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丁伟的那场答辩,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我国未来防御的重点:不在南面的A(暗指美国扶持的台湾国民党反动派),不在B(指日本),而在北面的C国(暗指苏联)。 A国在朝鲜战争中损失巨大,一时间无力在太平洋地区再搞幺蛾子,而台湾目前仅据一岛之地,在我东南部队的严阵以待下,根本无力发起大规模战争。 图|《亮剑》中丁伟正在答辩(剧照) B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盟军几乎给彻底打垮了,料想20年内难以恢复,更无力对我发动大规模战争。 C国却不同,它具有世界顶尖的军事力量,目前虽然与我交好,且两国具有相同的意识形态,可一旦涉及到实质性的利益,难保不会对我发动战争,为此我需要早做筹谋。 丁伟慷慨激昂地说道: "兄弟手足之间可以为了利益而反目成仇,那么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军事联盟,就更为脆弱!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都要高于意识形态的信仰。别的都是扯淡!" 1953年,伟大的苏联领袖斯大林同志不幸去世,这位成功领导了苏联卫国战争的杰出政治家与军事家,同样是援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巩固发展社会主义阵营的杰出贡献者。 图|斯大林同志去世时,天安门城楼挂着斯大林肖像(旧照) 他的去世,不仅是苏联失去了伟大的领袖,更是整个社会主义的一大损失。 没有人知晓继任者会把苏联这个"社会主义的龙头老大"带到何种方向,而这又会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怎样的影响。 赫鲁晓夫初即位时,为了巩固住自己的权力,尚还表现得可圈可点。 1954年,赫鲁晓夫访问中国之际,按照1949年中苏两国商定好的,将旅顺港归还给中国,以此争取到了中共的友谊,为他回国后树立权威争取到了不小的助益。 图|赫鲁晓夫访华(旧照) 时隔两年后,赫鲁晓夫在权势稳固后,终于暴露了本来面目。 不仅在苏共二十大上批判了苏联国内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而且提出了所谓的"三和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 这种企图瓦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壁垒的策略,让许多坚定的社会主义同盟十分不满。 1958年更是发生了好几起事件,让中苏关系愈发疏远。 其一,苏联要求在中国领土建设长波电台,毛主席认为这是牵扯中国领土主权的,要求电台为中国掌控,苏联不予答应。 图|毛主席对长波无线电台的批语(资料图) 其二,苏联建议和中国共建联合舰队。 当时中国海军力量才刚刚起步,建成了联合舰队,我方根本无力共享苏联的海岸线,以苏联的实力几乎可以享用中国所有的海岸线,这是有极大隐患的,我方予以否决。 其三,为了惩罚台湾方面的屡屡侵扰,我方于同年8月下旬,发动了著名的金门炮战。 这是中国内部的战事,战前不曾通过苏联当局,这让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认为中国这个"小老弟"不把苏联这个"老大哥"放在心里了。 到了1959年,中苏之间的矛盾已然再无法调和。 图|金门炮战(旧照) 苏联出于核武器不扩散的考虑,与美、英、法三国展开了政治交涉,试图控制住核武器的蔓延。 尽可能争取本国的核武震慑作用,并为此而突然撤回了对中国核武器方面的所有援助。 随之,中印边境爆发冲突,明明是印度一方没有道义地侵扰我方,苏联政府的喉舌——塔斯社,却在事先不与我方商量的情况下,公然宣告苏联在此事件中保持中立。 不久后,便是赫鲁晓夫受艾森豪威尔(时任美国总统)邀请访问美国。 在美国参观访问了许多地方,打破了美国人一直以为的"钢铁苏联"形象,知晓了苏联人也懂得风花雪月,苏、美两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没有不可调合的矛盾。 图|赫鲁晓夫访美(旧照) 赫鲁晓夫还与艾森豪威尔展开了一番深刻的会谈,将两国的意识形态、军事制度、经济模式等进行了交流。 最终美苏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达成了一定的合作,而这些在我国看来就是赤裸裸的"大退缩"。 进入到1960年代后,中方一直在努力试图改善两国关系。 可苏联在赫鲁晓夫的带领下,仍在坚定不移地背离着真正的共产主义,正把苏联带向"投降主义"的深渊,甚至于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这一情况依旧在持续。 及至1966年,中国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一年苏中之间唯一存在的联系,就是苏联向越南支援的武器还通过中国境内运输。 图|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旧照) 到了1967年初,苏联驻北京大使馆被波及后,两国所有的联系彻底断绝,甚至于转变向了敌对状态,不止于政治上的对抗,还延伸到了军事领域。丁伟论文中预测来自北方的危险正式降临 苏联开始直接或间接地对我东北、北、西北边境陈兵,及至1968年底,设在北部边境的兵力已达25个师,并调集了1200多架战机与近千枚导弹。 另外,苏联还与本就受其控制的蒙古签订了同盟协议,与蒙古一块在驻兵蒙古南境。 就这样,中苏再加上中蒙的12000公里边界,基本都处在了苏联的军事威慑之下,这不正是"帝国主义"的行径? 这下,中国已然没有了其他选择,只能调派兵力去往三北巩固防御。 图|苏联士兵(旧照) 在我国的西北与北部,多是茫茫戈壁和草原,古时适合骑兵作战,今时乃是装甲集群和摩托化部队的主场,我军想要防御完备并不容易。 再说回东北,是当时中国近一半的重工业产业集结所在,是我战略资源的重要集结地,可是其战略位置前突,容易受到敌多个方向的攻击,必须要遣重兵以防。 另外,一旦苏联真正开战,必然不只是陆地上的侵袭,来自于海上的自然也不会少。 他们的第一步必然是图谋旅顺港,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战略支撑点,进而派遣大规模舰队封锁我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而他们想要实施登陆,却可以从任一地发起。 1969年,是两国边境最为紧张的一年。 图|苏联士兵(旧照) 苏联在原有陈兵的基础上,又加派了大量精锐部队和压箱底的武器。 据称,当时苏联在我三北边境陈集的兵力已达百万,其装备了6000多辆坦克、2000多架战机、8700多辆装甲车、5800多门火炮、2000多枚导弹。 其中不乏SS—20导弹、米格最近系列的超音速轰炸机等具备投掷核武器的国之重器,这给中国造成的压力无比巨大。 当时的中国与苏联相比,在国土面积、军事装备、工业化程度、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政治实力等等方面,都是相差良多。 尽管有美国的牵扯,按照苏联一贯的蛮横作风,可真不一定会一直按兵不动。 图|苏联坦克(旧照) 事实上,苏联确有多次准备对中国进行军事入侵,这在后来解密的苏联档案中多有出现,甚至于有过一份令人惊悚的"外科手术式"的全面核打击计划。 那些多只是计划,可实际发生的军事侵略还是有的,诸如1969年3月2日苏联公然入侵我珍宝岛,大肆杀伤我守岛人员。 中央闻讯后立马下令反击,中国边防部队随即出动,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成功将来敌歼灭大部,夺回并守卫住了珍宝岛。 珍宝岛事件让苏联品尝了苦果,可他们并没有反思自己的不是,反而觉得这是一份大大的耻辱。 前文所说的大肆增兵,与种种令人惊悚的军事计划,都是在此事件发生后相继开始的。 图|珍宝岛事件中我方缴获的苏联坦克(旧照) 对于中苏彻底交恶后的种种,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有着充分的认知。 周总理曾在华北局有关会议上如此说过: "华北可能是敌人的主攻方向,华北要作为主战场。" 毛主席也郑重表示: "准备修正主义来打,打进满洲,东三省,打进新疆,中央突破,从外蒙古打进北京。" 毛主席与周总理都是先考虑最坏的情况,再进行部署。 而这之间最为重要的一项,便是开始全面的三线建设——"三线"是依照中苏发生战争之际,被苏联入侵的先后顺序为基础安排的: 陆地与海上边界附近地域是为一线,东部与中部交界的狭长一片为二线,处于腹心的青海、云南、广西、陕西、四川、贵州等十三个省份为三线。 图|毛主席与周总理(旧照) 也就是说,将原本在一、二线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秘密搬迁至三线地区扎根。 同时国家还倾斜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与物力到三线建设中,从极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些地区的工业、交通、资源等方面的状况,为即将可能来临的大战尽可能准备一个良好的大后方。 当时的备战思想是"深挖洞,广积粮,反称霸",这是鉴于苏联强大的核武和空中力量而特殊设定的,当时全国掀起了一场全民挖洞的热潮,到今天还有许许多多的洞穴依旧存在呢! 而军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位于北方地区的各部队要时刻战备,而南方各部亦不能有任何松懈。 1969年是建国20周年,在20周年大庆前夕,毛主席特意对来京参加会议的同志说到: 图|毛主席(旧照) "不留同志们在北京过国庆节了,大家早点回去,抓紧做好战备工作,各大军区司令员政委要在位,要准备打仗啦。" 国庆节的前一天,也就是9月30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林彪,提议将北京密云水库的储水放掉: 以防止苏联在国庆大典之际炸毁密云水库,并同时对北京重要所在动手,到时候洪水泛滥之下情况不堪设想。 仅从军事层面来说,林彪的提议很是正确,可是密云水库牵扯甚广: 一来供应着北京数千万人民的用水,一旦放水北京会立马瘫痪;二来涉及两大河流——白河、潮河,其下游居住着数十万的老百姓; 图|密云水库(资料图) 三来共产党人不是蒋介石,不会做出花园口决堤这样的千古蠢事,哪怕必须要放水,也得事先进行妥善安排。 于是,林彪的这一提议被否。 当时,中苏谈判处于僵局之中,苏联的战备处于紧张状态,没有人知晓苏联会不会动手。 而建国20周年大庆,以中国往昔的情况来看,毛主席是要带着一众领导人城头观礼的,一旦苏联选在这个时候,后果不堪设想。 从蒙古南部直驱北京,仅仅只有几百公里的路程,战车马力开足也就半天功夫;换成苏联最先进的轰炸机,需要的时间不到一小时;再换成最先进的导弹,甚至于只需要几分钟的功夫。 图|196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前的大阅兵(旧照) 为了应对这个可能,10月1日那天,以北京为中心的南北各地都非常紧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解放军部队,均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时时刻刻紧盯苏联军队的一举一动。 时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的蔡洪江,亲自带人与通讯设备登上天安门城楼,以便在第一时间通知中央领导撤离。 空军把一架直升机停驻在天安门和午门之间,以便撤离下城楼的中央领导,能够在最快时间内转移到安全地界。 当然,阅兵场本就是一场三军齐集、装备尽出的大演兵,由演转为战也是在一夕之间,只要苏联方面真敢动手,怕是他们前来的人马也未必讨得了好。 图|1969年大阅兵(旧照) 毕竟,此时的中国已然不是刚刚建国之际的一白二穷,军用侦测与防空导弹都已然颇具气候。 一味的防守也不是办法,只有进攻才能让敌人有所顾虑,而进攻分为攻身与攻心,攻身当时不适合我方,是以只有攻心一途,而最妙的法子乃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苏联屡屡用核武器对我进行威慑,毛主席便如此指示: "兵不厌诈,我们放他两颗原子弹,吓吓他们,让他们也紧张两天,等他们明白过来,我们的节日也过完了。" 是以,毛主席专门在国庆节前10天里,安排了两次原子弹试爆: 9月23日中国第一次进行原子弹在地下隧道的爆炸试验;9月29日中国再次使用歼6轰炸机进行空中投掷的热核爆炸试验。 图|原子弹爆炸瞬间的蘑菇云(资料图)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这两次行动依旧保持隐秘,可却通过一定方式被外方刚好察觉,这让苏联方面不禁有些冷汗。 中国已然具备了核武器实战化的能力,那么一旦真正发动全面战争,怕是苏联本土也会遭遇中国的核武报复。 在这样里里外外、前前后后的周密防备下,苏联并没有在我国建国20周年大庆上动手。 然而,苏联在导弹、战机、核武器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北京此时已然被苏联重点计划,一旦战争打响怕是北京第一时间就会遭致打击。 为此,毛主席特别指示: "中央领导人都集中在北京不好,一颗原子弹下来就会死很多人,应该分散些,一些老同志可以分散到外地。" 图|毛主席正在办公(旧照) 这一指示在随后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得到落实,周总理与一应同志商定的安排是这样的: 自己和总参谋长黄永胜留守北京,其余同志均疏散至外地——毛主席赴武汉,林彪赴苏州,陶铸去合肥,叶剑英去长沙,刘伯承去汉口…… 这一安排在很短时间内便传达到有关同志手中,他们没有任何的迟疑,配合着很快离开北京,前往三线各地继续工作。 此事安排妥当后,中苏继续此前的边界谈判,与前期的情况没有任何区别。 苏联认为中国在军事实力与政治实力均差苏方太多,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提种种不合理的要求,不见一点诚意,依旧时僵局难解,自然没有任何进展。 这一僵持,就僵持了快两个月,已然到了当年冬季,三北地区纬度较高,江河早早就冰冻住了,这更加方便苏联装甲部队的推进。 西方的圣诞节即将到来,这个节日和中国的春节一样,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日子,苏联极有可能就此发动突然袭击。 中央军委据此,发布了《高度加强戒备,防止苏修突然袭击》的最高指示,北方一线部队在萧杀酷冷的三北边境,在漫天风雪中严加戒备了一整个冬天。 及至次年开春冰雪融化,收到中央军委《关于部队疏散的指示》,这才得以回到后方暂作休整。 图|解放军官兵正在休息(旧照) 1969年,在全中国上上下下的一致努力下,苏联终是没敢发动大规模战争。 进入到1970年代后,随着中美关系的破冰,苏联内部也出现了种种不稳定因素,边境对峙虽然一直维持,可苏联更是不敢再独自发动大规模战事了。 1976年,中国成功走出混乱时期,在小平同志、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开始了一番新的求存与繁荣大探索,将过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厘清,再走属于中国自己的特色社会建设之路。 一番大国气象已初现,这让苏联当局意识到再不动手,怕是此后便再无机会了。 图|黎笋慰问士兵(旧照) 于是乎,便加大了对越南黎笋当局的扶持,助其取得抗美战争的胜利,统一了越南南北后,又助其相继侵略占领了老挝和柬埔寨。 作为回报,越南需要在中国南境动兵,待牵扯住中国一部力量后,苏联再从北线动手,南北共击中国,争取在短时间摧毁中国的有生力量,进而壮大苏、越的版图与利益。 对此,小平同志与叶剑英等领导人早已看穿,待越南方面频频对我边境侵扰之际,便已然部署好了边境反击的优势力量。 待1979年2月17日,越军正式对我国发起反击之际,数十万精锐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来犯之敌,并于东、西两线展开全面反击。 图|解放军正在激战(旧照) 仅仅二十多天便相继挺进越南北境数十公里,给越南政府和军方以深彻的震撼,随即快速退兵,只留少量兵力于南线边境防守,仍把防御重心放于北线,让苏联当局的邪恶企图胎死腹中。 中美建交后,与西方诸多国家的联系日益加深,这在极短时间内提高了中国的政治影响力,而苏联内部的矛盾却日益加深。 此消彼长之下,苏联选择逐步与我缓和,及至1991年苏联轰然解体。 继承了苏联大部分领土的俄罗斯,调整了原有的对外策略,把重心调到了"北约东扩"这个重心上,便再无与中国较劲的必要,于是两国关系日益亲密。 图|苏联解体时,流落街头的人们(旧照) 四十年间,中苏从往昔的兄弟之邦,一度闹到了兵戎相见的局面,这其中固然有苏联当局的野心驱使,可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中国当时还是太弱了。 若不是还有美国"黄雀在后",不是中国已然自主研究出了核武器,苏联怕是早就动手了。 正如丁伟所言:"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都要高于意识形态的信仰。别的都是扯淡!" 而要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靠别人是始终不行的,唯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行,而这个"强大"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等,这是需要一代代华夏儿女去不断努力的。 图|毛主席与小平同志(资料图) 毛主席与小平同志已然带领着一众先辈们走完了最为艰难的两段历程。 进入20世纪后,中国依旧坚持"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不变,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同时不断扩大对军队、政治、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投入。 在短短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然成为了外方再不敢轻视的和平大国,而这种好的发展趋势必将一直维持下去,中华之前途自然甚为可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