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3年4月,北京中南海春风和煦、花红柳绿,万物散发出勃勃生机,这正是一年中最为舒适的季节。 就在这草场莺飞的初春时节,一位来自四川中江县的老太邓芳芝,受邀来到中南海。 汽车一路驶向中南海丰泽园,邓老太显得愈发紧张。突然,她看到门口站着一位既高大又熟悉的男人,他正是党的主席毛泽东。 邓芳芝一下车,毛主席赶紧迎了上来,两位年过60老人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毛主席对邓芳芝说:"老妈妈,你牺牲了一个儿子,我也牺牲了一个儿子,他们俩都是好样的。 我们还有共同的儿子,那就是全中国的年轻小伙……"毛主席的话还没说完,邓芳芝一时百感交集,鼻子一酸,大颗泪水忍不住地落了下来。 这位邓老太到底是谁?为何毛主席会单独接见她呢? 图|毛主席接见邓芳芝(图左)一、突遭变故,邓芳芝屡遭地主老财欺压 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邓芳芝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积金乡。 因家里人口过多,条件贫困,10岁的时候,她被父母送给同县石马乡发财垭村黄家的二儿子黄德仲当童养媳。 黄家世代务农,家里有"自留地"。黄德仲不但种田是一把好手,能吃苦耐劳,还经常出去打短工,收入较为可观。 二人结婚后,小家庭过得十分幸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世纪初,华夏大地正陷入前所未有之大变动。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饱受地主老财的压迫,黄家同样受到影响。 黄德仲有着与其他中国人民一样踏实肯干,为了家庭倾尽所有的优良品质。 然而,一家几口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他一个人的肩上,再怎么强硬的汉子,也会感到吃力。 若一家人平安无事还则罢了,邓芳芝与黄德仲的大儿子有一次外出玩耍时被村里的一只疯狗咬伤,迅速感染上狂犬病毒。 那个年月医疗条件低下,老实巴交的农民根本不清楚还有狂犬病这种说法,自然就没当回事。 结果邓芳芝的大儿子从此落下了病根,每隔三两天就会发作,基本失去劳动能力。 祸不单行,大儿子落下病根后,二儿子又生了一场重病,耳朵聋了,渐渐地连话都说不出来。 为了给这两个儿子治病,家里已经负债累累,黄德仲没日没夜地操劳干活,还是填不上这个大窟窿。 1930年初,眼看自己的第三个孩子就要降生,黄德仲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向同村一个名叫李积成的地主借了"高利贷"。 那个年月不讲究借钱,一般穷苦人家都会借粮。比如第一年借了100斤粮食,来年秋收就要还给地主130~150斤粮,利率根据双方约定,每家每户都有不同。 这个李积成是发财垭村最有钱的一个地主,他笑里藏刀,名义上打着帮助穷人的旗号,到处放粮,可借他100斤粮食来年至少要还200斤。 如果还不上,那可就有苦头吃了,家里所有的值钱东西全部被他一扫而空。 没有值钱的东西,女眷和小男孩都要被充当交易。人都没有,那就把地皮据为己有。 总之要借李积成的粮食,就等着来年被他剥一层皮。 黄德仲心里十分清楚,向他借粮食就等于往火坑里跳。 可是那又该如何呢?大儿子和二儿子相继落下病根,失去劳动能力。眼瞅着第三个孩子就要诞生,不去借粮,自己这一家几口人就得活活饿死。 倒不如先渡过眼前这道难关,船到桥头自然直。思来想去,黄德仲还是找到了李积成借粮。 这家伙"逢人下菜碟",他早就打听清楚黄德仲是迫于无奈,必须要借这笔粮食,于是就把利率定得高高的。 李积成腆着大肚子,呲着牙花对黄德仲说道:"老黄,我今年借了一担粮食(一担相当于120斤),明年你可得还我三担!" 这可是300%的巨额利息,黄德仲被迫同意。 图|旧社会受到剥削的百姓 拿到粮食后,他给邓芳芝留下一部分,剩余一部分拿去集市上做点炸米糕的生意。 1931年1月8日,黄德仲与邓芳芝的三儿子诞生了。 仔细一打量,他生得虎头虎脑,模样甭提多可爱了,黄德仲与邓芳芝似乎从这个孩子的身上看到了新的希望。 或许有人会说了,就黄德仲这个家庭条件,他少生两个孩子不就可以缓解贫困了吗? 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想法去约束100年前的农民。 再者说了,黄德仲前两个儿子都有残疾,他如果不继续生育小孩,夫妻二人以后该指望谁安度晚年呢? 喜得贵子的黄德仲还没有高兴多久,他就掉进了一个无尽的深渊。 因为之前从李积成那里借了一担粮食,现在到了还账的日子,他得拿出三担才能把这笔烂账给平了。 可他若真的能拿出这么多粮食,就没有必要去向李积成借"高利贷"了。 黄德仲只能去李积成家当苦工,通过给他打工填上这笔窟窿。 此时的家里只剩下邓芳芝。因为丈夫去了地主家打长工,她自己一个女人不但耕地种田,还要照顾三个孩子。 时间一天天过去,在艰苦的岁月中,邓芳芝艰难着拉扯三个孩子长大。 令她欣慰的是,虽然自己前两个儿子因为意外成了残疾人,第三个儿子黄继光身体特别棒,从小就性格活泼。 虽然没钱上学,但经常跟着自己下地劳动,力所能及的砍柴、挑水、种地,还上山挖野菜、下河捞鱼,给两个哥哥补充营养。 日子虽然清苦,只要一家人没病没灾,这就是邓芳芝最大的心愿。 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把这户贫困的人家推到了悬崖边。 1941年,整个中江县大旱,土地龟裂,地主们霸占为数不多的水资源,用来灌溉自家田地,穷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地里的粮食颗粒无收。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此时的邓芳芝又生下了一个儿子黄继恕。 她的丈夫黄德仲因为一边给李家干活抵债,另一边到处打短工,常年积劳成疾,身体得不到修养,最终一病不起。 地主李积成看到病恹恹的黄德仲,知道这个人恐怕活不久了。为了榨干他最后一点利用价值,李积成把黄德仲硬拽下床,逼着他去牛圈里掏了7天的牛粪,黄德仲最后晕倒在了牛棚里,被乡亲们抬回了自己家。 邓芳芝此时正在坐月子,她看到丈夫面如死灰,只有进的气没有出的气,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第二天,黄德仲撒手人寰,她留下了邓芳芝以及两个有病的儿子、诞生不久的小儿子,以及唯一正常的三儿子(还有一个女儿,邓芳芝一生共育有四子一女)。 邓芳芝只是一个农村妇女,为数不多的社会阅历告诉她,家里的顶梁柱一旦倒下,自己这个孤苦无依的女人,和这5个孩子将会面临什么。 她不敢去想最坏的结果,因为无非就四个字——家破人亡!二、含辛茹苦,邓芳芝把5个孩子抚养成人 还有人劝邓芳芝把四个儿子转送给别人,自己改嫁,这样还能有一条活路。 邓芳芝却断然拒绝了这一提议,她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自己就是拼了这条命,也要把5个孩子拉扯长大。 此时,年仅10岁的黄继光与母亲邓芳芝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一家6口人的重担压在了这一老一小的身上。 整个中江县大旱,指望地里能有个好收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村民们为了糊口,只得到处挖野菜,以至于村子附近的野菜、树根早就被挖得一干二净。 图|英雄母亲邓芳芝 邓芳芝在家里照看年幼的黄继恕,黄继光背着竹篓到家十几里远的山上挖野菜。 好不容易挖了一筐野菜,黄继光从邻村的一个姓陈的财主那里换来了一筐甘薯。 他背回家一看,这一袋甘薯只有表面一层能吃,底下的全部都腐烂变质,连当猪食都不够格。 实在没有办法,邓芳芝带着5个孩子辗转四川各地,过上了流离失所的乞讨生活。 一家人一边乞讨,一边挖香草,制作成香囊去集市上贩卖,换些零钱买粮食。 在艰苦的两年乞讨生活中,黄继光手脚越来越麻利。 旱灾已经过去,村民们可以继续种粮食,乡里乡亲们看到邓芳芝一家不容易,都十分愿意帮助她们。 1943年,邓芳芝带着5个孩子回到了发财垭村。 她们前脚刚刚回村,逼死黄德仲的李积成就上门催债。 理由是"父债子偿",当年黄德仲没有还上那三但粮食,既然黄继光已经十三岁,干活非常麻利,就去自己家继续打工还债。 不然的话,李积成就放一把火烧了邓芳芝一家住的茅草屋。 没办法,黄继光只得走上父亲的老路,继续去地主家打苦工。 这一时期的黄继光已经表现出对地主老财们的憎恶。还有一件事,让黄继光彻底恨透了这些仗势欺人的地主。 那是1944年夏,黄继光和小弟弟黄继恕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准备回家。 路过村里的池塘时,兄弟二人玩心大发,准备去河里捉虾洗澡。 这时,当地一个甲长胡世风家里养的一条看门狗,被李积成的家人追打到了河边。 最后"狗急跳河",它死在了河里。 胡世风不敢招惹李积成,心里出不了这口气,就诬陷黄继光兄弟打死了自己家的狗,还让黄继光赔钱给狗买棺材,这令邓芳芝记忆犹新。 新中国成立后,邓芳芝在写给毛主席的信中还专门提到了这件事。 那邓芳芝一家最后如何解决这个大麻烦的呢? 根据邓芳芝的回忆,胡世风不分青红皂白,执意让黄继光背着死狗在大街上游行,让邓芳芝凑钱给狗买棺材,请和尚、道士念超度经。 如果邓芳芝胆敢不从,胡世风就带人找上门来,把她们一家人全部打死。 如此霸道简直没有王法,更没有穷人的活路。 与胡世风相比,李积成更加不是东西。为了一担粮食,黄德仲、黄继光父子俩为他家白白打了16年长工,脏活累活没少干,还经常遭到李积成的毒打。 转眼时间来到1949年,已经18岁的黄继光终于熬出了头。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席卷大西南;12月26日,中江县解放;1950年1月4日,中江县人民政府成立。 解放军来到了发财垭村,地主老财们个个夹起尾巴,再没有了往日的威风,饱受剥削的农民终于迎来了新的命运。 此时的邓芳芝已经58岁了,她唯一的心愿就是让黄继光不要再为地主打工,自己家被李积成侵占的土地能拿回来。 图|上甘岭战役 1951年,解放军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地改革工作",丈量了土地分给农民。 邓芳芝收回了自家土地,黄继光也再不用为那些地主老财打工了,一家人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村民们无不对解放军和共产党感恩戴德,因为人民军队来了大家伙才有好日子过。 穷苦百姓始终秉持有恩报恩,有德报德的信念观。 从这时起,黄继光萌生出了参军的想法,怕母亲不同意,就一直没和邓芳芝细说。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19日,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共同抵御外敌。 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席卷全国,消息传到发财垭村,黄继光迫切渴望报名参军。 家里一时离不开自己,他只好按压心中的想法。 1951年,眼看抗美援朝战争陷入白热化阶段,全国各地号召适龄青年踊跃参军,此时的黄继光向邓芳芝吐露心声:"母亲,请你让儿子报名参军,保家卫国。" 邓芳芝虽然没读过书,但她老人家十分清楚谁对自己好,谁对自己不好。 倘若美国鬼子霸占了整个朝鲜,战火迟早会烧到中国。 为了保卫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邓芳芝心里虽然不舍,还是同意儿子黄继光参军。 有了母亲的允许,黄继光与几个同村小伙伴一起报名参军。因为他身体素质较好,很快就通过了参军体检。 当部队准备出发时,邓芳芝特意来送儿子黄继光,再三叮嘱:"继光,你到部队后要听党的话,为祖国和人民多多杀敌立功。" 黄继光笑着答应了她,满怀热情地和母亲说:"您在后方要多生产粮食供应给前线的战士们。" 就这样母子二人挥手告别,邓芳芝此时突然心神不宁,她不清楚为何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涌上心头。 其实她老人家不清楚,母子二人这一分别,竟是永别。三、黄继光牺牲,毛主席接见英雄母亲 1951年7月,黄继光被编入志愿军第十五军第135团二营六连担任通信员,正式进入朝鲜参战。 1952年4月,黄继光随大部队到朝鲜五圣山地区担任防御任务。 1952年7月,黄继光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因为作战勇敢,黄继光曾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志愿军第十五军赴上甘岭地区。上甘岭战役的惨烈程度不用过多赘述,黄继光所在的二营与美军激战4天四夜,于1952年10月19日晚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 黄继光随营参谋长来到6连,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 因为部队伤亡过于惨重,志愿军战士们受阻于零号阵地,身为通信员的黄继光主动请缨,向上级领导保证一定坚决完成爆破任务,炸毁这座讨厌的零号基地。 营参谋长批准了黄继光的请求,命令他带领两名战士执行爆破任务。 结果大家应该清楚,黄继光用血肉之躯堵住了美军的机枪射口,为部队冲锋扫清障碍,自己则壮烈牺牲,年仅21岁。 1953年3月,志愿军第十五军委员会追认黄继光为模范团员,同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3年4月至6月,黄继光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追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 2009年,黄继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感动人物之一"。 对于邓芳芝而言,她最心爱的儿子再也无法回到自己身边了。 战争年代通讯不发达,上甘岭战役打响前6个月,黄继光给邓芳芝写了一封信。 图|邓芳芝送别黄继光(剧照) 他用质朴的言语询问邓芳芝在家里的生活怎么样?同时他还挂念哥哥嫂嫂。 在信中,黄继光明确提到为了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一定要在战场上多杀敌立功,解放更多的贫苦百姓。 为了这句诺言,黄继光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1952年底,邓芳芝得知了黄继光牺牲的消息,她当时直接瘫倒在地上。 因为悲痛欲绝,眼泪已经流不出来,嘴巴微张发出"呜呜"的声音。 乡亲们都来看望邓芳芝,劝她不要太难过。此时的邓芳芝虽然极为悲痛,但是她化悲痛为力量,在1953年初的"黄继光追悼大会"上,她老人家动员家乡青年踊跃参军,保家卫国。 1953年4月,邓芳芝出席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毛主席曾亲切接见这位英雄的母亲,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当车辆缓缓驶进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赶紧迎上去与邓芳芝,紧紧地握住邓芳芝的手说:"你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也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们都是为了国家牺牲,我们都是烈士家属,全天下所有的青年小伙也都是我们的孩子。" 邓芳芝听到这话,眼泪瞬间止不住地流下来,为了不影响毛主席的情绪,她硬生生地把眼泪止了回去,心情很快又平复下来。 邓芳芝对毛主席这么说:"黄继光牺牲了我非常伤心,哪个儿子牺牲当娘的不难过,但是我一定要告诉自己要忍着不能哭。 那么多战士,为保家卫国牺牲了,年龄比黄继光还小,我的儿子不怕死,是英雄,当娘的更要坚强,不能给他丢人。" 结束完北京之旅后,邓芳芝回到了发财垭村,60多岁的她加入了当地的"扫盲班",经过刻苦学习已经认识了好几百个字。 读书、看报,写写简单文章,没有任何问题。 1953年,邓芳芝写了一封信给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们。 大致内容:黄继光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日子,牺牲自己,很多地方的青年学生都写信慰问我,要我接受他们做我的儿女。 我虽然失掉了一个儿子,但现在却有千千万万个儿子。 1954年秋,黄继光的弟弟黄继恕年满20岁,他也想成为哥哥那样英勇的军人,邓芳芝果断同意小儿子报名参军。 此时的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偃旗息鼓,黄继恕跟随哥哥黄继光的步伐进入朝鲜战场后,主要任务是武装警戒和清理战场。 由于黄继光生前没有留下什么照片,黄继恕与哥哥黄继光长得比较像,于是很多人就照着黄继恕的模样为他三哥黄继光竖立雕像。 1957年初,伟大的母亲邓芳芝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发财垭村村支部副书记。 1965年,中江县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准备把邓芳芝接到县城里生活,却被她一口拒绝。 同一年,邓芳芝作为抗美援朝烈士代表赴朝鲜访问,她来到了黄继光牺牲的597.9高地。 这一次,英雄的母亲再也没有忍住泪水,她放声痛哭,在场众人无不潸然落泪。 黄继光牺牲后,邓芳芝不但把小儿子送到了朝鲜,还把三个孙子、两个孙女,都送到了部队去当兵。 图|黄继光烈士遗像 1974年,黄继光生前所在的英雄连队把邓芳芝接到武汉驻地。年轻的战士们一口喊着"黄妈妈",让她老人家倍感欣慰。 1975年2月17日,英雄母亲邓芳芝因病逝世,享年84岁。结语 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为了正义、为了祖国、为了人民,青年们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才能打出一个新中国,他们是真英雄,好儿女。 黄继光烈士堵的是枪口,挡的是豺狼虎豹! 平凡又伟大的母亲,伟大又勇敢的儿子;向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致敬,向英雄黄继光的母亲致敬! 参考文献: [1]黄继光并非"二级战斗英雄",作者宋长樟,咬文嚼字 2009年09期 [2]"家书"信短 家国情长,作者黄宝锋 蔡晓华 赵雷 潘红宇,中国国防报 2022年0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