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成功,第一功臣是孙中山。这个结论大多数人都认可。但也有人提出异议,理由很简单,武昌首义成功之际,国父在哪里? 不错,那天国父非但没有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甚至都没有在国内露脸。他回国时,已是武昌首义成功两个多月后——12月25日。 国父去哪儿了? 据国民党党史记载,国父在美国为革命募集资金。这个理由冠冕堂皇,足可以打消很多人的疑虑。但不久之后就有目击者站出来爆料,说10月上旬国父一直在餐馆打工刷盘子。这个目击者是科罗拉多州丹佛市某华人餐厅老板卢瑞连。据说当时国父正捧着餐盘给客人送餐,电报来了。一位同事顺手把电报丢在国父的餐盘里。这一切卢君看了个一清二楚。但卢君有可能记错了时间。据范福潮考证,国父早在10月12日就从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10月22日才收到黄兴的电报。 如果此事属实,国父岂不是太掉价了? 虽然英雄不问出处,但没有几个大人物不在乎自己的出身。比如刘邦,史书上说他"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所居上常有云气"等等。如果他不当皇帝,还有这么多传说吗? 还有朱元璋。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朱元璋当皇帝以后,几个发小结伴而来。朱皇帝高高在上,根本不想搭理他们。其中一个发小偏偏口不择言,说:"老朱你不认识我啦?咱们从前一块儿放牛。有一次,你从别人家地头上偷了些豆子,咱们拿瓦罐煮豆子,因为分赃不均,大家争执不下。你就生气了,一脚把瓦罐踹翻,汤也洒了,豆子流了一地……" 朱皇帝见有人揭他的老底,马脸拉得有丈二长,不听他说完,就喝令侍卫将他拖出去砍脑袋。剩下的几个伙伴吓得抖成一团。朱皇帝正想把他们一并砍了,这时其中一个发小灵机一动,说:"皇上啊,你不记得我了吗?当年我们追随你,骑角马拿镰枪,大破瓦罐城,跑了汤元帅,活捉豆将军……"这一席话把朱元璋给逗乐了,便重赏了这位发小。 这个传说大概属于"野狐禅"一类,只能当笑话听。但大人物有朝一日功成名就,都怕别人翻老底,所以找一帮文人穿凿附会,替自己编造一个与众不同的身世。这是实情。蒋介石就曾给自己脸上贴金,造了一份假学历。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钦定的履历中,学历一栏赫然写着"日本士官学校"毕业。1937年5月出版的《蒋介石全集》中,也有"初入日本振武学堂,继入日本士官学校"的表述。但据多位学者考证,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得学历只是军士教育程度,相当于上等兵。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无论你怎么粉饰,老底总有一天还是会被翻出来。元朝文人睢景臣有一部散曲《哨遍•高祖还乡》,狠狠地把刘邦调侃了一番。我把它摘录下来,一起欣赏一下: 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一壁厢纳草也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又是言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么大户。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杖,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煞〕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你敢说刘邦牛皮哄哄地击筑唱《大风歌》时,一脸仰慕的观众个个都对他心悦诚服?总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家伙心中不服吧?后世这部《哨遍•高祖还乡》便是他们的心声。还有蒋介石,虽然尽力掩饰不为外人道,但知道他不光彩经历的人还少吗? 其实,百兽之王尚不免落于平阳,英雄出身微贱或经受磨难,更能显示其人性的光辉。正如万维钢所说:"什么人都值得问问出处,唯有英雄不问出处。"就拿国父来说,也曾是华侨小青年一枚,社会地位不见得高,却也衣食无忧。他放着舒服日子不过,非要抛妻弃子,单枪匹夫干革命。1904年严冬,他一个人龟缩在纽约市贫民窟的一间单人房里瑟瑟发抖,好不凄惨;1907年在日本,又被当局礼貌地驱逐出境。世界之大,一度竟无容身之地。至于他一生遭遇多少次失败,掰着指头恐怕都数不过来呢。单就这种越挫越勇的斗争精神,都让我辈望尘莫及。 国父虽然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但到底也是个普通人,也有我们普罗大众的喜乐哀乐。1922年6月,粤军炮轰总统府,国父被迫登上永丰军舰避难。他一腔怒火无处发泄,命令炮手向广州市区发炮,反击叛军。炮手不愿误伤平民,不肯发炮。国父怒不可遏,把炮手推在一边,亲手拉线开炮。这哪里是影视剧中的谦谦君子?可见国父也是性情中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愣是靠着执着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为"驱除鞑虏,建立民国"作出不朽的贡献。 话说孙中山收到黄兴的电报,大喜过望(此说据唐德纲《从晚清到民国》)。杜甫诗云:"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国父的感受和老杜一样。他当即辞工前往华盛顿,希望会见美国国务卿诺克斯,未竟。10月22日又往纽约,与日本外交官接触,亦不得要领。11月2日又离开纽约赴英国,11月11日抵伦敦,寻求贷款和外交支持,未果。11月21日动身去巴黎。11月23日离开巴黎回国。可叹国父马不停蹄,一路风尘仆仆,竟连一文钱也没筹到。当时国内哄传孙中山将携巨款回国,襄赞革命。国父抵达上海后,便有记者把话筒递到国父嘴边,迫不及待地追问他带回多少资金。国父不卑不亢,朗声说道:"我没有一文钱,带回来的只是革命的精神!" 众人一愣,随即掌声雷动。 【参考著作】 李敖、汪荣祖《蒋介石评传》 唐德纲《从晚清到民国》 范福潮《清末民初人物丛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