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可以从口入,也可以从口除
#好医生为健康护航#
近几年受疫情影响,大家都开始格外关注自己的健康,这是一件好事儿。
在门诊,问我最多的就是:大夫,我平时到底该吃点什么?喝点什么?我哪虚?该吃什么补一补?听说……对身体好,我用不用吃点?我的回答是:正常健康饮食,早睡早起,适度运动,就是最好的养生。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中医关于养生最早的总结和原则。
而我今天要和大家聊的就是中医养生饮食的话题。
《内经》讲:"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今天就结合几个典型的病例给大家讲一下平时我们在饮食养生方面的误区。
第一个病例,一家四口,父亲,女儿是糖尿病,高血压,父亲还认为西药降糖药对肝、肾不好,一直没吃,天天快步走、运动,控制血压、血糖,结果导致膝关节滑膜炎。母亲、儿子高尿酸血症,血糖临界值,儿子没过来看病。全家都是高脂血症,母亲甘油三酯比正常高出2倍多。一问,就说是遗传,再仔细问,家里有好几个冰箱。因为血脂高,不让吃肉了,特意又买了好多箱海鲜。只要是听别人说吃什么好,他们都买来吃。听说安宫牛黄丸按节气吃好,也买来吃。
我给他们的治疗呢,首先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多饮水。其次呢,适度的运动,不要快步走。最后呢,把他们认为"好"的食物,送给真正需要的人,因为这些食物已经导致了营养过剩,代谢性疾病。
女儿是先来找我看病的,她病情比较重,有潮热汗出,五心烦热,面赤、易怒,入睡困难,给她开了滋阴清热,健脾益肾的中药,2个月左右,复诊的时候说:血糖控制好了,以前吃2种降糖药,空腹也经常在10以上,现在能达到6-7了,别人都说她面色好,她脾气也好多了,不是看什么都心烦,最主要的手脚不那么热,总想摸凉的东西,睡眠也改善了很多。因为女儿调整的挺好,母亲和父亲才过来看的,按我之前给出的方案,一周左右,母亲反映:胸口没那么燥热了。
为什么一家子得病如此相同?我就来解释一下:
西医现在比较重视的理论就是:肠道微生态和肠道菌群同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肠道菌群的给养来自人的食物,它们不喜欢习惯被改变。比如西餐、过于精细、"干净"的食物,饮食结构改变,多了添加剂等异常成分, 少了外界微生态成员的调剂,这些都会改变人体菌群,这就是中、西方疾病谱为什么越来越接近。消化道菌群在不同宿主之间,也能相互影响。母亲哺育婴儿,孩子的肠道菌群与妈妈最为接近。夫妻多年,饮食习惯相似,菌群也趋于同步。这就是,为什么得病一家子都得差不多的原因。比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甚至是某个部位的结节、肿瘤。这些都与饮食及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从中医讲呢,就是: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小儿无饥饿之患,有饱腹之灾。虽然讲的是小儿,但道理同样适用于现代成年人。那么应该怎么吃呢?很简单,多饮水,均衡饮食,饮食多样化。
经常有患者问我:大夫,我是不是脾虚?确实中医治病有一个派就是"补土派",五行中的"土"即"脾"。代表人物李东垣,因金元时期,值战乱之际,人多病脾胃之疾,饮食劳伤,最为常见,遂着《脾胃论》及《内外伤辨惑论》,强调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乃万物之源,后天之本。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故治病重在调理脾胃,后世尊之为"补土派"。那时的"脾虚",是因为吃不饱,饥饿。
而现在的"脾虚"往往是吃的太饱,脾胃运化不了,导致的"脾虚";或者精神压力过大,导致的"肝郁脾虚"。
提到安宫牛黄丸,大家是不是或多或少看到下面这个图或者听到这样的宣传?
我就顺道说一下,为什么安宫牛黄丸不能按节气吃,当保健品服用呢?安宫牛黄丸是"温热三宝"之一,是一种治疗热厥、高热、神昏的中药,多用于中枢性高热、或持续高热不退的情况。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为仓廪之官。""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安宫牛黄丸,太凉,久服,易伤及脾胃运化功能,脾失健运,反而易使水湿停聚,而致痰饮。
第二个病例,同样是一个女患者,结婚前,大便2天1次,自打生完孩子以后,3、4天一次,多则1周,肚子胀痛的不行,就是不排便,不排气,一个劲的打嗝。外科看了,考虑便秘引起的不全梗阻,胃肠镜做了好几次,有肠息肉,割了,症状也没有缓解,西药吃了一堆,开始还可以,越吃越不好用,用药量也越大。来门诊的时候也是2天没怎么吃饭了,就喝点水。特别怕冷,手脚湿冷,入睡极其困难。她平时会煮黄芪党参大枣枸杞水,听别人说桃胶好,就煮桃胶喝。反正别人说什么好,她就买来吃什么。但凡听说对身体好的,她基本吃遍了,还问我她可不可以吃鹿角胶。我让患者把所有的补药全停,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同时配合针灸和中药,中药主要有生地、白术、大黄、生石膏等泻热,柴胡疏肝理气,解郁。患者上周复诊,大便2天1次,不腹胀,手脚热乎,睡眠也好多了。
由这个病例可以引出中医"食养,食疗,食补"概念。
"食养"概念最早由《黄帝内经》提出:是指用食物"保养身体"。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内经》食养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食疗概念,并将食疗食养由以往的"食以随之"的次要地位,提升到了"先以食治(疗)"的首要位置。
"食补"即是食疗的一个类型。食补的概念最早由金元时期名医张从正提出,其言:"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中医里有这么一句话"参芪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第一层意思:针对药物,要辩证施治。第二层意思:不可乱用中药进补。中药进补很容易导致补不对症,甚至弊大于利,特别是像人参这样的补气要药。清末名医莫枚士就说"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本来中药就是靠偏性治病,所以选择中药进补也要利用好药的偏性,达到滋补的目的。清代名医郑钦安也提到:"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是至宝;病之不当服,(人)参(黄)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这也从一定程度反映出不当用的时候,进行滋补,反而是有害的。
不是说参芪,鹿茸,这些药不好,我也会给患者开,但是要"有是证,用是方",用药如用兵,绝不可以随便用补药。
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的一句话:"大实有赢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中医治病,辨证论治,必辨阴阳寒热虚实。一旦出现"大实"或"至虚"局面,多为复杂重症,对经验丰富的中医来讲,都是辨之尤难,更何况作为对中医一知半解的患者本身。
这位患者的病情就是如此:便秘、腹胀痛、怕冷,手足湿冷,睡眠差,其实是一种肝胃气滞,阳气阻遏于里,不能外达于四肢、皮肤,且热扰心神而导致失眠的一种表现,治疗上只能疏泄,而不能补益。气滞、阳郁疏散开了,自然就好了。
第三个病例,是一位因为月经量多,导致重度缺铁性贫血的女患者,问我,她母亲给她用人参,黄芪炖的老母鸡汤,骨头汤,可以喝不?我说:你之所以月经量大,缺铁贫,就是因为你脾胃功能弱,消化、吸收、功能差,你喝了,也吸收不了啊!她就说:我说怎么一排便,上面全是黄色的油花。同样可以用"脾胃为仓廪之官,内伤脾胃,万病由生"来解释,而月经量多,中医名称为"崩漏",病机之一就是脾虚,脾不统血。治疗上呢,我给患者开了健脾益气的中药,以归脾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其中也有参芪,但为什么吃了不会上火,反而补脾呢?中药方剂就是这么有意思,一个方子里面,有君臣佐使,有的几味药相加,起到了增强药性的作用,就叫佐助,几味药相合,互相抑制了其偏性,而保留其治病的性质,这叫佐制,这都是单味药起不到的作用。同时嘱其除了正常饮食之外,还要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第四个病例,我会诊时遇到一个男患者,30岁肛周脓肿术后的患者,250、60斤,说吃过治疗灰指甲药物导致的转氨酶升高,现在口干,口苦,口渴,口气重,入院血压也偏高,我一看,并不是药物引起的转氨酶高,而是重度脂肪肝,引起的。问起饮食习惯,患者是从小胖到大,家里用荤油做菜,全家都胖,晚上尤其吃的丰盛。家里在吃的上,就没差过。他住院期间,我也没给他开药,就让他喝食堂的米汤,吃青菜,煮鸡蛋,改变饮食习惯,早睡早起,配合针灸,3·4次以后,告诉我口干,口苦,口渴都好了,大便也很顺畅,口气没有了,住院10来天,出院时体重减了20斤。《内经》:"膏梁之变,足先大疔"。也有说:"膏粱厚味,足生大疔的"。"足"就是"足以"的意思,不是指脚。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名医陈存仁就指出:养生食品要有三点: 第一售价廉, 第二生产便, 第三功效验。用我们科的一位老大夫的说法就是:所有养生的食物都在菜市场里面。的确,众多"廉、便、验"的食物往往是营养最丰富的食品,几千年来在维护民生健康上殊为重要。
第五个病例讲两个患者,都是"饮食偏嗜"的患者。
①第一位女患,27岁,体型瘦高,月经先期,经间期出血,月经量大,从小就食量大,喜欢吃肉,海鲜,烧烤,火锅,油炸的食物,蔬菜水果基本不吃,身材还挺好。用现在的观点来讲,特别适合当吃播。但是她经常腹泻,血脂高,血尿酸高。从中医角度来讲,肉生痰,鱼生火,月经量大,崩漏的另一重要病因病机就是"火热迫血妄行"。而腹泻病机则是: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未开中药,嘱其调整饮食1-2个月后再复诊。
②中年男患,长年吃素,却高血脂,痛风,II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很不好,大于10mmol/L,他因为吃素,就用大量的豆制品来补充蛋白质,不能吃荤,就吃油炸食物,平时吃各种菌类,高碳水主食,蔬菜和水果,基本不吃。嘱其调整饮食结构,并给他开了滋阴健脾益肾的中药口服,同样用到了参芪,现空腹血糖波动在8mmol/L左右,痛风未再发作。
这两个患者都属于"饮食偏嗜"。"饮食偏嗜"包括:寒热偏嗜,五味偏嗜和种类偏嗜。
五味入五脏,长期偏嗜某种性味的食物,就会造成与之相应脏腑功能失调,久之,可依据脏腑相克、相侮关系而发生传变,导致相应脏腑阴阳失调,从而发生疾病。
从西医角度来讲,就是营养不均衡,肠道微生态改变,菌群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我们之所以提倡正常科学健康的饮食:
①从西医角度来讲,就是人体必须的七大营养素,摄入要均衡: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这七大营养素是人体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维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②从中医角度来讲就是《内经》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食物本身有不同的偏性,正如狗肉大热、羊肉热性、牛肉、猪肉平性,鱼肉,虾,鸡肉偏温,同样,人也有不同体质,特殊疾病状态更有寒热之差异。充分利用食物之属性纠正机体之偏,是食养食疗的核心。
我希望大家:病虽然可以从口入,但通过健康科学的饮食调整,病也可以从口除。
下面的这个表儿,就是给大家总结的平常能吃到的一些常见食物的属性。
笑谈本地民间食俗偏方民以食为天,人们在吃的实践中吃出了讲究,吃出了风俗。本地农村关于吃有很多讲究和忌讳,暂且称为食俗吧,构成了地方风俗和土法保健的一部分。说起这些食俗真是稀奇古怪,匪夷所思,但却流传甚
用药科普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阿司匹林,又叫作乙酰水杨酸,原为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诞生于1899年。后来,阿司匹林对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被大家所知,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了很多中老年人不
陈道明娶央视主持人恩爱40年,与妻子互相成就,女儿成他的骄傲文清水佳人爱娱乐编辑清水佳人爱娱乐我虽然是你的爸爸,但我不会给你提供任何帮助。得知女儿想成为演员的梦想后,陈道明非但没有高兴,反而冷冰冰地说出了这句话。听到父亲的话语,原本心怀期待
老挝国家主席通伦老中两国关系乘风破浪历久弥坚日前,老挝国家主席通伦在接受总台高端访谈栏目专访时表示,老中两国关系牢不可破,有着兄弟般友好往来的传统。他还谈到了他喜欢的中国歌曲和中国美食。主持人邹韵通伦主席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
老年之后,如果无人养老,要为自己留下这几条后路前言进入老年状态之后,我们一定要知道,有些事情,其实真的很不容易,不要总是想那么多复杂的事情,其实生活当中的一切都是很简单的,只是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就可以了,如果你没有任何准备的
成年人顶级的修养不怕被嘲笑文月光琉璃图来源网络,与文无关,侵删读过一则关于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当他在读小学时,一天,校长问他未来的理想是什么。没想到年少的他响亮的回答要想当一名化学家。此话一出立刻引起同学
亲爱的,请多给我一些点赞无论你是不是我在头条的粉丝,也或者是无意中溜达进来的,请记着给我点个赞。我不是要你对我的作品互动表示有多认可,更不是希望你借此表达对我有多喜爱,我只是希望你能在我的作品中留下痕迹。
我记忆中的柴火灶现在很难吃到柴火饭了。我回到农村老家,七十多岁的母亲特别高兴,在土地上劳作了一生,她表达爱的方式依然没有改变下厨房做顿好吃的。没人能阻止她为我穿上围裙,看着满头霜发的母亲,我百感交
开篇人生是树林里的大树,我们只是穿行而过的风这是一知半见第1篇文章我叫知静,80后,是一知半见品牌的主理人。一知半见致力于记录普通人的故事。从小到大,我总是会被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普通人吸引,与他们的对话中,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生命
一文带你进入Web3。0的世界先看一下货币的定义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从其本质而言,是所有者之间关于交换权的契约,不同形式的货币在本质上是统一
现场嘉宾金句海报丨横琴世界湾区论坛生物医药分论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魏笑横琴报道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11月30日,首届中国(澳门)国际高品质消费博览会暨横琴世界湾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