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室疑云都是被人们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不论是后宫的妃嫔辛秘还是前朝的朝堂风云,都免不了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历史虽然已经被记录在史书上,但还有很多没有被揭秘的疑云,如项羽为什么兵败刘邦后,为何宁死不肯去江东?又如乾隆这位千古明君,为什么能容忍大贪官和珅整日在自己面前晃悠? 我们无法了解前人的想法,但却可以借助一些资料研究前人的内心。清朝时期,末代皇帝溥仪童年玩耍时就曾有一项重大发现,他在养心殿中的暗格里无意发现了一道密旨。 此事与清朝康熙年间震惊全国的九子夺嫡案,当时九位皇子形成了三方较大的势力,三方为了争夺皇位斗得头破血流,其中最为争锋相对的便是四皇子党与八皇子党。 八皇子本有着"贤王"的美名,自认为胜券在握,谁曾想最终还是四皇子棋高一招获得了这至尊之位。 俗话说得好成王败寇,这斗败了的八皇子自然落不得什么好下场,但其最终的死因却成了清朝的悬案。 不曾想,皇帝溥仪发现的这道密旨竟然解开了这桩百年前的疑案,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幼帝登基,困于皇宫 说起清朝很多人大抵都是惋惜,曾经的清朝先后经历了三代明君,开创了"康雍乾盛世"的繁荣景象,百姓们更是安居乐业,一时之间清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 奈何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盛世过后的清朝国力急转而下,特别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一众保皇派官员与皇亲国戚整日沉醉于自己虚妄的强大之中。 闭关锁国导致大清朝与世界的发展脱轨,年轻的光绪皇帝也曾想改变大清朝的现状,然而无权无势的光绪皇帝只是慈禧太后的傀儡。 慈禧太后能够纵容其革新,却不能纵容他肆意伤害保皇派的利益,在慈禧太后的镇压下光绪被囚禁了十年,最后抑郁而终。 临死之前,光绪帝唯一的愿望便是看到慈禧太后走在自己的前面,但天意弄人,慈禧不仅没走在自己的面前,还在自己还未身死之前确定了下一位继位的人选,他就是爱新觉罗·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并非光绪帝之子,他是摄政王载沣与嫡福晋苏完瓜尔佳·幼兰的侄子、道光帝的孙子,也就是光绪帝的侄子。 知道继位者是溥仪后,光绪帝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声叹息不仅仅是在忧心大清朝的未来,也是在揪心溥仪的未来,毕竟清朝早已不是当年繁花似锦的太平盛世了,而是一个内忧外患岌岌可危的国家。 年仅三岁的溥仪就这样成为慈禧太后新一任的傀儡,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薨逝,次日慈禧太后逝世,第三日年仅三岁的溥仪皇帝登上皇位。 年幼的溥仪虽然摆脱了慈禧太后的牵制,但少不更事的他仍然无法胜任繁杂的国家大事,只能由其父亲载沣担任摄政王,暂时管理国家。 溥仪只做了短短三年的皇帝,三年后辛亥革命埋葬了大清朝,他这位有名无实的清朝皇帝不得不颁布退位诏书,被打上了亡国皇帝的标签,不过依旧能生活在紫禁城中。 没有了皇权束缚的溥仪是自由的,他可以在紫禁城自由地玩耍,溥仪六岁时为了不让小皇帝孤单,亲信大臣还将溥仪的亲弟弟溥杰也接进了这座紫禁城中。 兄弟二人在这座金色的牢笼中度过了一段安稳的时光,当时两人最爱做的事情便是手拉手一起在皇宫探秘,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的紫禁城宛若是一座巨大的迷宫,两个孩童玩的不亦乐乎。 有一次探秘养心殿的活动中,溥仪与弟弟溥杰在暗格里发现了一个木盒子,这个木盒子上积满了灰尘,而且在密封条上还写了爱新觉罗人禁止打开的字样。 兄弟二人虽然心中有所担忧,但还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打开了这个尘封已久的木盒子,木盒子中没有奇珍异宝只有一块黄纸包,但黄纸包中的密旨就让他们大吃一惊。 因为那是一道由雍正皇帝密发的密旨,内容更是牵扯到当年参与九子夺嫡的其他皇子......九子夺嫡,兄弟阋墙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样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皇子们,奈何皇位只有一个,所以兄弟之间就容易反目成仇,最终造成了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夺嫡事件。 在康熙皇帝的二十四位皇子中,有九位皇子参与了此次夺嫡事件,这九位参与夺嫡的皇子中又划分为五个党派,大皇子、太子、三皇子各自为一党,四皇子、十三皇子为一党,八皇子、九皇子、十皇子、十四皇子为一党。 从明面上来看,太子正统嫡系、八皇子贤名在外、四皇子闲云野鹤,赢面较大的应该是太子一党与八皇子一党才对。 可惜身为正统的太子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纵使康熙帝再想把皇位交给他也因为他的无能而放弃。 太子经历了两废两立之后彻底与皇位无缘,八皇子本以为坐上那皇位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谁曾想半路杀出来个四皇子。相较于善于隐藏的四皇子来说,八皇子还是太过张扬。 太子在位期间他便在朝堂上笼络朝臣,大肆在民间宣传自己的仁德,传播自己"贤王"的名号。 对于康熙皇帝来说,君王身份在前父皇身份在后,试问哪一位帝王能够容忍儿子在自己在位时就对皇位虎视眈眈。 八皇子的这一步棋虽赢得了民心却丢失了帝心,可谓是得不偿失,本是夺嫡的热门人选,奈何康熙帝对其的不喜让其与皇位无缘。 空有势力没有喜爱的他只能另辟蹊径,八阿哥开始扶持自己的十四弟上位,并给他安排了一条战场博出位的戏路。 公元1722年,享年六十九岁的康熙皇帝驾崩于畅春园,一众皇子悲痛的面庞下更多的是对皇位势在必得的野心。 康熙皇帝逝世的时间不太巧,原本身为夺嫡备选人物之一的十四皇子,关键时刻却在西北的战场上奋力搏杀。 八阿哥虽然身在紫禁城,但他完全无法接近康熙皇帝,再加上四皇子早已提前部署了相关人员,他根本在康熙皇帝面前就说不上什么话。 相较于八皇子的煎熬,四皇子就坦然多了。四皇子雍正静静地陪伴自己的父亲康熙皇帝走过来最后一程,然后在天子近臣隆科多的身旁听完了由自己继承皇位的宣召。 皇权继承进行得很快,部分皇子还没有反应过来四皇子雍正就登上了帝位,众多参与夺嫡的皇子都遭到了一定的报复,最惨的就是八皇子了。 百年疑案,一朝告破 当听到四皇子顺利登基时,八皇子瘫坐在椅子上血色全无,因为他知道这道圣旨不仅是四皇子踏上宝座的信物,更是自己与老十四的催命符,一夕之间自己将从高高在上的"贤王"沦为阶下囚。 果不其然,四皇子雍正登上皇位后的第一时间,就是一步步将曾经阻碍自己夺嫡的在京皇子羁押起来,其中就包括了八皇子、九皇子,但刚刚上位的雍正皇帝没有办法直接下令斩杀他们。 一方面康熙皇帝尸骨未寒,直接斩杀儿子显得雍正皇帝有违孝道,另一方面雍正皇帝与八皇子等一众皇子乃是手足兄弟,若是直接杀无赦无疑显得雍正皇帝冷血无情,对其名声有碍。 但不杀这些皇子雍正皇帝心里又堵得慌,所以他先是在明面上软禁自己的兄弟,而后在暗中向关押皇子们的宗人府下了一道密旨,这道密旨就是藏在养心殿中被溥仪、溥杰两兄弟发现的那道密旨。 密旨上清楚地写着:"赐八皇子、九皇子鸠酒一杯",因此正史中虽然记载八阿哥与九阿哥虽然是病死在囚室内,但民间却传言他们是被雍正毒杀的。 溥仪、溥杰兄弟二人看完后都大惊失色,既不敢将这封密旨昭告于天下,也没有能力将这封密旨昭告于天下,只能重新在养心店找了个地方将这道印有雍正皇帝印章的密旨藏了起来。 此后兄弟二人也对发现了这一密旨的事情,闭口不谈保持沉默,直到溥仪年过半百饱经风霜,才在自己的自传中《我的前半生》提过一两句,但遣词用句也十分谨慎,毕竟这算起来也是自家老祖宗的"家事"。 相较于哥哥溥仪的谨慎,弟弟溥杰就坦荡得多,在一次和史学家的交谈中他大胆地和对方谈起了这件"童年趣事",更是将这道密旨上的内容对史学家据实相告。 此后雍正皇帝秘密毒杀八皇子、九皇子一事便在历史界流传开来,虽然当年的那道密旨至今下落不明,但结合史实来看雍正皇帝毒杀皇子一事有理有据,并非空穴来风。 溥仪与溥杰身为爱新觉罗家的后人也没有理由诋毁自家祖先,可以说溥仪与溥杰这两位稚子的一次宫中探险,为考古界揭开一桩百年疑案。 对于"毒杀"一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