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丨成长树 如果我问,孩子懂事是件好事吗? 相信大多数宝妈都会举双手赞成,毕竟谁家不希望有个懂事听话,不吵不闹,凡事能为父母考虑的出色娃呢? 可是,如果你家孩子的懂事是用委屈和眼泪换来的,相信妈妈们的想法就会改变了。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愿意成为别人口中懂事的孩子吗?" 有个回答很戳心,答主说:"我不愿意!我的父母从小就要求我懂事,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有多委屈。" 她看到一件漂亮的裙子,十分想要,但价格高,她不能说,因为说出来肯定就是不懂事。 跟别的小朋友打闹,明明对方先挑衅,她只是还了手,结果被妈妈打了一巴掌,说她不懂事。 因为这个懂事,很小的年纪她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习惯性观大人的情绪,处处小心翼翼。 即使,现在成年了,她还是很怂没自信,对谁都讨好,对谁都自卑。 最后,答主说了一句话:"对于大人来说,小孩懂事是件好事,但对于小孩来说,从小就懂大人的事,是件残忍的事。" 图片来源:电视剧《请回答1988》 看完这个故事,说实话,我心情有点复杂,因为作为妈妈,我以前也跟大家一样,总想有个乖乖听话的孩子。 尤其辛苦忙碌一天,回到家孩子再捣乱,肯定心烦意乱来一句"你就不能懂事点?" 但如果一个孩子在本应该无忧无虑、撒娇任性的年纪,表现出超乎同龄人的成熟懂事,那就值得家长们注意啦。 不符合孩子天性发展规律的"过早成人化",预示着他们很可能会慢慢变成以下三种人: 01孤独缺爱者 小孩子都喜欢热闹,也心理藏不住事,有啥困难都会第一时间找妈妈。 我家娃就是这样,学校发生的大事小事,他放学回家肯定小嘴嘚嘚说个不停。 要是哪天孩子一句话没有就回屋了,我肯定会耐心去问问,因为这跟孩子平时的表现完全不符。 所以说,孩子就应该对父母天生有种依赖感,父母是他们爱和安全感的全部来源。 但是,过早懂事的孩子,却会和父母有种疏离感,他们会表现的异常理智安静,有困难会想着自己解决,有事情也会偷偷埋藏心理。 最近有空,看了热播剧《大考》,对其中的角色田雯雯印象很深刻。她就是我想说的"假出色"的孩子,实际上的她,孤独又缺爱。 剧中,雯雯爸在武汉感染新冠,第一时间打给了独立有主见的雯雯,觉得她比妈妈抗事,还让她帮忙瞒着妈妈。 雯雯妈知道这件事后,责怪雯雯跟自己不交心,数落她"我看你就是从小独立惯了,跟谁都不亲。" 一直懂事没脾气的雯雯,积压已久的情绪突然爆发,大喊道"我这个独是独立的独,是孤独的独。" 图片来源:电视剧《大考》 雯雯妈不解的说"你以前是最懂事的。"妈妈的潜台词就是,你以前这么懂事,现在怎么就不懂事了? 说实话,这一段给我气坏了,一个从小被父母扔在家里,当成留守儿童的孩子,生病了不哭不闹,被坏人跟踪自己解决,奶奶去世一个人住在老屋,就连爸爸生病也要她先承受压力。 雯雯的孤,难道不是因为积攒了太多失望,没有盔甲,才藏起了软肋;难道不是因为没有依靠,没有寄托,所以不敢不懂事,不得不懂事吗? 02情绪失控者 懂事的孩子会一直懂事吗?如果是发自内心的懂事,那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不是出于本意,那孩子的缺失就会在某个时期找补回来。 也就是,可能变得极度不懂事。 《非常故事汇》栏目报道过一个故事,13岁的小女孩张莹,没有通知父母,就跟着一个陌生男子走了,直到晚上才回家。 这个行为让父母大吃一惊,因为张莹从小就是个懂事温顺的孩子,父母只要说什么,她都会立马照做。 看到采访的后面,我慢慢找到了张莹叛逆行为背后的根源,她的父母经常威胁她"你要是这样,我们就不要你了"。 张莹的懂事是父母用言语威胁、道德绑架来的,她害怕不懂事会被抛弃,害怕不听话会被扔掉。 等到张莹遇到了一个能够帮助她的人,她就会借此对父母的权威作为反抗,以找回自己不懂事的权利。 我很赞同樊登读书的创始人的一个观点:"越懂事的孩子,越容易崩溃!" 意思是说,从小非常成熟懂事的孩子,青春期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为人不能只付出没有得到,如果小小年纪整天付出所有的爱,来满足大人的要求,那么,到了青春期就会追求一个过度补偿,变得无比的叛逆。 这也是心理学上的"补偿心理",我们童年缺乏的东西,会在长大后成为一种执念,在有能力的时候尽全力去弥补不被满足的缺憾。 所以,妈妈们要注意啦,你的小孩如果是被迫变得懂事,他可能有哪天突然就变成了情绪失控的"坏"小孩。 03迷失自我者 成为妈妈后,我越来越明白一件事,养出一个自我坚定,有主见的小孩,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因为我们不知不觉就会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希望他们说什么做什么,一切按照我们的标准来。 往往父母的初心是好的,觉得在帮孩子避雷,让他们变乖,就会获得身边人的认可和喜欢。 但岂不知,孩子懂事是懂事了,却在慢慢失去自我,为了迎合父母他人的期待,牺牲掉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情绪。 有时候,哪怕你是他的妈妈,都不了解坐在对面的他,笑的时候,是真的开心,还是假装开心逗你笑。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到过一个观点,说孩子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会产生两种人格结构: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 当孩子长期被父母要求懂事听话,不断压抑自己,顺应他人,那个真实自体就会弄丢了,而虚假自体就产生了。 慢慢的,以虚假自体生活的孩子,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为了让所有人开心,偷偷隐藏自己所有不开心的悲观抑郁者。 这让我想起,常常给大家带来开心段子,自己却患上抑郁症的李雪琴。 因为家庭的变故,李雪琴很小的时候,就非常懂事听话,很会照顾妈妈的情绪,哪怕自己不开心,也要哄妈妈开心。 而另一种情况是,孩子会变成我们常说的"老好人",很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对同龄人有讨好倾向。 父母的脸色一变,他们会马上做鬼脸求饶; 小伙伴管他要玩具,他们会笑呵呵马上答应; 不小心摔倒,趁着父母没发现,他们会赶紧站起来,假装没事。 你会很难洞察这类孩子的真实情绪,因为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藏在了一件叫"懂事"的外衣下。 说实话,这样的孩子我很心疼,长大多半会成为"讨好型人格",别人的感受大于自己的感受,永远活在低价值的自卑感里。 其实,大人喜欢懂事的小孩没有错,但孩子符合天性的不懂事也不必责怪。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世界就是会偶尔幼稚、调皮、小任性。 作为妈妈,我宁愿孩子更符合年龄的野蛮生长,而不是强行成为一个不哭不闹、没有情绪的乖娃娃。 也许你会说,那孩子不懂事岂不会长歪了?我觉得父母们不必多虑,不是不让大家管孩子,而是该管的管,不该管的请还给孩子任性的自由。 看过一个故事,说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个小孩跟妈妈吵着要棉花糖吃。 妈妈说"刚买的糖人还没吃,怎么又开始要起棉花糖。" 小孩不听,撒娇耍赖,妈妈只好无可奈何的答应了。 当小孩拿起棉花糖的时候,开心的对着手中的糖人说"大圣你看,你的筋斗云来了!" 一句天真烂漫的童言童语,瞬间听哭了从小懂事的孩子。 这个故事为什么让大家共情又动情了呢? 因为这个孩子敢于提出需求,撒娇要糖吃,也因为这个妈妈通情达理,默许了他的不懂事。 其实,懂事不是一个必选项,而是选择项。 孩子每一次遵从内心的选择,哪怕是用真实的自我碰壁,那都是一次对错误的修正,对成长的历练。 最后,我想用王菲送给女儿的歌曲《童》来结尾:"你不能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