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依玉龙、面朝哈巴,一个名为中罗的小村庄坐落在两座雪山的环抱之中。 虽不是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但也是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房前屋后、村道旁边的山坡上、田野里,苹果树、烤烟、玉米错落有致,汉、纳西、普米、藏、回、傈僳、彝、苗8个民族的54户村民在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静谧是中罗的常态,但秋季除外。 深秋的风掠过这里,被染上一抹果香再飘向远方。 于是,四方的果商、带货达人和周边摘果的工人都闻香而动,纷纷涌入这个掩映在2100多亩苹果林里的村庄。 鸣音镇中罗村,人口不多,规模不大,入村的路也不算太好走,外界的人之所以知道这里、涌入这里,是因为这里种着一种远销北上广和东南亚、本地人却难得一尝的"雪苹果"。 中罗"雪苹果"本身的基因和血统并不神奇,其祖上是家喻户晓的红富士。奇就奇在它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被群山包围的中罗村像一个天然的小盆地,纬度低、海拔高,土壤微酸,雨水充沛,阳光猛烈。每年日照时长超过2000小时,加上雪山昼夜温差大,苹果白天着色,夜晚果肉化糖,糖分日积月累,让糖酸比日益达到黄金比例。 在这个处处都看颜值的时代,中罗苹果可谓其貌不扬。没有打过蜡,也不用催红素的中罗苹果在外观上比不过那些精心培育的苹果,它的外表没有那么光滑圆润,颜色不甚均匀的表皮上还有些斑点零星散布,这种略显粗糙和狂野的外表仿佛彰显着它来自高原雪山的独特出身。 如果你因为只"看脸"就忽略了这种苹果,那就真的很可惜了。因为老一辈的经验告诉我们:正所谓"歪瓜裂枣",水果要挑丑的,好吃且原生态,这才是水果最重要的内核。 颜值相对较低的中罗苹果,其内在却是有着与外表强烈的反差。 倍受雪山与阳光宠爱的中罗苹果,风味十分浓郁,切开来,一股清新香甜的苹果味扑鼻而来,那是大自然的味道,是阳光雨露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咬一口,嘎嘣脆爽,水分充足,清甜中夹杂着清新的果酸,留给舌尖又是自然的甜味…… 那么其貌不扬的一个果子,居然能让味蕾舞动起来,越吃越想吃。就是却凭着这实在的口感,中罗苹果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也只有这种出自深山的果子,才会让人品尝到苹果原始的气息:香甜、狂野。 在中罗苹果靠近果核的部分,你还会看见蜂蜜般的结晶体,这就是由于苹果含有较多的糖分形成的"冰糖心"。 其实,糖心苹果不是一种特殊的品种,而是一种现象。严格来讲,是苹果出现的一种"病",只是这种病对人体无害,反而会使得苹果的口感变得更加香甜爽口,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大卖点。 在"离城市很远,离雪山很近"的中罗村,映入眼帘的是自然之景优美如画,品进口中的是苹果滋味清甜如蜜,感受到的是丰收的喜悦。 航拍中的中罗村依旧宁静,但当你走进那些连片的果园,阵阵欢笑声会从林中传出,有果农和采果工人们在劳作时的说笑声,也有带货主播的讲解声。 每当苹果丰收的季节,也会有不少周边村庄的农民受雇前来一起摘果,毕竟一笔笔订单正在从全国各地飞来,不多些人手是忙不过来的。 果园里,人们把自制的果兜挂在树桠上,妇女和年长者站在树下,年轻力壮者攀上树枝,大家双手左右开弓,说笑中就摘满了一兜又一兜,而后再把果子倒进一个个塑料筐中,自有人用三轮车把它们转运到分拣站。 分拣站里,大家同样干得热火朝天。下货、分拣、称重、装箱、打包、码货……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不久后一箱箱刚采摘下来的果子就将被物流公司接走继而送往全国各地。 中罗苹果属于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而后又杀了个"回马枪",成为外地人和丽江人都连连称赞的好物。 当地果农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中罗村种植苹果也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了,但是囿于当年种植规模小、田间管理不规范等原因,中罗苹果并没有什么名气,不光难以走出去,就在丽江本地来说也难以从宁蒗苹果和拉市苹果手中抢到多少市场份额。 2008年,一批有志村民成立了一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四处去"取经",邀请专家驻村指导,并借力电商渠道远销外地。经过多年努力,中罗苹果终于凭借果肉脆、味纯甜、汁水多、久放不坏的几大突出优点赢得了消费者良好的口碑。近年来,中罗村2100多亩苹果每年都是早早就被果商和电商预订一空,成了不愁卖的抢手货,甚至开始被其他产地苹果傍名或冒充。 从养在深山人未识,到下山进城走俏电商界,"衣锦还乡"的中罗苹果还有很长的故事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