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宗仁是1965年夏天归国的,这件事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李宗仁最初提出这个愿望是在1955年。这10年来,李宗仁自己克服了许多困难、周总理倾注了不少心血,加之中间人穿插引线,特别是程思远做了许多的工作。这些都是促成李宗仁归来的客观条件。 图 | 李宗仁和周恩来握手的照片 最主要的还是李宗仁自己长期以来的思想变化。与李宗仁相处多年,深得李宗仁信任的秘书程思远认为,李宗仁归国,主要与发生的3件大事有关。程思远为李宗仁出谋划策 程思远于1909年出生在广西宾阳县大桥镇大程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小时候,一次下地锄草时,他盯着天空飞翔的雄鹰出了神。父亲问他缘由,他说羡慕雄鹰飞得远。于是,父亲便给他取名为程思远。 年少时,由于家里贫穷,程思远不得不一边读书,一边帮着父亲放牛。他把牛背叫做"书房"。一次,教书的韦先生,让他背诵《三字经》,程思远一字不落地背完了。韦先生又让他默写,他也全写对了。当问他为什么会写时?程思远说自己常常将字写在牛背上。 教书先生听后大喜,他觉得像程思远这样勤奋好学的学生,将来是大有前途的。 程思远读完宾阳县高等小学以后的1年半,赶上了李宗仁的国民革命军第7军第4团派人到宾阳县招收4名文书。18岁的程思远报名应试,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1930年,程思远出任李宗仁担任总司令的司令部秘书。在李宗仁、白崇禧身边任事,程思远把"诚"字放在第一位。他奉行的是,平生不说一句假话,所以,容易取得上司的信任。在李宗仁的眼里,程思远是个才思敏捷、又以诚信待人的杰出秘书。 1934年,李宗仁派程思远出国深造。3年后,他获得了罗马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期间,他顺便还去了法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将那边的情况写成日记带回国内。 图 | 李宗仁(右) 抗日战争时期,在广西曾流传着一副讽刺将士作战不力,省府在日军攻击下数次搬迁的对联,全文如下:桂省府数度搬迁,宜山不宜,都安不安,百色百变,从此直上凌云,安居乐业; 四战区屡遭惨败,发奎无发,夏威无威,向禺向偶,幸得龙光返照,气死健生。 对联里的宜山、都安、百色、凌云、乐业都是广西的县城名字。对联里发奎(张)、夏威、向禺(何云松)、龙光(邓)、健生(白崇禧)都是桂系高官的名字。 对此,李宗仁是非常气愤的。可这个时候,偏偏有记者送来了一篇准备在《广西日报》上发表的《屡战屡败》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与流传甚广的对联相呼应,被李宗仁斥责为,蛊惑人心,影响极坏。于是,李宗仁立即叫来了程思远,问他是否有好的计策? 程思远看过后,便叫李宗仁放心,只需要改个题目就可以了。就这样,当天发表的文章被改为——《屡败屡战》。程思远给出的解释是,这样就可以改变原文唱衰、悲观的基调,体现出我军将士愈挫愈勇的斗争精神。 图 | 程思远与夫人的合影 解放战争后期,李宗仁看透了当时的时局,提出自己赴美就医,请白崇禧负责处理残局。 1949年11月20日,李宗仁决定先前往香港治病。当时他在书面谈话中,说自己: "胃病复发,十二指肠有流血征象,精神至感疲惫,决定于本日赴港,从速施用手术,否则对于身体健康,可能发生严重之影响。" 当天晚上,秘书程思远先去了一趟香港,他为李宗仁办理了在港治疗,以及赴美等手续。李宗仁到了香港的太和医院以后,没多久,蒋介石就发来了多封催他回来的电报,但李宗仁没有同意。 12月5日,李宗仁携家属从香港去了美国。17日,他住进了纽约的一家医院治疗。手术后,他于1950年1月20日出院。那时,李宗仁原本打算身体康复后回大陆,但因大陆已经解放,便留美定居了。这时期,与李宗仁一直保持联系的是身处香港的秘书程思远。 图 | 蒋介石和李宗仁 11月,程思远向李宗仁禀告,说原国民党空军驻美购料处主任毛帮初,接到蒋介石的电令,让其将一笔巨款寄回台北。李宗仁知晓后,嘱咐毛帮初,绝对不能将此款移交。 原来,早在1949年1月,蒋介石就要求毛帮初将寄给他的1000万美元从中国银行提出,另外再存,以免被李宗仁的政府所冻结。毛帮初则认为,此款汇出时是李宗仁当政,蒋介石无权处置。 毛帮初与李宗仁没有历史关系,幸而毛帮初的助手认识程思远。通过程思远塔桥,毛帮初与李宗仁得以接触。程思远为李宗仁回国"五上北京" 1954年3月10日,在台北召开了一场"国民大会",会议上,通过了所谓的"弹劾副总统李宗仁违法失职案",将李宗仁的职务罢免了。 李宗仁不愿意回台湾,他之前就对程思远说过"乌龟王八蛋才去台湾"。但他也不想回到大陆去,因为他对共产党还有一定的看法。其中的缘由无非是,自己和共产党打了几十年的仗,而自己又是国民党的代总统,共产党会如何对待自己说不好。 图 | 李宗仁的军装照 这种情形下,李宗仁决定在美国定居,他花了6万美元在新泽西州盎格林镇买了一处房产。李宗仁将程思远留在香港起联络作用。 1956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同年4月28日,程思远从香港回到北京。5月7日晚上,张治中先生约请程思远到家中一聚。饭后,张治中向程思远转达了一个好消息,说周总理将在明天下午政协举行的酒会上接见他。 从张治中家中出来后,程思远兴奋地睡不着觉,脑海里回忆着在武汉与周恩来相见的画面。次日,张治中和程思远在全国政协礼堂3楼的酒会上,正谈着话,周总理健步而来。 周总理笑容满面地向程思远伸出手来,说,欢迎你回来!我们1938年在武汉见过面。时隔18年,周总理还能记得程思远,不得不佩服周总理的记忆力确实惊人。 图|周总理 周总理问了程思远的年龄,程思远说他47岁了。周总理夸奖他身体蛮好的,程思远说自己在海外时经常游水。 这次谈话,周总理并没有直切主题,而是给了程思远一个缓冲期。周总理说,我希望你到各地多走走,多看看。比如说,东北,那是我们的工业基地,你可以去看看嘛!多看点地方,回到海外就多些材料讲嘛! 程思远表示自己来得匆忙,不准备到外地去了。 周总理笑了笑,点点头,让在场的刘斐、屈武等人,陪同程思远在附近转转,一起谈一谈祖国这几年的情况。先参观几天,重要的事情再谈。 4天后的一个下午,周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设宴招待程思远,参加的有李济深、张治中、黄绍竑、刘斐、屈武等人。午饭前,周总理与程思远进行了轻松愉快的谈话。 周总理强调说,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党第3次与国民党人员接触。前2次是,叶剑英在广东与前中国银行总裁张公权接触,还有就是与龙云的儿子龙绳武接触。对于程思远来说,这算得上是一份殊荣了。 这次谈话,时间长达3个小时。后来,话题引到了李宗仁先生。周总理说,李宗仁先生去年发表了一个声明,反对搞"台湾托管",反对"台湾独立",主张台湾问题由中国人自己协商解决。 图 | 李宗仁 周总理认为,这是李宗仁先生身在海外,心怀祖国的表现,欢迎李宗仁先生在他认为方便的时候回来看看。 程思远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心里很高兴,尤其是周总理嘱咐他把这次谈话精神转达给海外人士,并且邀请李宗仁先生适时回国看看。程思远将其看作是周总理交给他的一个任务,他愿意为此而努力。 回到香港后,程思远便把同周总理见面的经过写信告诉了在美国的李宗仁。不久,他收到了李宗仁的批评回信,说他这次北京之,事关重大,事先却没有同他进行商量。 实际上,程思远来不及与李宗仁商量。另外,他也考虑到,若是事先给李宗仁写信,万一他不同意的话,那自己岂不是进退两难。所以,他也只得先斩后奏了。可以看得出来,此时的李宗仁的思想,还是很警惕、保守的。 1年后,程思远的长女程月如,艺名林黛,在香港当演员。她在取得2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头衔以后,去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每逢周末,她都会去李宗仁家做客。这期间,李宗仁和程思远写信,说看到程月如,就好像看到了亲人,心中的思乡之情就会涌上心头,久久不能平息。 图 | 林黛 1958年,程月如回到香港,她和父亲程思远讲述了李宗仁在美国的生活情况,"李先生在美国住不惯,所以总想回国。"不久,李宗仁又给程思远寄来了一封信,说他保存着一批文物,希望能献给祖国。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海外组织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回国参加庆祝活动,受邀名单里有程思远。参加完庆祝活动后,程思远得到通知,说周总理要接见他。 10月25日,周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了程思远。在旁的有张治中、邵力子等人。谈话中,程思远说了李宗仁先生几年来的动态。总理说,德邻先生出于爱国热忱,要向国家贡献一些文物,政府表示赞赏。至于他有落叶归根的意愿,估计当前他回国的时机尚未成熟。 周总理表示,可以让李宗仁去欧洲与程思远谈,然后再作决定。 第2天,周总理约请程思远一起参观密云水库。周总理观赏美景之际,指着水面对程思远说,1个月前,毛主席曾在这里游泳。程思远趁着旁边没有什么人,对周总理说,十分惭愧,总理在1956年对我所说的话,我做得非常不够。周总理听后,安慰他说,不要这样说。 11月初,程思远回到海外。尔后,他将此行写信告知李宗仁。 1960年秋,李宗仁开始为他的欧洲之行进行部署,他特意请夫人郭德洁到香港与程思远商量。 图 | 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洁 双方见面的地点定在了荃湾林园。林园是郭德洁建造给她母亲养老的一座平房。为了安全起见,双方的谈话是在一辆疾行的汽车中进行的,经过商讨,他们约定在瑞士的苏黎世见面。那里是中立国,又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李宗仁以探亲、旅游的名义前往,不致引人注意。而程思远则以参观罗马古迹的名义飞往罗马,然后转道瑞士。 之后,郭德洁飞回美国,将她和程思远交谈的详细情况告诉了李宗仁。程思远在等候李宗仁给予答复。 1961年6月10日,程思远三上北京,此行,程思远向周总理汇报了郭德洁去香港与他商量的情况。 1962年11月,我国为了维护领土完整,对印度扩张主义者的挑衅进行了自卫反击。帝国主义颠倒黑白,以此来进行猖狂的反华行动。 此时,李宗仁发表了一篇《对中印边界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文章,其中有提到:"中印边界线几世纪以来都未划定,尼赫鲁先生为什么突然提出这个问题,随后入侵中国边境?为什么又拒绝与中国谈判划界?看来他在边界问题之外,还另有动机。 第一,想利用边界问题解决印度内部困难。 第二,想利用中印冲突来争取美援。 美国朝野抨击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这样做对美国毫无裨益,徒伤中国人的感情,宜三思之。" 1963年11月14日,程思远回到北京,向周总理请示赴瑞士与李宗仁见面事宜。次日深夜,周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了他,并让他向李宗仁转达"四可":"第一,李先生可以回来在祖国定居; 第二,可以回来,也可以再去美国; 第三,可以在欧洲暂住一个时期再定行止; 第四,回来以后可以再出去,如果还愿意回来,可以再回来。" 总之来去自由,不加约束。 与周总理谈过后不久,程思远飞去了苏黎世。双方见面后,程思远向李宗仁转达了周总理对他的问候和"四可"的意见。李宗仁听后,马上说:"我只要一可,回到祖国定居,安度晚年。" 12月22日,李宗仁和程思远同一天离开苏黎世。程思远回到香港,立即将与李宗仁会见的经过,写信报告给了周总理。 程思远第五次上北京,是1965年6月18日。那天,周总理离开北京出访非洲十四国,临行前对李宗仁回国一事作了具体指示。程思远点明李宗仁回国与发生的3件大事有关 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夫妇、程思远乘坐中国民航飞机抵达首都机场。专机到京后,前往迎接的有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军队的高级将领、国民党知名爱国人士、末代皇帝溥仪等。 李宗仁在机场大厅发表声明,表达了他的爱国热忱,并希望台湾的国民党同志、海外侨胞和爱国人士坚决走爱国反帝的道路。 对于李宗仁回国的思想转变,程思远曾说,与发生的3件大事有关:第一,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中显示了力量,把嚣张的美帝从鸭绿江边赶回去,使得美国遭到历史上最大的败绩; 第二,中国对印度的边界自卫反击战中把侵略者赶出边界,中国后来还释放了对方2万多名俘虏,退出了占领的印方入侵前边界以外的全部土地。 第三,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形成了新的三角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