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头条##襄阳头条# 近日,又见个别居心叵测的襄阳专家学者和被做了"工作"的叫兽公知,硬要把孔明先生"躬耕于南阳"解释成"躬耕于襄阳"!心里实在是气不过,于是再发一文,驳斥一众宵小! 首先,让我们重温孔明先生《出师表》名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还有,在《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一文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益洲,船队进到西陵峡,他登岸看到一座断壁残垣的古庙,原来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庙宇,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如此。诸葛亮感慨万千,即派人"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庙宇建成后,即撰写了《黄陵庙记》,并刻碑铭记。在碑文中,诸葛亮说了上述的那一段话,即"我在南阳躬耕着田地,承蒙先主刘备三顾草庐访我~~~~"。这一段话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一致的,因而这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最可靠的证据。 一、三顾茅庐的历史记录与诸葛亮在南阳生活的相关历史记载。 刘备三请诸葛亮是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究竟发生在哪里?这是与诸葛亮躬耕地密切相关的问题。 《三国志 . 诸葛亮传》曰:"时先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 先主曰: ‘ 君与俱来。 ’ 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刘备屯兵新野的时候,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人喻为"卧龙"的诸葛孔明,于是就发生了"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具体发生在哪里呢?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古今图书集成》"南阳府"古迹部分曰:"诸葛庐,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词,春秋祀焉。" 刘备当年屯兵新野,来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必经梅溪河桥。该桥原本是一座极普通的小桥,因刘备"三顾茅庐"时经过此桥,世称三顾桥,至今约有 1700 年历史。清代在旧桥的基址上修建为石板桥, 1968 年由于城市扩建,又将此桥改修为水泥结构的拱券桥。 "三顾桥"在历史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康熙壬辰年编修的《龙岗志》中云:"三顾桥在南阳府城外西南三里许,离卧龙岗亦三里许,汉昭烈帝三顾草庐经此,因名。"令人惊喜的是 2003 年元月 6 日,在卧龙区棉花加工厂院内的建筑垃圾中发现了一块"三顾桥"残碑。碑文曰:" ….. 三顾口更有义焉,三顾者昔刘主顾草庐而谒诸葛者也,后来汉室所由兴亦始,不假此桥谒诸葛之路乎,虽谓先人之遗迹,即今人往来所利便也。但历年久远,倾危将至,,谁忍坐视不为之此乎,口口是桥修以流芳于不穷 …… 。此碑虽残,发现于卧龙路三顾桥之侧,已显露出来的部分碑文足能说明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三顾桥残碑是南阳诸葛亮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它确凿无疑地证明,历史上的"三顾桥"确实存在,它用实物证明了刘备"三顾茅庐"就发生在南阳卧龙岗。进而为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提供了实物佐证。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谈资》记载:"先主寓荆洲,从南阳大姓晁氏贷款千万,以为军需,诸葛亮担保,券至宋犹存。"这是一条极重要的主证材料。 汉末,刘备开始无立足之地,从东吴借得荆洲,当时军需很困难,因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十年,人际关系有所熟悉,于是,由诸葛亮担保,从南阳晁氏贷钱千万,以应急需。当时打的借条,至宋代仍然保存着。 证据之九:诸葛亮为其弟在南阳娶妻 《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 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 1716 年)立于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 现存的《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 从《诸葛宗谱》看,诸葛亮系山东琅琊郡阳都县人。其原本姓葛,后裔被汉文帝追封为诸县侯,所以人们称他们为"诸葛",久而久之,就习用以为复姓了。诸葛亮兄弟共三人,兄诸葛谨在东吴效力,弟诸葛均年少时,跟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躬耕,自食其力。诸葛均年长后,诸葛亮就在南阳为其弟娶了林氏之女为妻。 二、南阳卧龙岗的历史变迁 南阳地方史记载:亮初亡,南阳已有祭祀活动。诸葛亮躬耕时所居的草庐,被称为"诸葛庐",俗称"诸葛庵"或"诸葛亮庵"。庐前有井,青石为床,有汲绠渠百十道,数不能尽,后人称谓"诸葛井"。后立祭祀祠。 唐代规模已可观,遐迩闻名。唐《诸葛庐碑》(赵均《金石林时地考》)载:庐"在南阳县城西南七里。"李白《读诸葛亮武侯传书怀赠崔少府叔封昆季》诗"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宋代绍兴初,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犹存(岳飞书武侯出师表《跋语》)。 南阳武侯祠元初毁于战火,元大德二年(1298),南阳监郡马哈马拜谒武侯祠时,年久失修,几为废墟。遂与少府李君源等倡仪重修,四年(1300)春竣工,"一易而新之"。中殿塑诸葛亮像,旁塑关、张从祀。(元南阳儒学教授王谦《汉丞相诸葛忠武侯庙碑》)。至大元年(1308),河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何玮行农至郡,倡议扩建侯祠,东为庙,庙后为学。祠为武侯祠,庙为孔子庙,学为诸葛书院。至正十五年(1355),南阳知府庄某复加修葺。又于诸葛书院建东西斋房各三楹,使武侯祠与诸葛书院浑然一体(元张继祖《敕赐诸葛书院增修学宫之记》)。 明洪熙元年(1425),知府陈正伦建成正堂三间。宣德元年(1426),又与同知张永、推官司宪、南阳知县李桓圭续建草庐等,南阳武侯祠又重备大观(明王直《重修诸葛武侯祠碑记》)。正统年间,知府陈悌再次修葺。(明杨士奇《鼎建诸葛孔明祠碑记》)。弘治八年(1495),河南参政顾福分守南阳,檄知府马舆、知县李通重修。(明李东阳《重修诸葛武侯祠堂记》)。正德元年(1506),唐王妃苏氏命承奉白震修葺武侯祠,堂庑梁楹"撤而新之"(明朱瑾《重修诸葛武侯祠记》)。嘉靖四年(1525),知府杨应奎增修大备(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十五年(1536)二月,知府屠倬再次修茸(明孙哲《重修汉诸葛忠武侯祠之碑》)。 康熙二十一年(1682),南阳镇总兵柯彩捐俸修葺祠宇(清柯彩《重修武侯祠院碑记》)。康熙三十年(1691),豫抚阎兴邦、南阳知府朱磷自捐俸金复建书院,中建讲堂,旁建斋舍,其后建"三顾祠"。祠祀武侯,以司马德操、徐元直陪祀(清彭始抟《重修诸葛书院碑记》)。康熙五十年(1711),知府罗景与南阳镇总兵杨铸共议扩建武侯祠,原计划于楼前隙地"积土为山,叠石成峰"但在施工时于地基中发现前入题咏石刻,内有"卧龙岗十景"。(1712)八月复建成,历时十四个月有奇(清《重修卧龙岗诸葛庐记》、罗景《重修卧龙岗忠武侯祠记》)此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及光绪年间,知县吴堂、姚眶,任恺,知府顾嘉蘅、傅凤飓皆有增葺。 三、再来看看襄阳网友认为归南阳郡管辖的襄阳以及襄阳郡的行政区划历史变革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荆州牧刘表将治所由武陵汉寿迁至襄阳。建安十三年(206)曹操置襄阳郡。 东晋于襄阳侨置雍州,齐、梁沿习。西魏改雍州为襄州,襄阳郡属之。北周仍为襄州襄阳郡。隋初废郡存州,后复改襄州为襄阳郡。唐时襄阳为山南东道治所,辖襄州。宋初为襄州,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州为府。元时为河南省襄阳。明代为湖广行省襄阳府。清代为湖北省襄阳府。民国初年为襄阳道,1932年为湖北省第八区(1935年改为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襄樊战役于16日攻克襄阳。1949年7月成立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时至今日,仍不断有"襄阳论"者不顾诸葛亮自己亲口所说"躬耕于南阳",更是不顾诸葛亮旷世之才,居然认为精通天文地理的诸葛亮分不清南阳襄阳?! 请问,公元214年襄阳郡之襄阳和南阳郡之宛城都是怎么的行政区划?襄阳网友可以好好看看正版历史地图册! 这段时间以来,我实在是忍无可忍,就想问问"襄阳论"者,诸葛亮自言"躬耕于南阳"都不如你襄阳人的野史可靠吗?难道非得是那个不在南阳的襄阳隆中,非得想方设法论证南阳不是南阳才行? 可笑的是,个别襄阳人一味争抢诸葛亮躬耕地,恶意攻击抹黑南阳卧龙岗,以至于现在是李鬼打假李逵!实在是可笑、可恨至极! 南阳卧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