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年一月,一个正在照常办公的医生接到了一通电话。 "你赶紧到这边医院来一趟,叶元帅的情况很危险。"电话那头的人焦急地催促道。 "我马上到。"来不及询问具体细节,他挂了电话便直奔解放军301医院。 情况要远比想象中严重。从叶元帅——叶剑英的神态中,这个叫王敏清的男子明确,叶剑英的肺炎又加重了。专家们随即开始商议进一步的救治方法。 "对叶元帅实施24小时监护。另外,尽快到广州请呼吸系统专家钟南山来会诊。"王敏清向众人明确了救治方式。 当晚9点半,钟南山准时出现在了病房中。好在结果很理想。 得益于众人的努力,叶元帅的病情逐渐稳定了下来,两个月后,叶剑英彻底痊愈。 "这次多亏你们了。"随后,中央对包括王敏清在内的所有医护人员给予了强烈的肯定。 王敏清在虚心接受中央夸奖的同时,心中愈发笃定,在岗一日,便要尽责一天,且要全力以赴。 而之后,也正是凭借着这股忘我精神,王敏清屡创佳绩,彪炳千秋。 那么话说回来,钟南山我们都很熟悉,这个王敏清到底是谁,他又为什么能参与到叶剑英的抢救过程中呢?京剧梦想 众人有所不知,实则除叶剑英外,王敏清还负责过毛主席、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 因其曾经"五进五出"中南海,为此被人戏称"五进宫"。 "我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提起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岁月,王敏清无不是如此说道。 说起来,王敏清走上医学这条路,是偶然,也是必然。1929年5月,王敏清出生于山西省洪洞县一户贫苦人家。 小时候没过过一天安稳日子,是王敏清对其童年生活最为深刻的印象。因父母是地下工作者的缘故,从5岁起,王敏清便开始跟着父母东奔西跑。 1938年春,王敏清跟着父母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凡事皆讲究机遇。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延安,便没有今日的王敏清。对于延安,王敏清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刚到延安时,王敏清仅9岁。根据父母的安排,王敏清进入了延安"保小"学习,3年后,王敏清成功转入延安大学中学部继续学业。 王敏清很喜欢延安,一为延安宽松的学习氛围,二为延安的风俗文化。 为丰富民众生活,延安当地会经常请一些戏班子来唱戏,剧目主要以《打渔杀家》、《空城计》、《三打祝家庄》等京剧为主。 忙完学业,王敏清会抽空到现场观戏。有些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妙。 "这世上竟还有比学习更有趣的事情。"京戏的唱、念、做等竟是如此优美。 王敏清被京剧深深地吸引了。得益于此机缘,从此,王敏清便立志要成为一名京剧表演者。 只是,彼时的王敏清断然想不到,有些事情不是他想便能达到的。 就在王敏清兴致勃勃地一边继续学业,一边准备"动身"进入京戏之行的时候,不料,上天给了他当头一棒。 事出于一把蘑菇。那日,王敏清又照常吃了家里煮熟的蘑菇。 "是祸也是福吧。"时间会改变一切,多年后,再回忆起当日的那一幕,王敏清觉得自己属实是有点太小题大做了。 脑袋发晕,意识模糊,嗓子眼难受是王敏清吃完蘑菇后的最大感受。 因情况过于严重,多日治疗后,王敏清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倒还愈发严重。 王敏清最初仅仅是嗓子眼难受,事后竟直接转为了化脓性咽喉炎。 因咽喉炎,王敏清的声带严重受损,一度甚至连最基本的标准发音都做不到。 一时间,王敏清觉得自己的整个世界都塌陷了。要知道,在这之前,王敏清是要立志成为一名京剧大师的。 但现在他因声带受损而发音不佳,别说是京剧大师了,就是一个普通小角他恐怕都难以很好地完成。 没有人能接受自己的梦想还未开花结果,便以这样的方式凋零。 消沉了数个日夜后,王敏清即便再不情愿,也只得斩断过往,重新寻找新的奋斗方向。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人生之路才能走得轻松一些。只是彼时的王敏清太过年幼,还不懂这些人生之理。 "不过就是发音不准了而已,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嗓子不行,我还有手。"多年后再回忆起自己的转行历程,王敏清感慨道。弃艺从医 思索多日后,王敏清决定"弃艺从医"。 说起来,王敏清之所以决定成为一名医生,某种程度上和其母亲的身体状况分不开关系。 自王敏清记事起,母亲就是一副病态的模样。 奈何碍于家庭贫困,再加上当时医疗技术不发达,如此,即便王敏清家里使尽了浑身解数,也只是换得了母亲后半生满腔的愤懑,遗憾。 原来,因试过过多非常规"药方",母亲的身体非但没有好转,反倒越治越羸弱。 花一样的年纪,王敏清看似好像有很多选择,但实则他根本没得选。现实的打击,母亲的病症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第一次,王敏清体验到了什么叫人生的无奈。 1947年,王敏清正式入行,跟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山西,顺利考入了北方大学医学院。 "对病人尽心,为病人谋福"是王敏清刚入行便给自己立下的规矩。有人立志是给神明听的,但王敏清不是,他是说给自己的。 王敏清说到做到。为尽快学有所成,年少有为,同学当中第一个起床的是他,最后一个休息的也是他。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1950年,凭借着优异的成绩,25岁的王敏清从众多医学生中脱颖而出,成功拿到了山西医院的学习名额。 毕业之际,王敏清又荣获"医学院优秀毕业生"。 要知道,当年整个医学院总共才评比了四名优秀毕业生,而王敏清就是其中之一。毕业后,王敏清被国家卫生部选调进北京医院内科。 兜兜转转数十载,王敏清终于实现了最初所愿,成为了一名内科医生。 只是再完美的事情,也会有遗憾存在。原来,在求学期间,因看书时间过长,王敏清用眼过度,视力受损严重。 以后再当同龄人还能清楚地看世界的时候,王敏清只得揣着这一不方便行事。 "有遗憾,但不后悔。"事后提及这一缺陷,王敏清虽无奈但也只得释怀道。 转眼间,王敏清已入行四年。临床不同于理论,患者不同于冷冰冰的医学知识,在接触了一个个患者后,王敏清对生命又多了一分敬畏。 "想象过人很坚强,但从未想象过人会如此坚强。想象过人很脆弱,但从未想象过人会这么脆弱。" 四年的时间,王敏清成功从一名稚嫩的医学生,转为了一名新生大夫。 王敏清庆幸自己学了医。只是水无常形,人无常态,彼时的王敏清断然想不到,他庆幸的属实有点过早了。保健工作 "组织上想派你去中南海保健组工作,不知道你个人是什么想法?"1954年年底,黄树找到了王敏清。黄树,此时正担任卫生部保健局副局长。 "我完全服从组织安排。"几乎没有犹豫地,王敏清即刻回应道。 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待真正入驻中南海那一刻,王敏清才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好像有点不足。 1955年初,王敏清成功入驻中南海。"事情要远比想象中困难。"忆及自己刚入驻中南海的境况,王敏清至今百味杂陈。 最初根据组织安排,王敏清主要负责杨尚昆、陈伯达等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 一切要以领导人的健康为核心,凡事都要想到领导人之前,是王敏清给自己立下的工作准则。 人的野心和实力总是不匹配的,为更好地为领导人服务,王敏清只得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 忙到连吃饭睡觉的时都非常紧急成了那段时间王敏清的生活常态。 当然这些都不算什么,最为重要的一点,王敏清需要时刻让自己处于健康状态。 "自己生病一来会影响工作,二来有可能会传染给领导人,影响到领导人的健康。"事后王敏清解释道。 为此,为保证自己常年不生病,在自己的吃食,生活习惯上,王敏清都做到了极致。 他基本不碰生冷食物,从不吃撑,严格按照时间表作息成了王敏清的生活常态,所以体重60多年没变动太大,50年没有得过感冒。 只是凡事皆有两面性,王敏清谨慎是好,奈何他谨慎有时候给他带来了负担。 所谓过犹不及,工作期间王敏清因精神长期高度集中,久而久之,整个人也便宛如一张弓一般,时刻处于紧绷状态。 "绷的时间长了,即便是想松懈,也做不到了。"神圣的工作让其得到了很多,但同时也让其失去了令自己松弛的能力。 1962年,王敏清调任到了邓小平身边,负责邓小平的医疗保健工作。 和照料先前的领导人一样,在照顾邓小平时,王敏清亦是尽心尽力。 定期监测邓小平的健康状态,根据实际情况为其更改,提供保健方案,一切以邓小平的身体健康为核心是王敏清的工作所有。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王敏清只希望邓小平在自己的照料下能时刻保持身体健康,向民众展现出最佳的精神面貌。 实则,起初对于邓小平的医疗保健工作,王敏清自也是心有担忧的。 作为一国领导人,邓小平日理万机是必然的事,如此,多多少少邓小平在身心健康方面必定是有所欠佳的。 接到任务后,王敏清先对邓小平做了一番详细的身体检查,不料,结果和其想象中竟截然不同。 "领导人的身体状态很好,只是有一些低血糖、中耳炎之类的毛病。"提及自己检查后的结果,多年后王敏清仍记忆犹新。 王敏清决定对症治疗。邓小平有低血糖,王敏清便叮嘱他随时备好餐食,必要的时候及时补充能量。 为让邓小平放下桥牌,多出去走走,放松放松腰背,王敏清找来了他的小儿子,请求小儿子多带父亲出去散散步。 说起来,王敏清之所以能找上邓小平的小儿子,全拜其昔日的一份"叮嘱"所赐。 起初为防止邓小平再犯低血糖,王敏清便叮嘱他每天早晨都要吃一个鸡蛋。 考虑到自己无法24小时伴其左右,思虑再三后,王敏清将这一任务委托给了邓小平的夫人卓琳。 数日后,王敏清再问卓琳进展。"从没见过这么不听话的病人。"得知事情的结果后,王敏清眉头微微紧促,罕见地发怒了。 "我们每天都会给他煮一个鸡蛋,但鸡蛋最终全都被小儿子吃了。"从卓琳口中,王敏清得知了事情原委。 鸡蛋不能不吃,领导人的营养必须得保证。 就在王敏清转身继续准备下一步方案时,卓琳解释道: "不是他不吃,是他吃不下。他说只有看着孩子吃,他才高兴,他觉得孩子吃了这个鸡蛋比他吃了强。" 主席仁政,爱民敬民,敏清心知肚明,但主席能无我到如此地步,王敏清着实还是没想到。王敏清自愧不如。 解铃还须系铃人,为让主席切切实实吃到鸡蛋,王敏清想到了主席的小儿子。 如此便有了后来让小儿子带着父亲散步,变相让主席吃到鸡蛋补充到营养之事。 除负责好邓小平的日常医疗保健工作外,王敏清还会跟着邓小平出国访问。朝鲜、越南等国,王敏清均有踏足。 另外,王敏清还参与过叶剑英、胡耀邦等领导人的抢救工作。 因其临危不惧,布置有方,经过数个小时的急救后,领导人悉数脱离险境。十世班禅也曾承过王敏清的恩惠。 王敏清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奋斗了数十载,1990年,61岁的王敏清正式退休。 只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王敏清断然没想到,他的适时退休竟会带走部分人的平静。 原来,之前一直找王敏清看病的患者在其退休后只得再找别的医生。 或是那些医生医术有限,又或是出于对王敏清的信任,这些患者病是看了,但并没有很好地执行医嘱,疾病自然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 王敏清得知事情原委后,出于愧疚,再加上自己本身对医学事业的热爱,王敏清毅然决定做一名"专职保健科普者"。 业余科普期间,王敏清还把自己几十年的保健心得写成书籍或者用宣传活动的形式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受益。 如今,王敏清先生已93岁高龄,但他仍然保持按时作息,充足睡眠的好习惯,奋斗在自己热爱的医学岗位上,论敬业精神,绝对不输年轻人分毫。 -完- 作者 | 刘妮妮 编辑 | 阿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