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徐志摩一生中有过三个女人,其中一个是家喻户晓的才女林徽因,一个是名满南北的交际花陆小曼,还有一个是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 作为徐志摩的第一个女人,张幼仪没有林徽因的才华横溢,也没有陆小曼的婀娜多姿,她是传统端庄的大家闺秀,一生兼顾家庭与事业,这使她远没有林徽因与陆小曼有名气。 张幼仪 正是因为她的传统与端庄,在徐志摩眼里,张幼仪仅仅是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进门的女子,他瞧不上她的听话懂事,也看不到她为家庭的付出,只认为她是个呆板、毫无趣味的"土包子"。 带着偏见的婚姻自然是糟糕到极点,张幼仪体会不到徐志摩的半分爱意之外,一连串的打击将她的人生推上至暗时刻,好在她不是任由命运揉搓的无知女性,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成为了留过洋、有学识的女性企业家。 年轻时候的张幼仪 纵使伤痕累累,张幼仪也从不抱怨自己的不幸,她对过往的一切抱之以微笑,仍旧在离婚后照顾徐志摩的父母,处处帮助徐志摩。 在外人看来,她心中仍旧深爱着徐志摩。但事情真的像外人猜想的那样吗? 1988年,张幼仪逝世于纽约,她的墓碑上仅刻四个字,这四个字道尽了对徐志摩的无情讽刺,外人这才知道,张幼仪与徐志摩早已是回不去的陌路人。那么,张幼仪的墓碑上究竟刻了哪四个字? 与徐志摩的合照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张幼仪出生于江苏一个富庶的家庭,是家中的次女,排行老八。 张家并不是普通的富贵人家,祖上曾出过清朝官员,张父张润之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和富商,兄妹中12人有不少在官场任要职,尤其是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任北京参议院秘书长等职务。 这样的家庭背景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在父母与兄长的帮助下,张幼仪早早进入女子学校学习西方文化。 张幼仪从小就聪慧,不光习得琴棋书画,关于文学名著也略知一二,面对西方文化,她总能很快的接纳理解。但遗憾的是,张幼仪并未毕业就被家里接回安排亲事。 张幼仪与哥哥 张幼仪的结婚对象不是别人,正是意气风发的徐志摩,而促成这桩婚事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 当时,任浙江都督秘书的张嘉璈在巡视学校时发现了才华横溢的徐志摩,经过一番交谈,徐志摩满腹经纶、气宇轩昂的模样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加上徐家是江南一带有名的富商,张嘉璈对徐志摩十分中意。 于是,张嘉璈回到家中便与父亲商量两家的婚事,张父一听对方是个满腹学识的才子,家世也相当不错,高兴得合不拢嘴,当下就定下了这桩婚事。 徐志摩 彼时的张幼仪正值豆蔻年华,15岁的年纪从未体会过浓情蜜意,也不明白爱是什么感觉。面对家中做主的婚事,她没有反对,反而对未来的夫婿有些许期待。 与她相反的是,徐志摩对这桩婚事表现出极大的抗拒,他不明白父母为何偏要他娶世家大族的小姐,他看不上,也不喜欢这样的安排。他喜欢自由的爱情和婚姻,而不是一手包办、毫无感情基础的联姻。 不过,胳膊始终拧不过大腿,徐父说一不二的态度使徐志摩不得不同意这门婚事。 张家兄妹 不幸的婚姻似囚笼 1915年,在双方父母的见证下,张幼仪嫁与徐志摩为妻。 俗话说新婚燕尔,刚成婚不久的两人应该是如胶似漆、甜如蜜糖的状态,可张幼仪在徐志摩身边体会不到半点欣喜与关怀。 他与她说话时,脸上总是展现出不耐烦的神情,语气多是苛责,就好像她十分的讨人厌恶,一分钟都不想与她多待。 张幼仪没想到自己期待的婚姻居然是这般模样,她自认家世和样貌说得过去,为人也算温和,为何丈夫对自己如此反感? 找不到答案的张幼仪认为是自己对徐志摩的关心不够,亦认为是徐志摩专心学术,无心男女情爱。想到这些的她内心宽慰不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从此更加细心的照顾徐志摩、照顾公婆。 夫妻合照 张幼仪的温婉性情徐志摩看在眼里,他知道她是一个很好的妻子,面面俱到,只要是他说的话,他要求的事,她都想方设法的满足、做到。 她都这么好了,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人活在世界上要轰轰烈烈的像花朵一样灿烂绽放,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精彩有意义。 将泰戈尔视为心灵挚友的徐志摩自然是有同样的追求,所以在感情方面,他追逐的是自由和热烈。 面对张幼仪,他没有心动的感觉,甚至提不起兴趣,两人之间没有话题可聊。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怀需要时时刻刻得到抒发,他满腹浪漫的诗句需要一个人读懂。而林徽因正是这样一个人,她走进了康桥的余晖中,满足了徐志摩对灵魂伴侣的一切遐想。 林徽因与徐志摩 1918年,为了前程考虑的徐志摩决定出国留学,此时的张幼仪刚生育不久,她与徐志摩的第一个孩子徐积锴出生。 面对新生的喜悦,徐志摩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留恋,他甚至不关心孩子与妻子未来的生活,决然远赴他乡求学。 从结婚到孩子出生不过短短三年时间,这三年里张幼仪没有感受到丈夫的疼爱便要面对分离,心中的难过可想而知,可作为妻子的她只能选择无条件支持。 但婚姻始终不是一个人的独白,无论爱与不爱,双方都要承担起其中的责任,更何况他们之间还有孩子。 迫于双方家庭的压力,徐志摩不得不写信给张幼仪,将她接到身边。 张幼仪与儿子 远渡重洋的甲板上,张幼仪还沉浸在团圆的喜悦中,可没想到现实给了她沉重一击,自己心心念念,日夜所想的丈夫并不是那么希望她到来。 徐志摩书卷气息浓厚,站在熙攘的人群中格外显眼,张幼仪一眼就能看到他。但与其他接船的人不同,徐志摩脸上没有丝毫的期待,甚至非常不耐,如果能选择,张幼仪相信,他是绝对不会出现在人群中的。 这个认知将张幼仪的期待和欣喜全部击碎,她心中的落寞像潮水一般涌来,她觉得有些窒息,她想伸手抓住眼前的人,可无论她怎么使劲,眼前的人就是离她一丈远。 日子如流水一般逝去,张幼仪以为生活会永远平平淡淡的过下去,但她低估了现实的力量,无爱的婚姻在任何时候都容易破碎,尤其是当她知道丈夫心系他人时。 (左)大儿子 人生至暗时刻 1921年,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林徽因。 如果说张幼仪像白开水一样适合过日子,那么林徽因于徐志摩而言就是一捧甘露洒在干涸的心房上,使他的感情热烈疯狂的破土而出。 徐志摩与林徽因在康桥的余晖里,谈诗歌、聊文学,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就连笑笑不语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林徽因 身陷爱情的人是没有理智的,此时的张幼仪已经有两个月身孕, 但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徐志摩根本不在乎,他唯一的念头就是与张幼仪离婚,然后奔赴迟来的爱情。 原本的张幼仪以为他只是不爱她,但夫妻间应有的体面他还是会顾及的,可当她听到徐志摩提出离婚让她打掉孩子时,她才明白,他不曾有一点爱在她身上。 以前的年月,医疗环境落后,堕胎是件极其危险的事,张幼仪害怕的跟徐志摩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不耐烦:"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徐志摩的话仿佛千万根冰刺扎进张幼仪心里,她难以置信,她悉心爱护的丈夫会这般绝情,她苦心经营的婚姻会以这样的方式收场。 看着丈夫坚决的态度,张幼仪明白,无论离与不离,徐志摩的心永远都不会在自己身上,与其让婚姻的枷锁困住一生,不如放手两方解脱。 少年徐志摩 1922年,张幼仪在德国柏林生下儿子的同时,与徐志摩签字离婚。 这段维持了七年的婚姻,终究是在徐志摩的无情下结束了。 徐志摩拿到离婚协议后,只是匆忙看了一眼刚出生不久的儿子便离开柏林,他从始至终都没有问过张幼仪孩子该如何抚养,也不关心她们未来的生活。 刚生产完的张幼仪内心虽痛苦,但她明白,只有尽快从痛苦中走出来,才能给自己和孩子带来更好的生活。 身体恢复之后,张幼仪拼命的学习德文,雇佣保姆照顾孩子,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终于如愿进入学校攻读幼儿教育专业。 本以为生活会逐渐好转,可没想到现实又给了张幼仪沉重一击。 1925年,小儿子彼得因患腹膜炎不幸离世,张幼仪悲痛欲绝,几度病倒。 徘徊在痛苦边缘的张幼仪觉得人生像一张灰暗的网,这张网将她紧紧的包裹住,一丝阳光都透不进来。 中年张幼仪 历经痛苦,破茧成蝶 为了能让张幼仪早日走出痛苦,八弟张禹九将姐姐接回上海。与亲人团聚之后,张幼仪感受到家中的温暖,状态有所好转。 经历过一连串的打击,张幼仪明白世事无常,她唯一能做的是抓住有限的时间,让人生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凭借优秀的学历,张幼仪进入东吴大学教授德语,而徐父深知儿子对不起张幼仪,便将上海的一幢别墅送给张幼仪居住,以此保障母子俩衣食无忧。 不过张幼仪并不甘于平凡的生活,她励志干出一番大事业。 母子俩 此时的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在他的支持下,张幼仪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 除此之外,张幼仪还出任张禹九开设的服装公司总经理,开拓新行业。 找到人生新目标的张幼仪,像一朵玫瑰绽放在漆黑的夜里,以前的她什么都惧怕,离婚之后的她犹如一位勇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到了1934年,张幼仪的人生仿佛开挂一般,他在二哥张君劢的应邀下管理社会党的财务工作。又因为在抗战爆发之前,囤积了大量的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张幼仪与家人合照 这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张幼仪却做到了。 反观徐志摩,在离婚后与陆小曼坠入爱河,陆小曼奢靡的生活作风,使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兼职好几份工作来补贴家用,曾几次走投无路向张幼仪求助。 张幼仪是个大度的女人,她没有将过往的伤痛迁到徐志摩身上,反而不吝啬的伸出援手。 后来的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身亡,张幼仪一直代其照顾徐父徐母。 徐志摩、陆小曼结婚照 1945年,张幼仪移居香港。在香港,张幼仪结识了邻居苏纪之。 苏纪之早年留学日本,是一名中医,与张幼仪相同的是,苏纪之也有过一段坎坷的婚姻。 仿佛是上天安排好的一样,两个有相同经历的人走到了一起,但张幼仪在与苏纪之在一起前,她曾写信征求儿子的意见。 用她的话来说,"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 徐积锴知道母亲多年来的不易,当他知晓母亲找到后半生的伴侣时,发自内心的高兴,他立即回信:"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张幼仪与孙辈 1953年,张幼仪与苏纪之在香港结婚。 两人共同生活了18年后,苏纪之于1972年病逝,张幼仪被儿子接到美国养老,1988年在纽约病逝。 张幼仪离世后,她的墓碑上刻着"苏张幼仪"四个字。以前的年代,离世的女人皆冠上夫姓,张幼仪的墓碑上是"苏"姓,足以说明她与徐志摩再无牵扯。 老年张幼仪 人们提起张幼仪,首先想到她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前妻,但很少有人了解,她的后半生与徐志摩毫无瓜葛。 回首张幼仪的一生,前半生被禁锢在婚姻的不幸中,彷徨度日。所幸,她没有迷失自己,后半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活出自我,摘掉了"徐志摩妻子"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