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许许多多的爱国将领为和平而奋战沙场,他们身赴战场的同时,也结交了一个个出生入死的兄弟和配合默契的"黄金搭档"。 例如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刘邓大军、朱毛红军,都是为后世津津乐道的榜样和楷模。 在贺龙将军的麾下,也有两位搭配默契的将领,他们就是贺炳炎和廖汉生。 然而自从中央军委将贺炳炎和廖汉生所在的一纵交给彭德怀指挥后,年轻气盛的将领和脾气火爆的彭老总却发生了小摩擦 ......一、"驴脾气"对上"牛脾气" 1946年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远在晋绥前线的贺龙没有办法指挥自己在陕北的部队,于是彭德怀毛遂自荐担任指挥,随后立刻获得了中央军委的同意。 彭德怀 尽管彭德怀的军事能力卓越,但是却与贺龙性格完全不同,彭德怀脾气暴躁,而贺龙为人宽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彭德怀起初接管贺炳炎和廖汉生所在的一纵时,和两个毛头小子闹了不少小矛盾。 1947年8月上旬 ,在西野第一次攻打榆林的时候,一纵围城之后攻打了两天也没能攻下榆林,而胡宗南紧急派遣36师支援榆林。 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廖汉生随即便带领一纵撤退,城没攻下,廖汉生本就一肚子火,这时彭德怀打来电话,听说榆林没有攻下,不问原因就是一顿骂:"什么主力,我看1纵分明就是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一个榆林都打不下来,贺老总的脸都让你们丢光了!" 廖汉生 廖汉生一听这话,心中的火更是无法压制,在电话里就和彭德怀争执起来。 后来在 延清战役 中,贺炳炎同样挨到了彭德怀的骂。 当时摆在贺炳炎和廖汉生面前唯一的选择就是在敌人增援部队到来之前拿下耙子山阵地。 两人原本计划着前后夹击耙子山,但由于前线的贺炳炎所带领的部队伤亡惨重,一直未能攻下耙子山。 贺炳炎 这时彭德怀得知消息后,又打来电话对着贺炳炎张口就骂:"贺炳炎!你在前线干什么呢?为什么还没有打下来?我命令你必须给我拿下耙子山阵地!"贺炳炎一听这话不乐意了,立马回怼过去:"部队伤亡太大,有困难!" 没等彭司令说话,贺炳炎就"啪!"的一声将座机电话摔在地上,在场的众人都惊呆了。 在作战中,大家对彭司令都是恭恭敬敬的,就算彭总说话不好听,大家多半也都是忍着附和着,军令如山,都只会服从而不抵抗。 但是贺炳炎不仅回怼彭总,还摔了彭总的电话。彭德怀那边也是一愣,随即放下电话对着身边的警卫员大骂道:"我骂也骂不得了?" 但是别看廖汉生和贺炳炎正面"硬刚"彭德怀,他们还真吃彭德怀"激将法"这一套。 廖汉生在被骂之后和贺炳炎在榆林选了一处有利的地形埋伏下来,最终击退了追兵。而憋着一股劲的贺炳炎也和廖汉生组织部队发起了决死冲锋,拿下了耙子山阵地。 远在后方的贺龙听到自己的两个爱将和彭总有点脾气对冲,也很是焦急。 他太了解这三个人的脾性了,早在中央军委同意彭德怀指挥一纵军队时,贺龙心里就有顾虑,并非是不愿意把自己的亲信部队交给彭德怀指挥,而是一纵的贺炳炎和廖汉生与彭德怀都是暴脾气,贺龙是怕三个人磨合不来影响战争局势。 贺龙 贺龙立马发电报给彭德怀,他在电报中说道:"老彭,我的两个部下打仗的功夫那时没话说,就是同你一样脾气都比较冲,你多担待些,不要耽误了战场的局势才好。" 而彭德怀接到贺龙的电报后竟哈哈大笑,彭德怀说道:"看来,这贺龙还不知道他这两个爱将是越骂越勇哩!"二、会议顶撞彭老总 西野这边的战争告一段落后,贺龙和彭德怀等人召开了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 两人一见面,彭德怀就对贺龙调侃道:"老贺,你这两个爱将脾气可不是一般的冲啊。" 出席会议的还有贺炳炎和廖汉生,这一对黄金搭档似乎是和彭总怼上瘾了,在会议上,彭德怀总结战役教训中提到,一纵在配合6纵夹击屯子镇外围之敌时,"走错了路,耽误了时间"。在贺炳炎和廖汉生看来,是因为彭德怀的指挥,导致他们耽误了时间。 两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不乐意了,明明是你自己越级指挥,为什么把"屎盆"子扣到我们头上?廖汉生站起来喊道: "彭总,我不明白什么叫有意识地先走?这次行动,你一下子越过两级指挥,直接给团下命令,而且还是口头命令,事后也不通知我们。这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您要是信不过我们纵队领导,干脆以后把我们和旅都取消掉吧!你直接去指挥团好了!我不干了!" 而贺炳炎也拍案而起,说道: "我们做对也骂,做错也骂,什么时候都是你一个人对!我也不干了" 看着两个气冲冲的战将,在场的所有人一愣,贺龙连忙把两人拉到椅子上说道: "反了你们!怎么跟彭总说话呢!看来是我平时太娇惯你们了!把你们培养的这样嚣张!" 彭总也吃了一惊,瞪着眼睛看着二人,随后摊了摊手说:"罢了罢了,老贺你这两个部下我是不敢管了。" 随后,贺龙把一纵的领导留下来开了个小会。但贺龙毕竟性格没有彭德怀暴躁,在会上,他并没有骂两人,而是先表扬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功绩,然后话锋一转,对他们两个对于彭司令的态度提出了批评: "你们两个,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敢跟彭总顶牛,必须要检讨。彭总说的话那就是命令,你就必须坚决执行,哪里来那么多的理由,你就是有再大的困难,都必须坚决执行,没有价钱可讲!" 但其实对于彭德怀来说,他对于贺炳炎和廖汉生两人打心眼里喜欢,彭德怀并不喜欢说话绕弯子,有意见提,有分歧说,而不是藏着掖着,这样集腋成裘最终会导致队伍里大家都憋着意见不说,反倒不利于团结。 因此,对于贺炳炎二人的"顶牛",彭德怀倒是觉得这一吵甚是舒心。 但彭德怀毕竟级别高,在部下当中要树立威严的,倘若不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生气的样子给自己台阶下,怕是以后军队里人人都敢顶撞彭总了。 然而贺炳炎和廖汉生之所以能够得到贺龙和彭德怀的赏识和重用,可不单因为他们那张爱和上司吵架的嘴,真正让上司对他们刮目相看的,是两个人的勇气和胆识。 三、胆量过人受重用 贺炳炎从小就出生在穷苦家庭,1928年 ,贺炳炎就跟随着父亲贺学文参加了红军,并认识了贺龙。 当时一个15岁的毛头小孩抱着一棵松树不肯走,偏要跟随父亲参加红军,但因为年龄过小,战士们纷纷劝他长大点再参军,这时贺龙走了过来,一眼就相中了这个人小志向大的小孩,此后贺炳炎成了贺龙部队里的一名战士。 在贺龙的军中,贺炳炎作战异常勇敢,被队伍里的人称为"贺小龙"。 两年中,贺炳炎就先后由战士升为班长、排长、骑兵连长兼政治指导员。 而真正让贺龙对他刮目相看的是一次"刮骨疗伤"的经历。1935年 红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率领下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突围并长征。年仅22岁的贺炳炎在与国民党军队的对峙中被一发炮弹炸断了右臂。 危急关头,贺炳炎必须紧急做截肢手术,但是当时战场上医疗条件有限,没有手术锯,无奈之下,就拿着木工锯子,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硬生生的锯了两个小时,贺炳炎就这样忍了两个多小时,这段时间里,他把床头的木头都抠烂了,也没有喊过一声疼。 手术取得成功后,贺炳炎成了独臂将军,见到贺龙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这样还能参加战斗吗?"贺龙听了之后流下了眼泪,自此对贺炳炎刮目相看。 而廖汉生和贺龙的结缘则更早。 廖汉生在贺龙"一把菜刀闹革命"的时期就认识了贺龙,两人不仅是老乡,廖汉生的父亲廖兰湘还是贺龙的副官,两个人关系甚好。 在廖兰湘去世之后,贺龙还供养廖汉生读完了小学,并且让廖汉生成了贺家的女婿。廖汉生跟着贺龙的时间最长。 如果说贺炳炎是天赋异禀的好苗子,那么廖汉生可以说是贺龙一手调教出来的,深得贺龙重用。 而这两员大将的结识是在 1936年 的红军长征中。 1936年7月5日 ,党中央电令贺炳炎调任二军团六师师长,和六师政委廖汉生搭档在长征中过草地。 此时红二军团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草地,贺龙将后卫的任务交给了廖汉生带领的六师,让他们担任二、四方面军的收容所,既要保障主力安全,还要收容掉队人员。为了紧跟队伍的步伐,贺炳炎和廖汉生带着少量青稞粉,立刻向草地进发了。 在红军过草地的过程中,最为困难的就是缺粮问题,贺炳炎和廖汉生就一路帮红军"试野草",哪些草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两个人非常熟悉。 也是这次出生入死的经历,使得贺炳炎和廖汉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此后两人披荆斩棘,一起经历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带出了号称"天下第一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并且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这才是贺炳炎和廖汉生备受贺龙和彭德怀器重和喜爱的重要原因。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廖汉生和贺炳炎都受到了党的嘉奖和表扬,成为众多将领中的表率。并且继续赤胆忠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生。只是贺炳炎由于常年作战,身上光伤就有16处,落下了一身病。他患有高血压、关节炎、支气管哮喘和肾脏疾病,但仍带病坚持工作,到了1960年 ,因病去世。而廖汉生则在2006年 也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