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应该注意的家庭中药煎煮方式
唐茗工坊的很多理念和准则深受中医药学、营养学的影响,
食养观照,便是在中医传统文化中学习总结而来。
俗话说得好,"三分治疗,七分调养",
关于调养的注意事项,从入口的药食同源,到使用的煎煮器具,
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细致划分。
近十年来,中医似乎与我们亲近了许多,
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更乐于接受中医的药方对身体进行调理。
与我们食养生活紧密相关的,是拿到手后的中药药材,
哪怕药房写好了怎么熬制,
大部分的人都对拿到手的药包束手无策。
看过中医的人,应该对一些中医的嘱咐不陌生,
"先泡后煮","一服三煎"等等,也总能听到有人发问,
怎么煎?怎么泡?我用什么锅来煮比较好?
今天,我们唐茗工坊,也跟大家浅聊一下家庭煎药里的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关于中药煎熬,有个重要的前序步骤,浸泡01
这是因为,我们购买的药品多为干品,有体积有厚度,
浸泡,是为了让药材的有效成分渗出。
同时使药物湿润变软,有利于有效成分溶解到水中。[1]
一般情况下,花、叶、草类的药材凉水浸泡20-30分钟,
以茎、种子、果实类为主的药材则需浸泡60分钟。
当然,有的特殊处理的药物,如麝香、阿胶等,
是不必浸泡的,要听从医嘱要求进行特定处理。
其次,对于中药材的煎煮,也有容器的要求02
要知道,中药随作用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特性,叫作中药的药变性。
药变性的范围很广,任何环境都有可能引起药物性能的改变。
因而煎煮药材的容器就变得需要精挑细选了。
首先要保证药物性能在煎煮中不与容器发生化学反应。
煎药的容器很多,砂锅和陶瓷都能满足第一个条件。
这两种容器,都具有传热性能缓和、保暖的特点,
煎煮出的药液能充分保证药物的功效。
像搪瓷、玻璃等器皿,虽然性质稳定,但由于传热快,
水分容易蒸发,不利于保证药物的浓度和用量,适度选用。
特别注意不宜使用的容器是,使用铜、铁、锡、铅等器具,
因铜、铁、锡、铝本身也是中药类,用之恐怕会与病情不合,
再者,这些金属元素与药液中的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轻则降低疗效,重则容易产生毒副作用。[2]
此外,使用的器皿容积大小应利于药物翻动,
避免药液外溢最好。煎煮时要记得加盖,
以防药物气味走散和水分蒸发过快。
第三个值得注意的是,煎煮药材使用的水质03
古人对于泡茶品茗用水就颇有讲究,何况用药。
煎药用水,典籍里就记载了多种水质的选择,
泉水、井水、河水、露水等等。
而今天,我们以矿泉水,纯净水为宜,
尤其注意的是,避免使用反复煮沸或放置热水瓶时间过久的水。
煎药尤其忌用沸水。
而煎煮中药使用的水量,必须按照医嘱吩咐去准备。
因药材各异,吸水性能也不尽相同。
还必须考虑病人服用的剂量,而决定用水的多少。
以上,可以说是家庭煎煮中药的基本注意事项。
解决一些刚接触中药煎煮的新手的疑虑。
参考文献:
[1] 《学用中药养生治病一本通》 宋敬东 2014-06
END
撰写: 绮璇
审核与编辑: 唐茗工坊内容组
特别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