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湿四处流,在上头晕耳鸣,在中胸闷,医圣这个祛湿化水方消耳鸣
在生活中耳鸣伴随着头晕,头脑昏沉不清醒,目眩,眼前天旋地转。胸闷,胸部及肩部,颈部不通畅等症状的人并不少。
除此之外,还可能伴有鼻塞,呕吐,精神不振,懒言少语。
其实这种就是典型的脾虚,水邪为患引起。
在中医里面,脾乃五脏之一,主运化,主统血,主管消化吸收,是化生气血津液的源泉,对维持生命活动起着根本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人体出生以后才体现出来的,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有运化水饮的生理功能,如果脾虚,则如同车间不能正常工作,原料堆积,即在人体中的表现为水湿停留,形成《金匮要略》所言"支饮"。
顾名思义,它像树枝及河道的支流一样,在胸中凝结不散。若支饮之邪在胸中,则胸闷;若上犯头目,则头晕目眩。
水湿之邪如沼泽般黏重,也可以如水般流到四周围,有时在头部盘踞,抑制阳气,导致鼻塞、懒言少语、精神不振等等一系列相关症状,一旦水湿流向耳内脉络,导致耳朵气机瘀滞,出现耳鸣
至于舌苔白滑、脉弦,则是支饮之现象。寒证舌色多淡,舌苔滑则津液不通畅,水湿合邪,则会舌苔白滑且厚。弦脉则表明水邪积聚。
对于此类耳鸣患者,常用的治疗方向为健脾祛湿,排出水邪。一方面使脾脏恢复正常的运作和功能;另一方面要排出胸部和上犯头部的湿寒水邪,双管齐下,即可根除病症。
那么,这种情况应该如何破解?给大家分享一下小方子,它出自《金匮要略》,简单的两味药材。
组方:泽泻、白术
方中的泽泻味甘、淡,性寒。 归肾、膀胱经。有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的功效。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
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泽泻有明目的功能,云:"久服明目,扁鹊云多服昏目,何也?"
另有人做出了这样的回答∶"去脬中留垢,以其味咸,能泻伏水故也。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昏目。"
这段话很有意思,牵涉到了中医核心理论里面的取象比类思维。泽泻在泻去人体内的水邪湿气后,因水邪而目不明的人可能会因此而明目。
而泽泻使大量的水排出体外后,主水的肾脏会遭到削弱,而肝肾同源,肝开窍于目,所以目力衰退。
这个过程就好像沼泽中水排出而淤泥仍留在原处,有明目的情况也有昏目的情况可能出现。
方中的另一味药白术是一种常用的重要药材,用途广泛,具有补脾健胃、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能。
其味苦、甘,性温,可用于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泄泻,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神农本草经》中称赞其"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本方中泽泻为君药,白术为臣药,两者相互配合,既可以利水祛湿,如此一来,解决了耳鸣、头晕胸闷等症的直接原因;又可以健脾益气,铲除病根,达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