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周总理身体进入随时病危的状态,随时可能发生意外抢救不过来,医疗组全体成员24小时坚守,精心呵护总理,尽最大努力延长总理的生命。 自总理患癌症以来,先后经历了13次手术和89次输血,总理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12月7日,总理突然昏厥了过去,一时呼唤不醒。 值班医生把专家叫来进行了全方位检查,发现他的气管里有粘稠痰堵住了呼吸道,不能呼吸新鲜空气,以至于大脑缺氧。 总理病情严重,谁也不敢怠慢,医疗组报告了党中央,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都来看望总理。 总理这次虽然抢救过来了,但是病魔已经把他折磨地不成样子了,头发花白凌乱,络腮胡须几乎覆盖了脸庞,脸上的老年斑随处可见,身体已经差到了极限,进入12月中旬已无法进食。 到生命的最后,他还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邓小平。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自己未竟的事业托付给邓小平,因为邓小平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心中难得的人才。 周总理和邓小平的友谊是半个多世纪的交情。邓小平曾经讲过,"我们认识很早,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时候就在一起住,对于我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全国人民都尊重他。" 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1921年成立巴黎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6月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周恩来在执行委员会负责宣传,邓小平参加了这个组织,两个人前后脚共同走上革命的道路,选择了共产主义。 1923年,旅欧少年共产党在欧名称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周总理当选书记,小平同志参加了支部。两人住在一起,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邓小平的女儿曾经问过小平同志,在法国的时候和你关系最密切的是谁?父亲想过以后说:"还是总理。我们在一起待的时间很长。" 全国解放以后,1952年邓小平调到国务院任副总理,当时有"五马进京"的说法。高岗、饶漱石、邓小平等五人调任中央,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1952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作为副总理,邓小平是周总理的重要助手之一。 1952年8月17日至9月24日,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周恩来在政务院第148次政务会议上宣布:"在我奉毛泽东主席之命赴苏联访问期间,由邓小平代理总理职务。" 这既是周总理对小平同志的高度信任和器重,也侧面展现了小平同志的超强工作能力和水平。 周恩来总理放手让小平同志挑大梁,既有培养小平同志的考虑,也有欣赏小平才干的体现,小平同志做事认真,高度负责,赢得了第一代领导核心的认可。 1953年3月,毛泽东亲自指示:"凡政府方面要经中央批准的事件,请小平多管一些。" 周恩来在1953年5月14日中央政府各部门负责人会议上讲到: "各部送到总理办公室的东西,我和邓副总理只决定要不要办,决定得对不对由我和邓副总理负责,至于办得好不好,就应由各主管部负责,职权应该分清。" 可以说总理给予小平同志充分的信任与支持。 在政务院工作期间,作为主持政务院日常工作的副总理,小平同志分管的工作领域最多,分管监察、民族、人事、铁道、交通、邮电等工作,还兼中财委第一副主任,并兼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可以说小平同志是周总理的亲密战友和重要助手。 在这十几年的相处中,小平同志在周总理的领导下协助总理工作。小平做事果断,举重如轻,外柔内刚;总理总揽全局,细致冷静,举轻若重,二人性格互补,精诚合作,工作中形成了高度默契,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由工作及家庭,两家人处的也十分和谐,小平家的孩子经常到总理家做客,总理也带着邓大姐去小平家。 邓朴方在回忆文章里写道,"妈妈不会吃螃蟹,是总理亲自教她怎么吃螃蟹。"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句话:"林要是身体不行了,我还是要小平出来。"在这个会议上,周恩来和陶铸始终一言未发。周恩来虽然无法改变会议,但他是暗中支持帮助邓小平。 中共"九大"以后,毛主席分析国际形势,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要准备打仗。 1969年10月17日,林作出《关于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为适应战备需要,一批老同志从北京被疏散到外地,邓小平被疏散到江西。 患难见真情,周总理亲自进行周密部署。他还给江西革委会办公室程惠远打电话:"汪东兴同志已告诉你们了,邓小平夫妇也到你们那里去。 毛主席不是在九大上说过吗,邓小平的问题和别人不同。他下去是劳动锻炼。当然,这些人也不能当全劳力使,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身体也不太好,收房费也要照顾一点。 这些同志具体到什么地方去,什么时候去,请黄先同志给汪东兴同志打个电话定下来。我最后强调一下,这些首长下去,你们要多帮助,要有人照顾他们。 你报告程世清(江西省革委会主任、省军区第一政委)同志后,马上研究一个具体意见。" 最初江西安排邓小平去赣州,周总理知道以后觉得不合适,连续两次给江西省"革委会"有关负责人打电话, "赣州离南昌市太远,是山区,交通又不方便,条件很差。邓小平已经是65岁的老人了,身体又不怎么好,得个病怎么办? 总理的意见是最好安排在南昌附近,便于照顾。最好是两层楼,一个院子,楼上由他们夫妇住,楼下由工作人员住。 当然了,最好是独门独院,有个院子好散步,活动又安全。请你把我的意见告诉程世清政委。" 在周总理的帮助下,邓小平最后的住址安排在新建县望城岗原福州军区南昌陆军步兵学校校长住的二层小楼。 小平同志疏散到了江西,总理仍然十分挂念,正是周总理无微不至的关心,小平同志在江西没有在受到什么迫害。 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总理有一次因过度劳累心脏病发作了,她对身边的的保健医生说:"江西有两个熟人,一个是你的同行郑淑云(当时在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另一个是我的同行,叫邓小平。 一个郑,一个邓,两个耳刀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周总理始终想着他的老战友邓小平,他们的感情很深厚。 林出事后,邓小平致信毛主席,"我个人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党做点工作,当然是做点技术性质的工作。 我身体还好,还可以做几年以后再退休。还请求毛主席帮助安排好几个孩子。" 毛主席收到信后,对汪东兴说:"小平同志的信讲了,他的事还要汪东兴管!"还要求把小平的信印发政治局,家务事让汪东兴去办。 这封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挽救了小平同志的政治生命。中央正逢用人之际,毛主席也在思考整个中央领导层面的布局,小平同志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遇。 他是一个坚韧不拔的政治家,即使困难再大,他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但是想要复出,也是难上加难。 陈毅元帅逝世以后,毛主席本不计划参加追悼会,突然临时决定出席陈毅追悼会。毛主席拉着陈毅夫人张茜的手说:"陈毅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同志。陈毅同志是立功的。" 尤其是毛主席提到了邓小平,"把邓小平和中共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伯承并列为刘邓,邓小平是人民内部矛盾。" 毛主席对邓小平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意味着毛泽东要启用邓小平了。周总理立刻暗示陈毅的子女,把这个消息传出去,为小平的复出创造好良好的舆论环境。 总理期待邓小平早日恢复工作,并且带动一大批被打倒的老干部出来工作。 周总理为邓小平的复出创造条件,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为小平复出造势。 此后,邓小平的处境有所好转。邓小平不仅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还落实了孩子(女儿毛毛、儿子飞飞)上大学的问题。而且在6月份,恢复了工资待遇,也批准了邓朴方到北京去治病。 1972年8月1日,邓小平再次致信毛主席,"我觉得自己身体还好,虽然已经68岁了,还可以做些技术性的工作。 还可以为党为人民工作七八年。以补过于万一,我没有别的要求,我静候主席和中央的指示。" 8月14日,毛主席看完小平的信后作了批示,一是在中央苏区挨整时,是所谓"毛派"头子。二是协助刘伯承打仗有功。三是率领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没有屈服于苏修。 周总理接到毛主席批示第二天后,他就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了传达。邓小平带着妇人卓琳走出将军楼,开始了他的参观调研,去了江西瑞金、景德镇、韶山等地。 毛主席评价了邓小平的功绩,还写了"这些事我过去说过,现在再说一遍。"。时间会慢慢地让人们看清真相,毛主席也需要时间思考邓小平的复出时机。 在周总理的努力下,朱德、陈云、李富春等一大批领导获得新生,有的恢复职务,有的出席公开场合。 周总理抓住时机,于1972年12月18日致信纪登奎、汪东兴,先说了毛主席批准谭震林会北京治病的问题。 特意说明毛主席几次提到邓小平要求工作的事情,请你们考虑一下。12月27日,纪登奎、汪东兴致信周恩来,"将谭震林同志调北京安排工作。邓小平同志仍任副总理,分配适当工作。" 周恩来看完信后批示:"谭事可先办,邓事待请示主席后定。"毛主席根据看到周总理的批示后,很快下定决心启用邓小平,同意恢复邓小平副总理的职务。 1973年2月,邓小平接到中央通知回北京。3月9日,周总理拿着中共中央《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送审稿)》请主席审定,主席批示"同意"。 周总理还告诉汪东兴,将小平的复职文件及附件叫小平本人阅。周总理就是这样细心的人,他体贴周到,严谨务实。 第二天这个决定下发至县团级,小平复出终于尘埃落定。而此时的总理已是重病缠身。 3月10日至14日,总理在玉泉山住院检查治疗。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还委托邓颖超看望了李富春、蔡畅、邓小平、卓琳、刘伯承,他心里装着的全是别人,唯独没有想过自己。 3月28日,周恩来约见邓小平,当时李先念等人在场,准备给小平安排工作。3月30日,毛主席会见邓小平,这是邓小平自1967年5月之后第一次见到邓小平。 毛泽东问邓小平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小平同志说了两个字"等待"。 一句"等待"表明了小平同志的人生态度,"等待"既是对过往处境的一种表白,也是对将来生活的期许,包含着人生太多的感慨。 主席对小平说:"努力工作,保护身体。"当晚,邓小平参加周恩来主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毛主席还提议:邓小平正式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并以国务院副总理身份参加对外活动,有关重要政策问题,小平同志列席政治局会议参加讨论。 作为一个政治家,身处逆境而从容淡定,面对失败而执着努力,一个接近古稀之年的老人,让我们敬佩不已。 熬过苦难与挫折的人才有资格谈论人生。小平同志一句"等待"足以代表一切。 自此,小平同志复出。4月12日晚,邓小平出席周恩来主持的欢迎西哈努克亲王大会,成为海外媒体关注的热点。 5月20日至31日,中共中央为准备"十大"召开了工作会议,邓小平参加了会议。周总理在会上强调: 小平同志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应该参加这样的会议,还有其他一些老同志也参加了会议。周总理总是想着办法让老一辈革命家和老同志"十大"出来。 然而,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共"十大"召开,邓小平仅当选为中央委员。 相当一部分老干部依然没有进入政治局。周恩来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帅向毛主席建议,让小平兼任军内职务,参加政治局的工作。毛主席权衡后最终采纳了周恩来的建议。 12月12日至22日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12日,毛主席在会上说,"我和剑英同意小平同志参加军委,担任委员,是不是当政治局委员,以后开二中全会确认。" 14日,毛主席说:"现在请了一个军师,叫邓小平。发个通知,当政治局委员、军委委员。政治局是管全部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 我想政治局填一个秘书长吧,你(邓小平)不要这个名义,那就当个参谋长吧。" 15日,毛主席和政治局委员及各大军区司令谈话。他说"我们现在请了一个参谋长。他呢,有些人怕他,但是办事比较果断。 他一生大概是三七开,你们的老上司,我请回来了,政治局请回来了,不是我一个人请回来的。" 并对小平说:"你呢,人家有点儿怕你,我送你两句话,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 12月22日,周总理起草了关于邓小平任职的通知,简要内容如下:"遵照毛主席的提议,中央决定:邓小平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待十届二中全会开会时予以确认; 邓小平同志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参加军委领导工作。"此通知下发到了党内外群众,邓小平集党、政、军三要之于一身,开始了全面参与各项工作。 1974年3月,毛主席提议邓小平出席联大并担任代表团团长,3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致同意邓小平出席联大特别会议并担任代表团团长。 周总理安排小平减少国内工作,准备出国工作,还向毛主席建议代表团出国时,准备举行盛大欢送,以壮行色。 周总理还协助小平同志起草了联大会议上的发言稿。发言稿经毛主席审阅通过。4月6日,邓小平率代表团出国,周恩来抱病去送行。 4月19日,周恩来向毛主席致信,"小平同志率代表团今日下午五时半到京,欢迎场面同欢送场面一样。"下午,周总理又是抱病迎接小平凯旋。 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邓小平阐述了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受到热烈欢迎。他不仅代表着中国形象,更是周总理的最好的代理人。 周总理想尽一切办法让邓小平出来做事,他们是伟大的战友,最亲密的同事。 复出的这一年,邓小平替周总理承担了很多的工作,而这一年也是周总理身体病情逐渐恶化的一年,总理太累了,累出了一身病。 1974年6月1日,周总理不得不离开住了25年的中南海西花厅,住进了解放据305 医院。 鉴于周总理的病情日益恶化,10月4日,在武汉毛主席让秘书打电话给王洪文,并转告总理:由邓小平出任国务院副总理。 总理知道主席的电话内容,他非常高兴,自己未完成的事业有了接班人,他很欣慰,为毛主席的决策称赞。 周总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在四届人大组阁期间,1974年12月23日,根据中央政治局的意见,周总理抱病飞往长沙向毛主席汇报四届人大筹备工作情况,当时总理已经病重的很厉害了,身体处于极度虚弱状态,便中发现有潜血,医生建议应该立即进行检查治疗。 周总理知道有人死死盯着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总理说:"既然把我推上历史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使命。"他还说:"我不下苦海谁下苦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在长沙,毛主席与周总理进行了一次密谈。这次谈话,连政治局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也没有参加。 只有主席和总理两个人,他们谈了一个多小时。二人共同作出了"长沙决策",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邓小平获得了更大的重用。 毛主席称赞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武可比林彪,文可比周恩来,再次提议由邓小平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还采纳周恩来的建议,在四届人大召开前的中共十届二中全会上补选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 四届人大以后,邓小平担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和解放军总参谋长,集党政军职等要职于一身,邓小平这次真正进入了中共中央核心领导层。 国务院形成了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机构。一大批老干部获得新生进入国务院各部委,充实了班子力量。如果没有总理的亲自出马,可能不会有这样好的效果。 实际上,邓小平全面接替了周恩来主持的各项工作,实现了周恩来寄予他的厚望。 四届人大召开前,根据毛主席、周总理建议由邓小平主持起草《政府工作报告》。邓小平向毛主席请示把《政府工作报告》控制字5000字以内。 主要原因是总理身体太差了,实在是抗不下来,写多了总理念不下去,毛主席同意了。事实上,不到5000字的报告总理读的很吃力,报告做完之后,总理就尿血了,吓坏了医生。 在周总理病重期间,小平和叶帅是去探望总理的次数是最多的,一是出于老战友的关心,二是总理在病重住院期间一直没有停止工作,他还要向总理汇报工作。 1975年9月,周总理已处于病危时期,6次大手术,8次小手术,9月20日,总理还要做一次大手术,临进手术室,总理问"小平来了没有?" 邓小平立即上前,紧紧地拉住总理的手。总理说:"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这是周总理对小平最大的鼓励和信任,鼓励小平好好工作。 12月中旬,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探望总理,总理走了之后没多久,小平同志又遇到挫折。 但总理能做的都做了,他为小平的复出工作、为这个国家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1976年1月5日,周恩来做了一生中最后一次手术,邓小平、李先念等守候在医院。1月8日9时57分,伟人周恩来总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1月15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词。悼词里写到"周恩来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周恩来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光辉战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