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探古论今人 编辑|探古论今人 毛主席诗云: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新中国历史弥久的革命道路上,曾有无数前人为了那个伟大的理想前赴后继。所以这一路走来,毛主席经历了太多同志们的葬礼。 致敬逝者,勉励生者,参加悼念活动实乃应有之义,不过在建国之后,由于工作繁忙等因素的影响,毛主席亲自出席参加的追悼会终究变得很少,细细算来,只有三位。 那么,这三位逝者都是谁?毛主席与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骆驼"干部,任弼时 建国后,毛主席第一场亲自出席的葬礼仪式,是任弼时同志的葬礼。 1950年10月27日,任弼时这位最年轻的中央书记处书记积劳成疾,最终溘然长逝于工作岗位上,年仅46岁! 任弼时原名任培国,是湖南省汨罗人。 16岁那年,深感国家动荡的任弼时,毅然投身革命,并在1928年的中共六大上继任为中央委员。此后,他于贺龙所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中,主持政治工作,最终力促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成功会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弼时先被任命为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跟随朱老总一起奋战于抗日一线,之后,他又被调回延安,主持"整风"及"大生产"运动,与毛主席结下了深刻的革命友谊。 1946年,任弼时跻身中共中央最核心的五人小组,在杨家沟、西柏坡这些称得上简陋的农村指挥所中进行重大决策。 为了革命的胜利,任弼时在革命事业中始终恪守准则,努力工作,即便生了病,被医生叮嘱一定要保证休息时间,他却仍然时常工作到深夜。乃至于就在任弼时同志逝世的前一周,他也依旧挤出时间与一些基层人员谈话,不肯有一刻的清闲。 都说"春蚕到死丝方尽",1950年10月正值志愿军正式入朝参战前夕,为了研判志愿军入朝后有可能带来的影响,身体本就不好的任弼时通宵工作。结果在1950年10月25日凌晨突发脑溢血,最终因抢救不及,病逝于27日中午。 叶剑英元帅曾说过: "任弼时同志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 ——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壹,毛主席登门吊唁,亲扶灵柩 在毛主席眼中,任弼时同志无疑是一位才德俱佳,堪称"党性第一"的合格的领导干部。同样在多年的革命历程中,在之前近30年的风雨历程中,毛主席也已经与任弼时结下了牢不可破的革命友谊。 这样一名亲密的战友突然离世,惊天噩耗传来,毛主席内心的悲痛与震惊我们可想而知。 任弼时逝世的第二天,为了纪念这位革命家的一生,中央专门成立了一支由242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应毛主席要求,这支委员会则由主席亲自来领导。 早晨9点,任弼时同志的遗体按照计划入殓,毛主席亲临现场,目送着周总理、朱老总、彭真等中央代表抬着任弼时的遗体走向门外。 而当遗体被从屋内小心翼翼地抬出时,在门外的毛主席快步走上前去,伸手与其他同志们一起抬起这仿佛重逾万斤的躯干。 遗体入殓之后,众人尽皆束手立于灵柩四周,神情肃穆。主席则更是始终将目光,放在任弼时同志那张依旧鲜活的脸上,好似在将这位战友的面容,深刻且永远印刻在自己的脑海中。 当周总理、朱老总等四人手执的红旗覆盖在遗体上,时间来到上午9点半。随着主席起灵的示意,沉重的灵柩被10名解放军战士稳稳地抬起,送上了灵车。 接下来,灵柩将会被毛主席、周总理等人亲自执绋扶灵,一路移送至劳动人民文化宫灵堂,在那里接受各方战友及群众们的吊唁与瞻仰。 纵观任弼时同志的一生,他经历了红军长征、边区建设、新中国成立等,一系列革命历程碑,毫无疑问,他的人生是光辉伟岸的一生。 1951年7月,伴随着任弼时同志的墓地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东北角上建成,毛主席挥毫为墓碑题下,"任弼时同志之墓",7个大字,以作为向这位伟大革命者的最后告别。 他说:"失去任弼时,是我们的损失,也是中国人民的损失……" 二,一生共事,罗荣桓 建国后,毛主席亲自出席的第二场追悼仪式,是在罗荣桓元帅离世之后。 罗荣桓元帅逝世是在1963年12月16日,那一天,贺龙元帅、罗瑞卿大将、谭政大将等众多高级将领,齐聚医院,准备探视病情已经演化得十分严重的罗荣桓元帅。 然而,首长们的到来终究也未能拯救罗荣桓将军的生命,最终,在贺龙元帅与妻子儿女的陪伴下,罗荣桓元帅的一生定格于他61岁的一天,是十大元帅中逝世最早的一位。 罗荣桓是1902年生人,在1927年正式加入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加入共产党后不久,罗荣桓跟随毛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继而成为红四军第三纵队第九支队的党代表,与主席熟识。 1930年,年仅24岁的林彪被任命为红一军团下辖红四军的军长。不过,由于林彪此人的个性素来很强,因此,想和他搭伙儿,派到他麾下从事政工工作的人物,就需要:既有原则,又要灵活。 那么,到底该派谁给林彪当政委呢?毛主席马上想到了罗荣桓。 事实上,毛主席早就就留意到了罗荣桓是个干政工的料。在一次散步时,主席还主动和当时身边的秘书冯文彬提起罗荣桓,说: "罗荣桓这个同志是一个很好的干部,我们发现得晚了。" 就这样,罗荣桓被毛主席调派到了林彪的部队里,继而不负众望地将林彪军中打理得井井有条,以至于一向"挑剔"的林彪也属实觉得无可挑剔。 长征结束后,由于长期工作,罗荣桓的肾脏出了问题。到了解放战争中,他的肾病甚至演变为肾癌,被组织上安排到苏联接受手术。 然而,由于当时共产党正处于一种极为艰难的处境中,所以在术后仅一年,罗荣桓便扛着自己虚弱的身子,赴东北与林彪、刘亚楼一起主持工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辽沈战役开始之前,林彪曾由于过于谨慎不敢下决心,一度惹得中央军委罕见地批评他是"两个不敢打"。 而后来,真正促使林彪下定决心的,还是罗荣桓元帅口中吐出的一个词。那个词写作: "义无反顾!" 贰,国有疑难可问谁? 罗荣桓元帅死后,12月19日那天,毛主席亲自参加了这位老帅的追悼会。同毛主席一起前来参加追悼的还有朱老总、董必武等一行人。 在罗瑞卿大将的引导下,毛主席和众多领导、老帅们鱼贯而入,来到告别室中的罗帅灵柩前。 灵柩中,罗荣桓元帅的遗体已经被鲜花覆盖,只露出上半个身子和仿佛睡去般的安详表情,而主席看着这位,从长征前便已经与自己熟识的革命功臣,顿时悲戚难忍,眼含热泪,缓缓脱下了自己戴在头顶的帽子。 绕行遗体一周后,毛主席遇到了罗荣桓元帅的妻子林月琴,子女罗东进等人。 林月琴告诉毛主席,自己的丈夫罗荣桓生前最尊敬的人的就是毛主席,而这不仅是因为秋收起义后的"知遇之恩",更是因为毛主席的开阔胸襟,让他这样的"老实人"有了用武之地。 闻得此言,一时间毛主席五内俱感,本就悲痛的内心更是百感交集。 罗荣桓一家 在接下来的发言中,毛主席为罗荣桓的一生,做了一个总结性的发言: "罗荣桓同志对敌人狠,对同志很有原则,内心有意见当面就说,从不背后议论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言罢,毛主席走下台去,却又忽然回想起辽沈战役前那句"义无反顾",那个故事似乎还在近在眼前,但说那句话的人现在已经不见了…… 回到住所,被种种思绪萦绕的毛主席挥毫写下一首七律诗,正所谓:"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三,文武双全,陈毅 第三场追悼仪式的主人是陈毅元帅。 那是1972年,陈毅元帅因患肠癌而离世,适逢当时处于特殊时期,这位老帅的追悼会并未如之前二位那般声势浩大,只是在周总理的主持下,悄悄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而在追悼会举办之前,没人知道毛主席竟然会来。 话说回来,陈毅出生于1901年的四川乐至,在20岁那年参加了革命,此后便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反围剿等斗争,屡立战功。 长征开始后,陈毅被留在南方,与方志敏、粟裕等人一起打游击,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三年时光。一直等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国民党才总算暂时放松了对陈粟所部的"围剿"。然而之后不久,国民党就再次一手炮制了"皖南事变",迫使陈毅元帅率领新四军实施战略转移。 解放之后,陈毅元帅先后担任了上海市首任市长等职务,也还曾分管了好长一段时间的外交与文化发展工作,在这些岗位上也都做出了相当的成绩。 正因如此,能被评为元帅是"武",能当市长,能搞外交就是"文",再加上陈毅元帅竟然还素有诗才,"文武双全"这个词放在陈毅元帅头上当然并无不可。 叁,主席穿着睡袍参加陈毅的悼念仪式 陈毅逝世后,作为曾经的战友,不管是毛主席还是周总理的内心都十分悲痛。 然而问题是,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有一伙儿人俨然不顾陈毅的元帅身份,肆意压低追悼会的规格,以至于许多中央政治局的委员都不被批准出席。 以此为背景,1月10日,周总理即便努力争取了中央的意见,但最终,他也只能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中,主持一场规模颇小的追悼仪式。 不过,也就在追悼会在沉默中举行的这个下午,毛主席心念自己与陈毅这个老战友的革命友谊,心潮难平之下突然做出决定,要马上乘车前往陈毅的追悼会,与这个老朋友最终道别。 做出这个决定后,毛泽东来不及换掉自己身上的睡袍,仅仅在外面罩了一件大衣,便急匆匆地坐在车上向着八宝山赶去。 到了八宝山,陈毅元帅的妻子张茜刚一看到造访的毛主席,便捂着脸哭了起来。只听她向毛主席问道:"主席,你怎么也来了?" 毛主席则快步走到张茜近前,告诉她:"陈毅去世了,我和你们一样难过,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一个好同志。" 等到主席看到张茜身后的几个孩子,他又勉励道: "要奋斗努力,陈毅对中国和世界革命是做出了贡献,立了大功劳的,这已经做了结论了。" 言罢,主席起身走到陈毅元帅的灵柩前,沉默地看着这位已经逝去的战友,久久不言…… 尾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席只参加过这三位曾经战友的葬礼,至于其余一些战友们的葬礼,在很多时候,其实也并非主席不愿参加,实是形势所迫,不能参加。 其中,比如周总理与朱老总两位的追悼仪式,那时毛主席的身体已经垮了,只能嗫嚅着告诉工作人员,要他们一定妥善安排好战友们的丧葬工作。也正是在周朱两位战友逝世后不久,主席也逝世了。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我们都要明白,尽管毛主席只是参加了一部分人的葬礼,没能参加另一些人的葬礼,但是,他们毫无疑问都是曾经一起奋斗过的战友。 新中国能有今天的伟大辉煌,离不开毛主席和周总理、朱老总,以及一起努力的革命老前辈们。 我们永远怀念那些,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老一辈革命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