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什么办法都试过吗?降服神兽,应该使出浑身解数
文|Rhine
图|部分来自pixabay
前段时间,我和一位久未谋面的女性朋友L喝下午茶。掐指一算,因为疫情的缘故,分布两地的我们居然已经整整三年没有见过面了。三年前,L因为羊水早破紧急进医院时给我发的那条短信还静静地躺在我的手机里,一转眼的功夫,她的儿子小X都三岁了。
既是老友重逢,L就向我倾诉了一些育儿路上的"苦水",尤其是当说到小X最近进入儿童反抗期 "恐怖的三岁" 时,她那炸裂的语气简直在我脑海内久久挥散不去:
不听话,要他做啥"他偏不",要求再三"他就不";
一言不合就发脾气,打人、咬人、当街倒地撒泼大哭;
想要某个玩具,没有商量余地,只要一拿到就绝不肯撒手;
"强迫症""认死理",书本统统不能放错顺序,杯子颜色不对就不肯喝水;
占有意识超级强烈,自己的东西谁都不能碰
……
L描述的这些瞬间如同一面面照妖镜,将平日里端庄大方、优雅自信的她"打回原形"。其实,我们都面对过这种不知该如何是好的场合,大家的内心独白普遍是:
"神啊,救救我吧!"
"工作加班都比带娃轻松多了……"
"我什么办法都用过了,他还是那样!"
"我希望有人能告诉我,孩子发生这种情况时我该怎么做,才能立刻奏效!"
……
L告诉我,她希望世界上存在一本"心理宝典",可以安抚她那慌乱、焦灼的内心。无巧不成书,我恰好在不久前看完了一本书—— 《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 。此书的名字听起来虽然像是家长声嘶力竭的绝望呐喊,但实际上是一本专门讲述 如何理解1-5岁孩子行为背后心理动因 的专业性书籍。
书中列举的很多案例,都来自作者 伊莎贝拉·费利奥莎 多年的深入思考和在心理咨询室里日复一日的细致观察。费利奥莎集 心理学家、情感教育专家与两个孩子母亲 的身份于一体,想必也是"受够了育儿道路上的辛苦",才得出这些"亲测有效"的结晶。
究竟怎样才能理解孩子?前沿的科学论文好似"天书"、繁杂的理论令人"头疼不已",想要"多快好省"地吃透神经科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发现,翻翻这本书或许是一条蛮不错的"捷径"。
作者:
[法]伊莎贝拉·费利奥莎 著
[法]阿努克·迪布瓦 绘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译者:魏舒
Part.1
# 从理解行为到解决问题 #
随着我和L交流的逐渐深入,我发现她似乎对小X有着远超其年龄的高期待,而这正是她时常感到不悦、容易产生心理落差的主要原因。
孩子为什么脾气坏、不肯听话、那么任性?他们有时看起来在耍性子,可实际上只是在表达自己的需要:缺了什么、多了什么。更有可能,他的态度并非挑衅,而是某种结果、回答或者反应。
1-5岁的婴幼儿,远没有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有那么多"弯弯绕"。任性,只不过是孩子的大脑在面对过于复杂的情况时,给出的一种回应。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并不想给爸妈挖坑,也不是在测试父母的容忍度,他们只是还不具备解决自身问题的心智。
当我向L介绍完这一关键的基本事实后,她立刻恍然大悟。正所谓, 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我告诉她,无论小D做出怎样的行为,你都要试着用理解的眼光来看他,摸清他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状态。看到她认同的点头,我又见缝插针地"安利"了几个我从书中学到的妙招,让她看看我是怎么将女儿小M的"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
01
#说"停"比说"不"好
当两岁的小M又一次拿着花洒站在花盆前准备浇水,可始终对不准目标,把地上弄得一团糟时,我本能地想大吼几句"不!"
当她拿着我的彩笔,准备在衣服上"挥毫万宇"时,"不"字几乎再次从我脱口而出。
可在这些电光火石的瞬间,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说停比说不好",于是立马改口,向她喊停。出人意料的是,不同于以往对我的极力反抗或置若罔闻,听到"停"的小M居然真的愿意停下手中的动作。她似乎很好奇,停下以后会发生什么?
"这招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L简直不敢相信。
"这是因为 当你说‘不’的时候,往往会带有责备的语气,但‘停’就没有这样的意思,只表示出对孩子一举一动的关注,并强调让一个动作停止 。这个字更有效,表意也更加清晰。"
02
#"提问"而不是"指责"
每次带小M出门玩,她坐在安全座椅里的时候,都会极不安分地用手去拉车门把手。这时常令我惊恐不已,只能被迫养成一上车就锁车门的好习惯。
但是,要知道"家长刚说过不许做什么,孩子就偏要去做,还敢直勾勾地看着大人眼睛"的情况是如此普遍,我越是要她别碰把手,情况越是适得其反。
"小X也是这样啊,简直和小M一模一样!"L忍不住发出了感慨,"那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得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提问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比如让她回答: ‘动脑筋想想看,怎么才能让车门保持关闭? ’"
"哎,我怎么没想到还能这样!"L赞叹。
提问的奇妙之处在于, 当父母引导孩子思考,给她选择的自由时,就等于在帮助她激活大脑前额叶皮质。 这个部位正是负责思考、决策、预测等高级思维活动,并最终让一个人有责任、有担当的脑区。孩子将开始仔细观察,分析形势,有时还真的能找出绝佳的解决方案。
03
#描述的魔力
每次小M喜滋滋地捧着画本向我展示她的绘画,或者是她捧着自己用乐高积木搭建的大楼,用期待的目光渴求我的点评时,如果我在忙,没有及时响应她的诉求,她都会眉头一皱、当场飙泪。
"这种情况,我家也很常见?你一般怎么处理的?"此时,L看着我两眼放光。
"要是你想点评小X的绘画,与其说‘好漂亮,我要把它挂在厨房里’,还不如说 ‘哇,这一笔很有力,我看见你画了一个圆圈’ 。前者会让孩子觉得妈妈不是真的喜欢,因为她看都没看一眼,后者这让她觉得妈妈的赞美发自肺腑。"
这就是所谓的"描述的魔力"。作者强调,任何评判,即使是正面的,也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 如果家长的夸奖很夸张或者缺乏细节时,孩子会怀疑你只是为了让她高兴。 描述能让家长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行为上,更加真诚地表达对她表现和成果的关心。
Part. 2
# 孩子远比植物复杂 #
漫画"读心术"助你化解亲子冲突
有人曾说,养育孩子应该像养育植物一样,你只管浇水施肥,静待有朝一日开花结果。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L和我都没办法相信。 因为这么说的人远远低估了育儿的复杂性。 你若真的只是像园艺爱好者那样手捧一本《养护教程》,气定神闲地定期栽培修剪,就妄想从新手变成高手,那可真是太"天方夜谭"了。
要想充分理解孩子,首先要明确其行为背后蕴藏的真实意图。一图胜千言,《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每隔几页就出现的一幅幅"灵魂漫画"正是赐予我"读心术"的独特法宝。
每当小M开始吵闹,做出令人抓狂的行为时,我都会对照书里的总结来找出其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由此变得更加淡定。她也许在寻找刺激、表示求助,也许在纾解压力。如果都不是的话, 也许是我对孩子采取了不恰当的态度,或者这不过是同龄孩子都会有的表现,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当"熊孩子"闹脾气,声泪俱下、撕心裂肺地喊出"你是个坏妈妈!"时,不同类型的家长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我自行对号入座,发现自己正属于典型的 "专制型家长" 。我又帮L看了下,她则属于 "示弱型家长" 。
所谓 专制型家长 ,一听到诸如此类的话就会本能地认为这是孩子的问题,"孩子真是没大没小"。你很容易就能从他们口中听到这样的话:"这孩子简直了,亏我为他做牛做马。""你这没良心的。"
示弱型家长 则恰恰相反,他们会开始纠结"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我"。常见的口头禅是:"妈妈为你付出了很多!""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却没有感动过。"
无论是总能让孩子得出"妈妈不喜欢我"结论的我,还是总怀疑自己"不是个好妈妈"的L,这些评判之下总归隐藏着一个伤口或者一种情绪,它暗示着亲子关系亮起了"红灯"。
要想建立高效沟通的方式,展开增进感情的亲子活动,"心理宝典"也给我们指明了 "八步走"的破局思路 。
1/ 永远以维护关系为重。
2/ 确定不同年龄的需要和典型的行为特征。
3/ 思考:到底是谁的问题?
4/ 这个行为反应的是什么问题?
5/ 我的目标是什么?
6/ 永远存在不同的态度和解决方案。
7/ 将确定的方案付诸实施。
8/ 评估效果。
孩子成长远比想象得快,因此父母很难时时跟上节奏。 但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未必就是一件坏事,这正好可以让我们了解他当下新的变化和需求。 如果是家长有问题需要解决,大人不妨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可如果是孩子有问题要解决,大人不妨认真倾听。解开孩子的心结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只有追溯到源头才能对症下药。
育儿之路"亚历山大",家长如何摆好"正确姿势"?L和我一致认为, "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 。如果你已经快到崩溃的边缘,就赶紧跑去厕所哭五分钟吧。在那里,你可以稍事喘息,重新召回内心深藏的对孩子的爱。如果你控制不了场面,至少还能控制自己。
育儿是一段需要不断学习的旅程,所谓"通盘无妙手",我们只能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自然而然、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父母无条件的包容和爱永远都是孩子自信的来源。 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才能孕育出内心强大、韧性十足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