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邓小平来到了兰州的一个工厂进行考察。 在人群中,邓小平认出了一个女工,当场他就主动和女工打招呼,握着她的手,惊叹道:"原来你躲在这里啊。" 女工听后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向着邓小平笑了一下,邓小平见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那这个女工是谁呢?她为什么会在工厂工作呢?邓小平为什么会认识她呢?1.回到祖国去,她的事业在祖国 说起这位女工的名字,知道她名字的人不多,因为她生前一直在默默无闻工作,谢绝记者的采访,很少发表论文,默默守着她当年对钱三强所承诺的"隐姓埋名一辈子"的诺言。 然而,她毕竟是兢兢业业,很有成就的伟大科学家,她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核科学技术事业。 她的名字应该被人们记住,她叫王承书。 图 | 王承书 1912年6月,王承书生在一个条件非常好的书香之家。她的父亲早年曾中过进士,去日本留过学,在民国初年也曾在内务部任职。 她的父亲按照诗、书、礼、易的次序,给这个排行第二的女儿取名为王承书。 在王承书出生没多久,她全家都前往了北京,因此,王承书从小是在北京长大的。 那个时候的中国封建政权刚刚瓦解,社会动荡,而科学知识也以更快的速度传入中国。因为出身于书香门第,王承书从小便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对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科学知识强烈撞击着她的心灵,她也努力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虽然幼时的她体弱多病,曾两次因为身体的原因休学,她的功课却从未落下。在学校,她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而且她最擅长的就是数学,对数字有着天生的敏感,只要是关于算数方面,她都能很快算出来。 除了数学,在物理、化学等理科方面,王承书也都擅长。年轻的她就知道,饱受战乱的国家,极度需要科学知识来支撑,而她的努力学习,将来可能成为国家富强的强大武器。 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孩能有这样的胸怀和见解,是多么难能可贵! 之后,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燕京大学,她选择了几乎没有女生会选的物理系。她那个班级里有13个新生,其中12个是男生,只有她一个是女生。 经过四年的努力学习后,王承书又称为燕京大学物理系唯一以连续三年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女生,获得了"斐多菲"金钥匙奖。 燕京大学对毕业的要求时非常严格的,当时班里13个人,最后成功毕业的也只有4个,可见王承书的优秀。 在学海中不停奋斗的王承书,深得导师们的重视。毕业之后,她便被留到了学校,一边工作,一边读研究生。 奋斗没有尽头,两年后,王承书又获得了燕京大学硕士学位。 就这样,王承书成为了燕京大学的叱咤风云的人物,打破了大家对女人学不好理科的偏见。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承书就跟随着人流来回奔波,从北京到南京,从南京到贵阳…… 在燕京大学学习期间,王承书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她的导师张文裕。 张文裕出生在福建的一个贫苦农民之家,家中并没有什么财产。由于祖父的宠爱和家人们的关照,张文裕成为了家里唯一被送去读书的孩子。 从家庭背景来看,张文裕和王承书的爱情并被看好,但他们都热爱物理,有着共同为祖国做贡献的信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走得越来越近,最终走入婚姻的殿堂。 1939年,王承书与张文裕结为夫妻,生活也总算安定下来了。结婚后,王承书的进取心并没有熄灭,在她看来,女人能不能做事业,和自己有没有结婚是没有关系的。 她和丈夫张文裕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工作,在这里,王承书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希望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时,她知道了美国的一所大学有一笔奖学金,专门提供给亚洲有志向留学的女青年,但是不给已经结婚的女人。 王承书却非常不服气,不仅给奖学金委员会写了信,并表明了自己想要进步的决心,最终她的坦诚和执着打动了委员会,成功获得了录取通知书,到了美国。 曾经有人问过王承书:"张文裕又不是养不起你。你怎么非要到美国去呢?"她却不以为然,她认为就算结婚后自己也要努力读书,工作,为什么要靠别人来养活呢? 图 | 王承书和张文裕 就在王承书去美国不久,张文裕也受到普林斯顿大学的要求来到了美国,从此两人共同开始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 在美国,王承书还是一如既往的努力,在博士论文答辩时,她曾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导师认为不对,连说了三次"No",她却对自己的观点和研究非常有信心,也连说了三次"Yes",并阐述了更为详细的观点,最终获得了导师的认可,成功得到了博士学位。 学术的追求毫无止境,之后的两年时间,王承书又进行了博士后的研究,并在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在学术方面,王承书做得非常出色,她与物理学权威的乌伦贝克共同提出了一个震动学术界的观点,那就是以两个人的名字命名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图 | 王承书 这个研究对高空物理学的气体动力学研究极其有价值,直到时代发展的今天,还在被科学界沿用。 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认为王承书会有着光明的前途,如果能在美国一直研究下去,可能都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 从这方面来看,王承书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她的不可多得绝对不只是体现在她对科学的研究上…… 就在王承书的事业蓬勃发展时,她选择放弃了这样前途光明的未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这个消息传到美国时,王承书和张文裕决定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建设做贡献。 由于王承书和张文裕夫妇太出色了,美国政府将他们列入潜在的原子弹制造者名单,他们是被禁止出境的。因此,王承书和张文裕的回国旅程也不是很顺利。 在争取回国期间,无论美方开出多么优厚的条件,联邦调查局的监控多么严密,王承书回国的心都没有动摇 等待的时间越来,王承书想要回国的心就越着急。尤其是当她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学习普通话的机会却很少,就更加着急。 无论经历过多少失败,王承书都在不停地申请回国。有人这样劝过王承书,以你的能力在美国会有更好的发展,甚至获得诺贝尔奖都是迟早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回到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中国呢? 可王承书认为,自己从小到到这么努力学习,就是希望自己能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现在祖国正是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是必须要回去的,况且如果自己的知识不能回报给祖国,那自己那么努力学习,获得诺贝尔奖又有什么用呢? 图 | 王承书 因此,就算被限制自由,王承书还是在为回国做着积极的准备,她将自己认为回国后能用到的材料分成为好几百份寄回到了祖国。 最终,在祖国的帮助下,美国不得不解除了对中国学者的禁令。为了能尽快回到祖国,王承书和张文裕将很多冰箱、汽车等不利于携带的家产,全部送人了。 1956年,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终于能带着孩子,回到了祖国。 在回国30年后,王承书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庆祝家宴。那年已经74岁的王承书感慨万分,她说她相对于在美国的优渥生活,她更爱自己的祖国。 就算30年过去了,她认为她当初的选择没有错,她的事业在祖国。2.为了祖国,一生三次"我愿意" 回国后,王承书非常激动,毕竟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在《中国建设》杂志上激动地欢呼:"又回家了。" 目睹祖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王承书从内心为祖国感到高兴,并从此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全部奉献给祖国,国家要我做什么,我就要做什么。 回国后,王承书先是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之后调任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 1958年,我国组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当时,这一技术在国内是空白的,而且这对王承书来说,也是一个从未涉足过的领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钱三强的邀请,王承书没有犹豫,说:"我愿意。" 接受了这一任务后,王承书先是被派到苏联培训,又在第一时间将国外最新出版的关于热核聚变的资料翻译出来,为国家的热核聚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随着国家原子弹研究的发展,但原子弹的核心原料高浓铀的研究却进展得不够理想。而高浓铀对原子弹的研制实在是太重要了。 图 | 钱三强 1961年,钱三强再次找到了王承书,希望她可以做高浓铀的研制工作。 由于涉及到原子弹的研制,王承书的这份需要做到保密,不能再参加公开的会议,不能再国际刊物上发表研究文章,不能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 而且做这份工作也挣不了太多钱,条件也比较艰苦,要到很远而且并不熟悉的地方去工作,要做好一辈子都隐姓埋名的准备。 另外,做了这份工作,就算这期间取得多大的成就,在短时间内也不能让世人所知晓。 同样,这份工作对王承书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高浓铀的研制工作也是她从未接触过的尖端技术,非常难。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工作可能都有点严苛,但当年的王承书毫不犹豫,再次说了三个字:"我愿意。" 她说这三个字的声音并不是很大,但特别有力量,从她的声音里能听到她对祖国科学事业的坚定决心。 虽然钱三强再三强调,做了这份工作以后,可能她的名字就会从科学界消失,王承书却不顾一切,为了祖国,告别家人,独自一人,坚定地踏上了工作的征程。 在兰州的浓缩铀生产基地504厂,王承书是唯一的女科学家。在这里,王承书践行了她"我愿意"的诺言,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默默地工作着,甚至没有人知道她曾经的身份。 两年后,高浓铀终于投入了生产。 1964年1月,504厂终于成功生产出了合格的高浓铀,为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提供了原料基础。整个工厂的人都非常开心。 其中,王承书的贡献非常大,但她却表示这是大家的努力,继续坚持努力工作。 图 | 邓小平 1964年4月,邓小平来到兰州的504厂视察。在人群中,邓小平第一眼就认出了在沉默工作的王承书。 之前,邓小平在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曾经见过王承书,但邓小平已经将近5年都没有听到过王承书的消息了,没想到在这里,能见到她,这也算是个意外惊喜。 看着打扮得像个普通女工的邓小平惊叹道: "原来你躲在这里啊,这五年你过得怎么样?" 听到邓小平的问候,王承书的内心非常温暖,但因为自己工作的特殊性,她并不能和邓小平多说什么,只得向着邓小平微微一笑。 邓小平自然是非常理解的,也对着王承书满意地点点头。 同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硕大的蘑菇云在祖国大地出现了,终于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虽然王承书的贡献不能让人知道,不能走向领奖台,但她的内心还是非常骄傲和自豪的。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但国家的科学事业不会止步于此,而王承书的研究也不会就此停下。 很快,钱三强第三次向王承书发出了邀请,希望她可以继续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从事核研究工作。 这一次,她再次说出了"我愿意"。钱三强曾问她有什么困难吗?她说没有。 这一句的"我愿意",这一次的承诺,她一坚持就是三十年。在科学技术领域,她真正做到了耐住寂寞,不忘初心。 在她的笔记里,她曾经写道,自己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会完成党交给自己的任务,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3.被隐藏的伟大科学家 在此后的时光,王承书一直隐姓埋名,奋斗在科技战线,坚守着自己的诺言。 有人曾经问过王承书得过多少奖,她说自己没有得到过奖项。她当然不会没有得过奖,光她所主持过的科研获奖项目就有好几十项,但她都拒绝署名,因为她就是希望年轻的同志能从她的肩膀上走过,为国家培养人才。 对于国家来说,王承书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但对于家庭来说,她并不是个合格的妻子和母亲。 图 | 王承书和家人合影 王承书长年离家在外,住在集体宿舍里,就连自己的工作内容都不能和家人透露,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丈夫在处理。 等王承书终于可以回家的那一年,她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王承书曾愧疚的说过,自己的一切承诺都可以兑现,但唯独对自己的儿子不行。 在这个世界上,王承书对得起国家和人民,但却缺席了儿子的成长,这是她自己内心最为愧疚的一点。 晚年的王承书对待工作依旧努力认真,她以她执着的追求,无私的奉献,带动了一大批人才的培养,为我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铺垫了理论基石。 在她已经80岁高龄的时候,已经患有了眼疾,但是为了看学生的论文,还是一遍又一遍,一个字又一个字,仔细看着。 看不清,她就会拿着放大镜继续看。 除了指导学生,王承书还不断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为科技的发展提出一个又一个建议,写出一份又一份的报告。 遇到身体不好的情况,她不能下地,就会趴在床头写。 图 | 晚年王承书 虽然她是科学家,但她总是淡泊名利,不仅不追求功名和待遇,生活也非常简朴。家里都是用了几十年的旧家具,穿了几十年的旧衣服和旧鞋子。 几十年来,她吃得也非常简单,连水果都很少吃,那营养品更是几乎没有。不管条件怎么艰苦,她都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之中,与数据和研究打交道,没有半句怨言。 长年的辛苦工作,让她得了病。晚年的她深受疾病的折磨,但她却舍不得去医院治疗,因为她不想耽误工作,更不想浪费国家的钱。 她一直在努力耕耘,默默奋斗,国家也越来越强大,而她却永远地倒下了…… 1994年,王承书因病逝世。临终前,她决定将自己和丈夫张文裕的毕生积蓄捐给了希望工程。 虽然她已经离开多年,虽然她隐姓埋名,虽然她默默无闻,但是她的名字和她所作的贡献应该被记住。 如此伟大的科学家,不应该被隐藏,被遗忘! 我们还应该铭记,铭记那个被隐藏的伟大时代,铭记科学家们付出的每一寸心血!铭记就是我们对科学家们最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