因为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别人说什么,你就认为是什么? 你看现在成功的几个大佬,哪一个不是走当初没人走的路子?马云的阿里巴巴,当时所有的人都以为是骗子。 所以说主见对于一个人很重要,如果连一个主见都没有的人,基本上就没有了成功的希望。 总结一下:我们再回到刚开始的两个故事当中,其实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来,曹操不仅仅是调皮,而且有点奸诈。这一点和后世对他的评价非常吻合。 也正是应了那句话:人看从小,三岁看老。 易中天老师我是非常尊重的,虽然有时候观点比较片面,一部三国品的是滋滋有味,似乎连汤渣渣都香美无比。那曹操,袁绍少时玩酷,斗鹰走马,提笼架鸟,恣意妄为,顽劣不堪,就是说一看就不是老实人,可是后来袁绍做了讨董联军统帅,再后来坐拥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成为官渡之战前最有实力的一方霸主 ,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者居上,加九锡,称魏王,成为实际上的最高权利者。这些只是说明了少时顽劣,长大了可能大有出息,却不能说明小时候老实的孩子,长大后一定没出息。远的不说,就说徐向前元帅和林彪元帅,少时一个木讷,一个腼腆都是老实孩子,长大后竟然都成了开国元帅,我想说,这个出息可是不小吧!所以有些事情不能主观臆测,一概而论。少时顽劣或者老实这和家庭出身,家庭环境,是否官宦之家甚或者是否是王侯将相之家,都有莫大的关系。至于长大后有没有出息,这还是要看个人的天赋和运气罢了。不过无论怎样也不能妨碍我对易老师的钦佩之情。其实任性有时也是蛮可爱的 易中天的观点是片面的。三国中小时调皮奸诈的只有曹操一人,其他的如刘备,孙权,周瑜 鲁肃,诸葛亮与曹操不同,没出息?什么叫有出息?只要遵纪守法,为社会做贡献就叫有出息。大多数专家也是老实孩子。小时候老实的孩子, 长大后,大多数守本分,守规矩,遵纪守法。并不是只有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心眼多 大起大落,才能够干一番惊天动地事业来。 君不见,支撑我们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正是这些小时候老实,努力学习,长大以兢兢业业,遵守法律法规,默默无闻的人。他们循规蹈矩,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大多数。少数成绩突出的,成了科学家、专家,为国家的崛起,为祖国的科研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 ,小时不安心学习,长大后,不安心于现状,胆大妄为 是法律为无物,能折腾,上窜下跳,这山望着那山高,毕竟成功的是少数。大多数在现实面前碰的头破血流,沦为社会的最底层。有很多人触犯了法律,成了违法犯罪分子,变成了社会的罪人。 历史上,曾出现无数个象曹操,刘邦这样的人,大多数被消灭,成功者了了无几。 毫无疑问,借助《百家讲坛》名声大噪的易中天,已然被许多人奉为国学大师。同村的小伙伴,还曾特意向我炫耀过他和易老师的那一面之缘。只是,无论是明星学者,还是专家教授,他们所讲述的观点,我们可以借鉴,却不该照单全收。 考虑到节目录制和观众兴趣,易中天所品的"三国",具有较多的文学解读,而非纯粹的史学研究。也正因如此,他才可以更为感性和艺术化地组织语言。小时候老实的孩子,长大后都没出息,更像是一句"现挂"。说白了,这话得联系节目的情节来理解。历史上的曹操,小时候确实不太老实:"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 陈寿用"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和"不治行业",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顽劣的少年形象。而野史中的曹操,还曾坑了袁绍一把。 《世说新语》中曾提到,曹操和袁绍年轻时在一场婚礼上"捣乱",硬是把人家的新娘给"偷"了出来。在逃跑途中,袁绍不甚跌入荆棘丛中,因怕疼而不敢爬出来。关键时候,曹操大喊,故意暴露两人位置,使得袁绍在惊恐中忍着剧痛跳出。 毫无疑问,这样的曹操,在小时候的确不太老实。而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曹操可谓是一代枭雄,在诸多诸侯中脱颖而出,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更是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按照这个逻辑来看,小时候调皮的曹操,显示出了不俗的智慧,为其日后的丰功伟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可是,曹操日后的成就,真是由于他小时候调皮捣蛋么?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难证明的。现实中,许多人都说调皮捣蛋的小孩一般比较聪明。但是,这种聪明与其日后的发展,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似乎也很难考究。 说起曹操,又不禁想起来《大宅门》中的白景琦。自幼顽劣的白老七,大小就不服管教,可谓是顽劣至极。可是,他得以走上正道,还真就得感谢季先生。没有严师的管教,白景琦或许跟他三叔一样,成了个败家子。 同样的道理,小时候的老实的孩子,也未见就会成为平庸之辈。在强调曹操年少时顽劣时,可以作艺术化的表达,称但凡小时候老实的孩子,长大后都没出息,用这种反衬来凸显正在讲述中的案例。 可是,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古训,终究还是颇有道理的。小时候听话懂事,意味着能过更好地管教培养,虽少了曹操那股子游侠气,倒也不至于就一事无成。相反,若是顽劣至极,或许走向邪路的可能性更大。 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千真万确。 孩子的成長成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除了本人的天性禀赋以外,社会的熏陶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世界观的形成,个人志向的确立才是能不能有出息的关键因素。 小时候不老实的孩子,大体上就是性格外向或不拘泥于安分守己。老实孩子多数是性格内向。老实孩子并不等于精神世界缺乏激情。 古今中外的名人中小时候顽皮捣蛋的有之,小时乖巧聪明的有之。 有人说调皮胆大的孩子長大后就很勇敢,这也不尽然。苏联女英雄卓娅,中国女英雄刘胡兰小时候都是乖巧的女孩子,当紧要关头表现的英雄气概,勇敢精神及胆略是男男女女都为之敬佩。 以孩子从小老实不老实来定论有无出息毫无科学依据,并且有很强的误导作用,很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这话我不敢苟同。 如果,出息是指建功立业,为王称帝,老实孩子,说实话,有点吃亏。因为他们会囿于既定的规则,畏惧于乡里乡亲的留言,留恋于既定的利益,出格出头打破常规的事情,一般是不敢干的。你看古往今来,称王称帝的大都不是善茬,像刘邦,身无分文就敢到大户家骗吃骗喝,像朱元璋,民间传说小时候就是孩子头,专一和地主做斗争。 这些人,从小时候起就敢于破坏规则,挑战权威,而且善于煽动周围人的情绪,老实孩子,估计连也吆喝着一起干的勇气都没有。所以,长大之后,多没有出息。易中天先生此言,估计是从这个角度说的。换算到现代来,那些不甘于命运安排,总是挑战传统,打破常规的人,也往往能站在时代前沿,成就一代传奇。像马云,大学老师都不干,非要捯饬互联网。像俞敏洪,放着大学老师不干,非要给人补课。这些事情,安于体制内的,囿于既定利益的人老实人,一般干不出来。 但是,如果出息是指板凳甘坐十年冷,专心一致做学问,那出息可就大了。古往今来的好多名流大儒,小时候可真是危言危行的老实孩子。比如孔融,四岁就让梨。比如爱因斯坦,做三个板凳都做不好,还老老实实地告诉老师,憨厚的可爱。这些老实人,一般小时候很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是循规蹈矩地做事情,当有种踏实务实的精神,但一旦遇到自己所喜欢的事,就有可能专注执着于此,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自己的成就来。 所以,不见得老实人没多大出息,关键看出息指什么。 这个说法应该自古就有。 在民间这个说法也很盛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指着调皮捣蛋的孩子说,这孩子长大了有出息。这个说法在某种意义上是大概率一个规律:那些小时候老实、听话的孩子,长大了往往真的没有什么大的作为,至少与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相比,往往会逊色很多而默默无闻。 比如说,马云从小就十分淘气,是个典型的捣蛋的孩子。 按照易中天的人生阅历和知识阅历,他说这个话是有根据的;那些民间的老人也多数会持有同样的观点。 从学者到民间老人,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在判断这个问题,可见这个观点是基本成立的。 本人作为媒体从业者,在自己20年的职业生涯中,采访过不少知名的企业家,上市公司的老板,甚至一些土豪或者江湖人士,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敢闯敢干,有胆有识,从成长经历来说,这些人从小都不是老实听话的孩子,都是上房掀瓦,上树掏鸟的主。 甚至还有一个很有时代特色的说法,在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那一批企业家中,因为步子迈的太大,因为时代的原因很多都蹲过大牢,吃过大苦。 但是,他们出来之后,又是一条好汉,继续开拓市场,经营企业,照样的风生水起,依然是人生的赢家。 从性格特征上来看,老实的孩子,做事往往会唯唯诺诺,缺乏主观能动性,不懂得变通,不懂得迂回,而调皮的孩子,做事积极主动,看好的事情愿意冒着风险也要去做,这是老实的孩子与调皮的孩子的性格命运最后会区别开来的最根本的原因。 最后,再说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长大后有出息的孩子,小时候往往具备天生的领导能力与组织能力,在他的身边往往围绕着一般孩子,他们往往是"孩子王",等到长大成人,到社会之后,如果境遇合适,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孩子就很容易成为一个相对来说较为有出息的人。 首先,这里的有出息指的是闯社会混名堂的那种出息。 要达成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