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如果不是疫情的影响,过去的这个"十一"长假各大风景区一定是人山人海的景象。在中国最有人气的风景区中,张家界绝对称得上闻名遐迩。你可能不知道,这个世界著名的最美风景区,也与我们基建工程兵有莫大的关系。有人问哥伦布,新大陆就在那儿,你只是发现了它,怎么就被叫作"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呢?"张家界也是大自然的杰作,几十年前它也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最美风景区张家界呢?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部队912团老兵张修寅的这篇文章,给你一个让人欣喜的答案。 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自然景观 与水文地质部队的因缘 张修寅 我于1978年11月从地质院校毕业后,在部队参加了西南地区3个1:20万图幅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1个1:5万的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其中,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任务,主要是查明各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的分布、水量、水质和埋藏条件、富集规律,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和补、迳、排条件,概算地下水资源,提出地下水与地表水综合开发利用意见,概查工程地质条件,提出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区域稳定性评价。但是,对于区域内的地貌景观以及石灰岩地区的溶洞调查,都是从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储存条件及富水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没有单独从开发旅游景点的角度予以分析描述。有些图幅发现的景点,在报告总结中只是附带向当地政府提出开发旅游的建议。 水文地质部队第93支队于1974年至1982年在中南、西南地区开展水文地质普查,对各图幅的地貌类型及特征确实都有较深入的研究。我对地貌景观及其成因尤为感兴趣,虽然野外工作很辛苦,但对各地的锦绣山川却一饱眼福。一旦登上峰顶,有"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畅快感觉。各种岩石形成不同特色的地貌景观,如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奇峰异石、深峡危崖,独具特色。如湘西、广西等地的石峰、石林和石芽岩溶地貌,山峦叠嶂、群峰峥嵘、怪石嶙峋、异洞幽深,洞内石柱、石笋、石钟乳令人称奇。 还有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地貌火山锥或火山锥群,以及花岗岩形成的地貌特征是主峰高大挺拔、雄伟险峻,周围群峰簇拥,各种奇妙的石蛋和象形石峰等等。当时在部队开展水文地质普查缺少照相机,一个连队才配备一部装胶卷的黑白相机,像素低,照片质量差,而且装胶卷时还要钻进被窝里,没有暗室怕胶卷曝光。很多独特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地质地貌景观没能拍照留存下来,很可惜,但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自然风光却能先睹为快。 以前"养在深闺人未识"未知的自然景观,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被开发建设为旅游胜地。以下仅列举几例与水文地质部队有因缘的自然景观。 一,张家界 张家界,原称"大庸"。我们水文地质部队912团于1976年开展《大庸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官兵们踏遍了大庸的山山水水,在艰苦奋斗的同时,饱览了后来称为张家界的无限风光。据1977年9月3日《1:20万大庸幅水文地质普查成果报告收验决议书》:912团"对具有开发远景的碳酸盐岩分布区,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初步查明地下暗河78条,岩溶大泉45处,总流量约70万吨/昼夜……通过访问调查了岩溶洞穴130万平方米,为工农业和国防三线建设提供了岩溶洞穴开发利用的初步资料。"我们团的副政委黄阳春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当年在湘西大庸幅普查时,发现张家界石英砂岩形成的峰林地貌优美时,地质人员就特地将其拍成照片,向当地政府建议今后可开发旅游景点。现在经过当地政府几十年开发利用,张家界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旅游景区。" 原912团物探排的一位老战友曾在大庸幅开展工作,在近日发到战友群里的 "是谁发现了张家界?"《美篇》中写道:"神秘而美丽的张家界成形于上亿年的地壳变迁,它深深的隐藏于大湘西多年,不被人所认识,因为山峰陡峭,沟壑纵横,峰回路转,处处迷津,传说有人进去迷路再未出来,这就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张家界的开发是近些年才有的事,那么,是谁发现了它的存在呢?在张家界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是解放军水文地质普查部队发现了它;一说是一位吴姓的画家发现了它。 这两种说法,还是2006年我重返张家界时听年轻的导游介绍的。当导游还在滔滔不绝的介绍张家界的时候,我的思绪已经飘回了30年前,1976年的秋天……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大湘西,一个收获桃的季节。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的一个物探排,在王德云排长带领下,正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属的大庸县开进,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他们将要在大庸县开展物探工作。" 我们水文地质部队912团在《大庸幅》开展水文地质野外普查、物探、钻探等工作中,确实发现了大庸的山山水水与众不同,虽然于1977年向当地政府提出了开发旅游的建议,但鉴于当时湘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状况,当地政府不可能拨出巨款来开发张家界。况且,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庸地区的老百姓,同样也知道自己家乡的山水之美,苦于无钱开发。只有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才能促进旅游景区的开发,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据说,著名画家吴冠中对张家界旅游景区的开发是功不可没。据有关信息,1979年8月湖南省林业局组织林业专家学者对张家界林场森林资源进行考察,形成《大庸张家界林场森林资源考察报告》,提出保护、改造和兴办旅游区的建议。 1979年11月著名画家吴冠中到张家界写生,被张家界奇峰林立、怪石高耸、洞壑幽深、流泉飞坠、森林莽莽等美景所吸引,于1980年1月1日在《湖南日报》上发表了《养在深闺人未识——一颗失落的风景明珠》及国画《张家界》,此文随即被国内多家报刊转载,使张家界这颗失落的风景明珠走出深闺,被世人所熟知。 ▲ 坐落在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广场的吴冠中铜像 为此,当地政府于2012年9月19日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广场内为吴冠中先生建造了一尊铜像,以示纪念。1980年9月,湖南省组织了一个由省、州、县旅游、文化、林业等部门20余人的联合考察组,对张家界旅游资源进行了联合考察。 ▲ 吴冠中创作的《张家界》国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到张家界武陵源摄影创作,并将摄影作品刊发在香港杂志《中国旅游》上,从而撩开了张家界神秘的面纱。 ▲ 张家界天门山洞 为表彰陈复礼对张家界旅游事业的贡献,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05年授予陈复礼"张家界荣誉市民"称号,并在2020年11月在武陵源核心景区安放了陈复礼铜像。1984年,将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大景区命名为武陵源。1988年8月,武陵源风景区列入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武陵源自然风景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从张家界的发现,到开发利用而名扬世界,不仅仅是水文地质普查部队的最初建议,与很多画家、摄影家、记者,国家及当地政府有关领导、有关部门等的倾力支持、积极宣传密不可分,由于方方面面无数人的付出和奉献,才把这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奉献给全世界。 二,朝天岩溶洞 广西平乐县的"朝天岩"溶洞,现已成为平乐县的旅游胜地。我们部队在开展《荔浦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中发现了该景点。据日历记载,我于1981年4月9日外出参加收集《荔浦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并全程参与了该图幅的水文地质普查及报告编写工作,平乐县在该图幅的普查区域内。1981年11月26日,我们在当地老百姓的带领下前往平乐县二塘镇乐塘大队勘测"朝天岩"溶洞,可惜没有保存具体的勘测资料和图片。在乐塘大队附近还有仙家温泉、出米岩、平乐魁星楼、平乐印山亭、平乐古城遗址等,现均已开发为旅游景点。 据我部新闻干事陈沙宁于1982年2月13日在《基建工程兵》报的报道:"以奇峰异洞闻名天下的广西阳朔一带,担负区域水文地质测绘任务的〇〇九三四部队指战员新发现三百一十多个景色奇特的天然洞穴。奇特古怪的溶洞,主要是由于远古以来地表水不断沿着石灰岩的层面、节理和断层裂隙向地下渗漏,溶蚀而形成的。新发现的这些洞穴,绝大部分发育良好,洞内景致神奇,空气流畅,温度适宜,水源充足,稍加整理就可以建地下工厂、冷藏房、仓库、防空洞,有的还可以开辟为旅游胜地。 ▲ "朝天岩"洞内景观 地处平乐县二塘公社境内的"朝天岩"溶洞是其中最出色的。它主洞长一千四百多米。洞穴中有五个气势雄伟的玉石大厅,彼此由弯曲的狭道相连接,每个大厅宽百余米,高三十余米。大厅四周小洞密布,如同神话传说中的迷宫一般。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洞内遍地穴珠,大如鸡蛋,小似汤圆,雪白放亮,光彩夺目,人们称它为"溶洞珍珠"。"朝天岩"溶洞中穴珠之多,发育之好,目前还没有资料记载。为了便于开发利用这些景致神奇的天然洞穴,〇〇九三四部队指战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已对部分岩溶发育好、形态优美的洞穴进行了细致的测量考察,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资料,预计今年(1982年)下半年就可向有关部门提出报告。" "朝天岩"位于平乐县二塘镇乐塘村南面,距乐塘村约1公里。由于洞口宽敞朝天而得名。岩洞在半山腰,距地面约60米,为厅堂式洞穴,洞洞相连,入口处三个洞穴较大,其面积约1万平方米,据说是亚洲第一大山洞,有12层。进入洞口,眼前似一幅色彩斑斓的"帷幕",洞内巧石遍布,石笋如林,玲珑别致,形象各异,千姿百态。 ▲ 平乐县二塘镇风景及"朝天岩"溶洞内的探险者 更奇特的是洞中有一座形似半月的石拱桥,横卧于群峰之巅,桥上滴水叮咚,桥下流水潺潺,真可谓形奇景异,妙趣横生。由于朝天岩洞错综庞杂似迷宫,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之前很多勇士组队前往探险,现在已成为平乐县的一处风景名胜。 三,白水洞 在水文地质部队第93支队普查的区域内,有两个白水洞,一个是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境内,核心景区在严塘镇白水村,是一处集峡谷、溶洞、瀑布自然景观及寺庙、道观等为一体的旅游胜地,于1999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在原912团于1978年至1979年开展的《邵阳幅》水文地质普查区域内。 ▲ 湖南新邵县白水洞 另一个白水洞在贵州省江口县双江镇凯市村,此白水洞不如湖南新邵县的白水洞名气大,在驻贵州的原910团普查区域内。 ▲ 贵州江口县白水洞瀑布及洞内钟 乳石 洞口高10米,宽16米,地下暗河长22.5公里。暗河出口处形成瀑布,分上下两层喷涌而出,形成宽约20米、高约36米的瀑布飞泻而下,震耳欲聋,如临仙境,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每年从春到秋,来此游览避暑者络绎不绝。 据水文地质部队新闻干事许国泰、王清河在《旅行家杂志》上的报道:1977年初,基建工程兵的一支水文地质部队,在黔北高原武陵山西南麓的江口地区,参加了一次寻找 "地下暗河的探险"的行动。云贵高原下的这条暗河,其上端开口称白水洞,地处悬崖之腰,前临河谷,原只有一条沿山险路可行。深入地下约280米进入洞内,"一幅何等奇伟高阔的瑶林仙境展现在眼前:这座大厅中央耸立着几根灰白色巨柱。大厅顶上倒悬着层层叠叠形态各异的钟乳石。这些怪石,似巨钟、象冰柱、如石笋,参差峥嵘,气象万千。乳头上滴着水珠,一闪即逝。 脚下,丛生的石柱,正和顶上石柱大厅交错,仿佛两军对垒,刀枪相逼,气氛煞是紧张。环视左右,石壁上的‘海石花’,玉笋奇岩,蔚为壮观。石壁脚下,无数涧穴通向四方。呵,地下喀斯特的奇异景象如此富丽堂皇,不禁使人叹为观止。心绪稍平,才留神到‘龙宫’里的乐曲,听,远远近近,滴水声此起彼落,叮咚作响。清脆悦耳,真如古诗《琵琶行》所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我们品味着这些奇妙的地下水所发出的音符,周身劳顿,顿感释然。" 四,原水文地质部队发现的其他自然景观和温泉 我们水文地质部队在普查中还发现了很多溶洞值得欣赏点赞。原水文地质部队新闻干事、现为著名作家的何建明曾于1980年9月18日在《基建工程兵》报第二版报道:"〇〇九三四部队指战员近几年在湘西山区进行水文地质普查过程中,发现了一千九百三十四个大型天然洞穴,共计面积七百三十多万平方米。我国湘西地区的岩溶十分发育,洞穴资源丰富。在湘西发现的众多岩溶洞穴,与驰名中外的桂林七星岩、南宁伊岭岩、浙江金华双龙洞和北京房山云水洞有共同点,洞中套洞,曲折迂回。有的长达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宛如一条条瑰丽壮观的地下长廊。 洞内石钟乳与石笋参差衔接,千姿百态,人游其中,如入仙境。在慈利通津一带的山洞中,部队还采集到了距今已有二百万年的象门齿、犀牛、黑鹿臼等古脊椎动物的化石标本,为洞庭湖地区第四系的时代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〇〇九三四部队对所有发现的洞穴,作了有关工程地质的初步考察,从所掌握的资料看,有近一千多洞穴,稍加相应的工程处理,便可建设地下工厂、冷藏房、防空洞、粮食仓库等。洞穴中还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年排水量达一百亿立方米,通过筑坝或开挖隧道,把水引出洞来发电或灌溉,可以满足整个湘西地区的工农业生产需要。湖南省有关单位已着手选择一些景致奇特洞穴,开辟旅游新天地。" ▲ 1979年9月,912团1营普查连在百米深的溶洞里工作 王清河摄影 岩溶地区形成的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的喀斯特地貌着实令人赞叹,但也形成了"地下水滚滚流,地上水贵如油"制约发展的因素。因此开发溶洞和地下河资源、造福民众是岩溶地区的重要工作之一。原912团副团长兼主任工程师叶启柏在《忆912团》一文中写道:全团把岩溶区的地下河和岩溶大泉的调查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发现并调查地下河1054条,实测地下水总流量2177万吨/日;调查岩溶大泉1871处,实测总流量488万吨/日……发现并实地调查了洞穴资源1934处,实测有效利用面积730.7万平方米,并对其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对本区国防和军工企业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国的地热资源丰富,众多温泉也相继开发为旅游景点。综合水文地质部队新闻干事的报道:通过普查,水文地质战士还找到了1,000多个地热点和100多条地热异常带。在著名的云南腾冲地热区,又发现了一个 东西长450公里、南北宽330公里的高温地热带,经钻井测试,水温达摄氏80度以上,单井昼夜涌水量达3,000吨左右。在能源紧缺的四川西部,共发现了6个地热区约140个地热点;在一向被认为地热资源贫乏的西北祁连山区和河西走廊,也找到了20多处地热点和大批露出地表的热泉。在西双版纳的山间盆地中,发现近百处热水(泉)点,最高温度达到103度。 ▲ 1977年8月,910团普查一中队,在贵州遵义娄山关搞普查 王清河 摄影 四川、云南、黔北和湘西地热分布的地区地热资源点多而密集,区域范围大,蕴藏丰富,有70%都是中温和高温,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最有远景开发价值的地热能源。 ▲ 川西"第一地热公园"的热坑温泉群 水文地质部队新闻干事谢炳堂、钱保云于1984年4月7日,在《地理知识》第四期以"川西高原发现温泉群"为题报道:"在川西巴塘县发现了一处具有远景开发价值、形态奇特的温泉群。这是最近在川西高原发现的73处温泉点及温泉群中规模最大、温度最高、泉口最多的一个。这个温泉位于该县措拉区海拔近4千米的一条河谷山涧,分布在1公里长, 200米宽的范围内,温泉总流量每昼夜达8640多吨,初露形态奇异,气势磅礴,泉水温度均在摄氏98度以上,鸡蛋放进水里,几分钟便可煮熟。36个喷泉出口星罗棋布,争相喷发,有的分布在离河面咫尺的河岸,有的在百米以上的半山腰。热水伴着水蒸气直冲30多米的高空,犹如一台台蒸汽机车,雄伟壮观。其中有的间歇喷泉更为奇特,沸腾的热水时而喷出地面直入云端,时而又藏入地下不露声色。在阳光照射下,一个个喷泉形成条条长虹,宛如一个个彩色的花环点缀山间。人们来到此地,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赞叹,流连忘返。 这个温泉群,是基建工程兵某部三连在水文地质普查中发现的,他们根据川西高原地热资源丰富的特点,把寻找地下热水当作为民造福的工作重点,战士们住帐篷,吃干菜,爬冰卧雪,身背各种测量仪器,坚持战斗在高原雪山草地,经过两个多月的野外工作,终于在巴塘县措拉区发现了这一温泉群。战士们如获至宝,到现场测流量、量水温、搞化验,认真研究温泉群的成因类型,部队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也亲临现场进行反复考证。结果表明,这一温泉群是由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沿断裂带进行深循环后,经地壳运动不断加温而形成的,这种成因的较大型的温泉群,在我国川西地区目前还比较少见。" 据网上资料,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措拉区措普沟的地坑温泉群,在措普沟自然生态保护区之内,已被确定为四川省十大地质公园之一,并开发为4A级旅游景区,吸引众多旅游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前往。 我国地域辽阔,山川锦绣,景观众多,我们水文地质部队发现的可以开发利用的自然景观寥若晨星,很多地质工作者、旅游爱好者、摄影家等发现的美好景观更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自然景观将会逐步开发出来,造福大众,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