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含恨投吴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奸臣费无极的坏话,要把太子建废掉。这时,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今河南襄城西)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蓄意谋反。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太子建得到消息,忙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伍尚接到父亲的信,心里很着急,便把信拿给伍子胥看。伍子胥看了信,说:"这信准是他们逼父亲写的,如果我们不去,他们怕我们,父亲还不至于死。我们要是去了,父亲一定被杀,我们也逃不出毒手。"伍尚说:"如果我们不去,万一父亲真的被害怎么办?即便是假的,见父亲一面,死了也甘心。"伍子胥说:"大家一起去死,又有什么用?如果父亲被害,那就应该想办法替父亲报仇。哥哥一定要去,弟弟只好从此永别了。"果然,伍尚一到郢都,楚平王便把他和伍奢一起杀了,接着又下了一道命令,通告全国,悬赏捉拿伍子胥。
伍子胥到宋国找到太子建。不巧,宋国内乱,太子建和伍子胥又赶快逃往郑国。没想到太子建报仇心切,到了郑国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图谋夺郑定公的权,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太子建之子公子胜仓皇逃出郑国,投奔吴国。一路上,他们既怕郑国人来追,又怕楚国人来追,只好白天藏在深山里,夜晚赶路。走了十几天,来到昭关(在今安徽含山)。昭关形势险要,是楚、吴两国的交通要道。楚平王估计伍子胥一定要逃到吴国去,特地增派兵马来昭关把守,还在关前挂上伍子胥的画像,盘查很严。一天,伍子胥发现关前突然挤满了人,乱哄哄的,急忙化了装,带着公子胜混出关去。把守的官兵见他俩可疑,派人追赶。伍子骨拉着公子胜拔腿就跑,正跑著,一条大江挡住了去路。
伍子胥无计可施。这时,江上一位渔翁划过船来,将他俩渡过了大江。为了感谢这位老人的救命之恩,他将随身佩带的宝剑解下赠与老人。那老人说:"楚国捉拿伍子胥的赏格是粮食五万担,官爵封执政大臣,地位好比一个小国的诸侯。这一把宝剑哪里抵得上!"伍子胥只好惭愧地收起宝创,临行时,跪在老人面前,深深地行了一个礼。传说伍子胃投吴的渡口,在浙江省建德县东北,江面开阔,石壁危立,岭上建有伍子胥别庙,渡口因而得名子胥渡。伍子胥历尽苦难,来到了吴国。吴国在今江苏南部,受中原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吴王僚觉得他谈吐高雅,相貌不凡,就收留了他。这时,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伍子胥看到要想伐楚报仇,必须等公子光即位,于是就带着公子胜下乡种田去了。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死了。吴王僚乘机发兵攻打楚国。没想楚国早有防备,结果反而被楚军包围了。公子光认为时机到了。他知道吴王僚最爱吃鱼,于是派人假扮厨师,送给吴王僚一条大鱼,借机刺杀了吴王僚,终于当上了国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当了王以后,让伍子胥协助他治理吴国,进行了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建造城郭,设立守备,充实仓康,整治库兵。经过吴王阖闾和伍子胥这一番治理,吴国强大起来了。位于今江苏武进和锡山交界处的闻闾城即伍子胥当年为防御楚国和越国进攻而筑。城为长方形,四周环河,西南半个城的城墙仍存。阖阊即位的第三年,打算发兵攻楚,争霸天下。
他对伍子胥说:"当初你建议吴王僚伐楚,我没有支持你的建议。今天,吴国的事情我可以作主了。我一定要好好经营,使吴国强大起来,成为中原各国的首领。我知道,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把楚国打败。你看什么时候伐楚好啊?"伍子胥听了非常高兴,提出了许多伐楚的建议,并且向面阀推荐了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孙武。公元前506年,吴国大军直入楚境,五战五捷,攻下楚国首都郢都,楚阳王被迫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