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给英国国王写信976字,字字显露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愉悦的阅读体验。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陷入了一片低迷的景象,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英国运输的鸦片。
1839年,林则徐为拯救国民,下令在虎门进行禁烟活动,这一举动剥夺了英国在中国市场上的奶酪。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通过炮火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这已经不是英国第一次"拜访"中国。
1793年,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英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他们也想要探索一下马克波罗口中所说的遍地黄金的东方世界。
本以为清政府会在考虑自己是工业大国之后,答应自己设立通商口岸的请求,却不想收到了回绝。
乾隆皇帝以976字的长篇大作拒绝了英国的请求,收到回信的英国国王在看完信件后勃然大怒,称其满纸荒唐言。
这封信至今还珍藏在大英博物馆中。
乾隆皇帝究竟在信中写了什么?他为何不同意与英国通商呢?
寿辰将至,使者来访
十八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一阵"中国热"的浪潮,不少欧洲的思想家以及美学家,都称赞清政府的繁荣富裕。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了领先世界的工业大国。
随着"中国热"的到来,英国国王对东方这个神秘的国度愈加向往。
1792年,英国国王派遣马戛尔尼和斯丹东两位使者来到清朝,在历经九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英国使者踏上了清政府的国土。
1793年的承德山庄热闹非凡,因为乾隆皇帝的八十三岁寿辰将至,来往贺寿的人络绎不绝。
在听到英国使者到来时,乾隆龙颜大悦心中十分惊喜。
在他看来,英国使者的到来就是他帝王之气的象征,是清政府"天朝大国"的影响。
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管理下的清政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殊不知此时的英国已经悄然崛起。
事实上乾隆早已知晓英国使者的到来,并一早安排军机处大臣前去接应,由军机处以及内务大臣护送英国使者一路北上。
中国一直以来都有礼仪之邦的美名,然而这一次英国使者差一点就被拒之门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乾隆皇帝的心中,英国就像是一个藩属国。
历来藩属国使者觐见君王必须要行三拜九叩之礼。
面对乾隆皇帝这样的要求,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拒不答应,而是使用英国的觐见礼节单膝下跪。
马戛尔尼认为,若是他行三拜九叩之礼,那就是对英国国王的大不敬。
因两国之间文化的不同,乾隆皇帝下令将他们驱逐出境。
在协商过后,马戛尔尼同意了向乾隆行三拜九叩之礼,但不是在接见来使的宴席上,而是在乾隆皇帝的生日宴会上。
在乾隆的眼中,他们这就是向自己俯首称臣的表现。
八月十三日是乾隆皇帝的寿辰,马戛尔尼一行人兑现了他们的承诺,对乾隆皇帝行三拜九叩之礼,并献上了来自西方的礼物。
为了博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乔治三世一早就命人四处搜寻珍宝以做贺礼。
其中不仅有刀枪剑戟还有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得知乾隆最喜爱的是英国的钟表,乔治三世命人打造了不同款式的钟表。
除此之外,马戛尔尼还送上了最大的英国最大的诚意——英国最新式战列舰"君主号"的模型。
"君主号"是当时英国规模最大的战舰,有着地位和荣誉的象征。
恼羞成怒,写下一封千字信
原本以为乾隆皇帝在看到自己献上的这些奇珍异宝后,会对英国的工业感到钦佩,会夸奖他们的诚意。
谁知乾隆皇帝根本没有看上这些珍贵宝物,就连最喜欢的钟表也不屑一顾,反而对副使者斯丹东的儿子托马斯·斯丹东身上的放大镜十分喜爱。
稀奇古怪的礼物加上使者们的三跪九叩,让乾隆皇帝龙颜大悦,他下旨为使者们准备美味佳肴,好酒好菜招待。
反观马戛尔尼则非常焦虑 ,他根本不想在这些虚无的东西上面浪费时间,只想要快速完成乔治三世交给自己的任务。
可自己着急有什么用呢?想要见到乾隆就必须要向上通报,或者是乾隆直接传召自己。
等候几天的马戛尔尼已经乱了方寸,他茶饭不思、寝食难安。
终于等到了乾隆的召见。
马戛尔尼将他们的意思一股脑告诉了乾隆皇帝,希望可以挣得乾隆的同意。
一是开放北京、天津、宁波等地的通商口岸,让英国的货物可以在这些地方自由流通;
二允许英国商人在浙江、天津等沿海城市经商,在北京开设英国仓库;
三允许澳门的英国商人自由出入广州,确定关税条例,不随意征收额外费用。
马戛尔尼在和乾隆皇帝交谈时,真正暴露了此行的真实目的,英国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占据大清的市场。
此时,乾隆才意识到:原来英国来访清朝并不是为了给自己贺寿,而是另有其谋。
英国狼子野心,其目的可见是为了在大清朝有自己的殖民地。
面对马戛尔尼的请求,乾隆直接用"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回绝了马戛尔尼提出的所有请求。
虽然马戛尔尼的心中遭受到了打击,但是也并没有放弃。
思来想去,马戛尔尼决定用乔治三世的口吻,向乾隆皇帝写一封信。
信中,马戛尔尼将这些条例写得清清楚楚,这一次仍旧遭到了乾隆的回绝,还收到了乾隆的驱逐令。
临行前,乾隆皇帝亲笔写下976字的《敕英咭利国王谕》的一封信 ,并让大臣交给了马戛尔尼。梦幻泡影终为虚
看着手中的信封,马戛尔尼的内心无比激动,他认为或许是乾隆皇帝改变了主意也未可知。
1793年9月底,马戛尔尼一行人在侍郎松筠的护送下,一路南下踏上归国之路。
或许有人看到这儿就会有疑惑了:当时从北京到广州的海路已经十分方便,为什么乾隆皇帝还会派遣人员专门护送他们从京杭大运河南下,穿越我国腹地到达广州呢?
或许在看了乾隆皇帝写给乔治三世的书信之后就明白了。
信中,乾隆皇帝以天国自称,他先是感激了英国对自己生日的祝贺,而后拒绝了英国提出的所有的条例。
并写道: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恳请派人留京,岂能一一听许?是此事断难准行。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至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
在信的第三部分,乾隆表示自己国家一直以来都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国家繁荣昌盛,根本不需要别人的干涉。
言外之意就是我们国家什么都有,你们有的东西我们有,你们没有的东西我们也有。
或许乾隆皇帝让马戛尔尼一行人从中原腹地走过的意思正是领略大清的风土人情,以及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
然而,马戛尔尼眼中的大清却不是这样的景象。
当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看到乾隆皇帝写的976字的信时,内心十分欣喜。
但是当他看明白了其中的内容之后,却勃然大怒。
在信中乾隆多次将自己与藩王相比较,很明显在乾隆的心目中,英国不过就是一块蛮夷之地,是大清王朝的附属小国。
文中写道: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 。
意思就是看在好心进贡的份上,我才命令有关部门将其收下。
让英国不要打扰自己的清净,他们提出的条例也不会作数。
如此豪言豪语让乔治三世几近癫狂,但在看完马戛尔尼的上书之后,很快便转怒为喜。
马戛尔尼告诉乔治三世,大清王朝终将会走向灭亡。
从他一路走来发现,官兵虽然都在勤于练习,但是大多懒散,没有军队的模样,长袍长靴更是看不出来任何尚武的气质。
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皇宫中人和百姓生活的差距。
圆明园以及皇宫的建筑极尽奢侈,彰显贵气,但是归途中却能看到不少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马戛尔尼认为大清帝国就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
也正是因为马戛尔尼的这封信,英国对大清王朝的态度发生了180°的大转变。
1814年,当人们还在为买马感到忧愁时,英国人史蒂芬改良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将其安装在了火车上,英国成功进入了蒸汽时代。
两年后,英国国王派遣罗尔·阿美施德和托马斯·斯丹东再次前往大清帝国谈判。
这一次,他们并没有像马戛尔尼一样接受三拜九叩的礼节,而是坚持用英国的觐见礼节,以至于他们根本没有见到乾隆的面就被驱逐出境。
在两次谈判无果后,英国开始从歪门邪道入手,他们务必要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看着自己口袋的钱财越来越多,英国人感受到清王朝这一个强大的市场 带给自己的利益。
1840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了英国发起战争的导火索,清政府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乾隆皇帝曾经引以为傲的天朝在他死和他一起沦为了世界的丰碑。
至今为止,乾隆皇帝的亲笔书信还放在大英博物馆中,这封信也就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
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精神食粮,创新发展才能够提升综合国力,才能让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了,喜欢的朋友记得留下一个小红心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