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最后一战制止中国1400亿制造对撞机,物尽其用才现实
提到杨振宁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作为现代物理学界的顶级人物,杨振宁无疑是华人心中的骄傲。杨振宁年轻的时候前往美国进行科研工作,并且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家,在学业有成后选择回国创办学校,帮助国内物理学的发展。如今,杨振宁并不单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创始人,还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是物理学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历史性人物。
杨振宁阻止中国花1400亿制造对撞机
杨振宁一生以来都善与人交往,在科研中也是谦谦有礼,但是如今年近百岁的杨振宁却一改往日印象,突然站到了一众科学家的"对立面",公然表示中国不应制造对撞机。
事实上,曾经在1970年的时候,杨振宁就出面反对中国制造对撞机,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困难的时候,工业化还没有发展起来,而对撞机又造价昂贵,与其用巨额制造对撞机,还不如优先投资工业发展和教育事业上去。
而到了如今,中国可以说已经发展得十分不错了,不论是工业发展还是经济发展,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但是即便现在,在很多科学家提议开启对撞机建造的项目后,杨振宁还是坚决地投了反对的一票,制止了中国花1400亿制造对撞机的项目。这到底是为何呢?
对撞机的重要性和价值
相信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什么是对撞机,其实对撞机就属于突破现有物理知识以及实验的装置。因为现在的物理学已经遇到了瓶颈期,现在很多物理学新发现也都是沿着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往深处延续的,很难出现新的理论和物理发现,所以才需要对撞机来。简而言之,对撞机就是突破物理学瓶颈的重要设备,所以国内的物理学家十分希望国内能够生产出对撞机。
杨振宁阻止的原因
那么,既然对撞机如此重要,价值如此之大,为何杨振宁还毅然决然地反对我国进行对撞机制造呢?
拿欧洲的对撞机为例,当时欧洲制造的对撞机是联合了34个国家,并且派出了超一万名科学家才完成的。当时欧洲的对撞机长度为27公里,投入了上百亿美元,并且这还是在20年代的工程,这笔钱对于当时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并且,对撞机后续还需要不断地维护和检新,这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制造对撞机花费了巨大的代价,然而却并不能立马得到回馈。欧洲直到现在也没有真正研究出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技术,所以对撞机的成本与回馈是不相等的,甚至可以说付出与回报差的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物尽其用,杨振宁的思路很清晰
正因为杨振宁深知其中的陷阱,所以即便是在今天的中国,杨振宁依然反对对撞机的制造。因为中国的物理学家对于对撞机的使用,肯定不能达到物尽其用的地步,如果要用1400亿来建设这么个看不到效益的玩意儿,杨振宁认为不如投资到国内的教育事业中。要知道,在2020年的时候,我国教育的全年支出才400亿。如果将这些钱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那么这也是对我国物理学界的一个推动。反之,如果我们只有设备,但是没有优秀的操作人员的话,那么机器也只是空有躯壳而已。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小伙伴们多多关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