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到底依靠什么用18的市场份额撬动了83的市场利润?
这就是为什么苹果靠生态链卖给你产品,而华为是通过手机等设备让你进入鸿蒙生态的差异处,尽管我们每年吐槽:库克的刀法如何精准,iPhone刘海屏丑、信号弱渣、5福1安、拍照像素低等等,but很对不起,iPhone依然还是卖爆。
18%的市场份额却赚走了整个市场83%的利润。从18%到83%,不可思议的利润撬动,这中间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其实这事情不难讲明白,甚至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完 ——苹果的技术护城河铸造了现世界第一大手机厂商,撬动了整个手机行业的利润。
道理看起来,但是这条路实际走起来很远很艰难,但我很庆幸国内仍然有厂商愿意栉风沐雨,坚定地踏上了这条国内没有前人走过的泥泞道路。
全链路生产高度自主化
经济全球化的现今,手机部件要实现高度集中的自主化与国产化,显然难以办到。在哲学观里,事物有宏观也有微观,有主也有次,抓住主要是解决问题的本质。
手机业务也是一样,掌握核心零件的自主性,就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某种程度上来说,苹果实现了手机"心脏"技术的壁垒建造。苹果通过自研完成了系列的芯片迭代,从A系列仿生芯片到重开架构的M系列芯片,再到如今仅用了2-3年的时间将A16性能表现提升至无限逼近M1芯片,每一步的自研创新都遥遥领先业界。苹果用自研钳制了手机最核心的部件,给自身带来了足够的底气。
当形成了自身稳固的技术护城河,带来足够强大的风险抵御能力,哪怕是手机的出货量回到了2012年的同等水平,死伤惨重的也只会顶在前面的各类安卓厂商,首当其冲的绝不会是苹果。
华为是国内自研的先行者,也是国内第一批尝到"自研"甜头的手机厂商,华为给苹果所带来的冲击是难以想象的,单单是"比肩"就已经是大部分手机厂商望而却步的事情了,而华为是在超越的路上。
但也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过去五年的高歌猛进戛然而止。制芯技术的垄断就像是一记"闷棍"干在了华为的脑门上,足足让华为喘息了两年。
自研远远不只是企业的责任,更是国家的必经之路。掌握自研的苹果在美国的强势垄断下如鱼得水。 刀法愈加精准,攫取高额利润
能用18%的市场份额带来83%的利润,不得不给厨子库克来一个YYDS,绝了。
苹果在今年抛开了迭代换芯的祖训,选择了芯片差异化的出牌方式,标准版沿用上一代5nm制程的A15芯片,Pro版则更换全新的A16芯片。特别是看到iPhone 14 Plus高昂的定价,强烈的对比让更多的人将目光转向了外观大改的Pro系列上,造就当前"越贵越买"的现象。
高端旗舰产品必然是带有一定的品牌溢价,高昂的定价与产品成本拉开了更大的差距,制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高端还不止体现在产品和定价上,还有品牌。 苹果高端化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对比中低端走量的机海战术,高端化、人群针对化的产品所收割的利润是中低端机型无法比拟的。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小米急切地想要摆脱"性价比、低端"的定位,并且一直鼓吹"性价比与高端并无冲突"的言论。手机圈的顶层安全收入,始终还是牢牢把握在了高端旗舰的手中,小米也想摆脱困境,从中分得一杯羹。但今年诚意十足的12SU、MIX Fold 2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恐怕也要让小米冲高的期望落空了。
在华为掉队后,高端的蛋糕被苹果一口吃下了。 压缩成本,现代版黑奴与棉花
15世纪初三角贸易盛行,欧洲殖民者把非洲大量的黑人贩卖到了美洲充当奴隶,开始了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远离故乡的黑奴在美洲充当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在南部的棉花庄园成为了资本的"棋子"。
21世纪的今日,苹果为了更进一步压缩人力生产成本,大规模将生产组装基地向东南亚转移,活脱脱像是一场现代版的"黑奴与棉花"。
不仅是生产组装基地在印度、越南等国家扩建,苹果加快了产品转移以追求更廉价的人力成本。除了iPhone,今年的全新AirPods Pro 2同样由越南承接了大批量订单。
生产阵地的转移是追逐廉价劳动力的结果,分散在中国、东南亚的组装就像是现代科技版的"棉花种植园经济"。 总结:
核心部件的高度自主化、强悍的技术"垄断"、产品分级策略的精准判断再结合不断追逐的成本削减,苹果成功利用了18%的市场份额撬动了全世界手机业务83%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