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在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刘华清和张震两位将军被选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还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当时刘华清76岁,张震78岁,其实两位将军早就有了退休的打算,但正是在邓小平的坚持下,他们决心继续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力量。今天帝哥就来和大家说说邓小平和这两位将军的故事。邓小平和刘华清 刘华清初识邓小平是在1938年,这年1月,八路军总部决定让患病的129师政委张浩回延安休养,并让邓小平接替他的职务。时任第129师秘书处主任的刘华清负责从总部护送邓小平到129师上任,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 刘华清 但路上刘华清发现自己没有带钱,而且因为他们的行动保密,不能公开找地方干部接待,这让他犯了难,总不能让政委饿肚子吧!他只好把情况向邓小平进行了汇报。 邓小平说:"我身上有钱,你同我一起去吃,其他人你找村干部商量。" 刘华清感到很惭愧,自己明明没有解决好政委的吃饭问题,哪里好意思再花他的钱去吃饭?于是他说:"首长,你带你的警卫员去吃饭,我和其他人找村干部安排。"邓小平同意了。 邓小平到129师上任以后,刘华清作为秘书处主任,经常陪他一起下去检查工作。有一次他们去河北邢台地区时,地方的同志送来了一袋银元作为经费,邓小平让刘华清清点一下,于是刘华清把银元倒出来,一个一个地数。 邓小平看了以后,感觉有些好笑,他对刘华清说:"看来你真是穷人的孩子,没见过银元!"他教刘华清把银元10个摞成一摞,其他的比着堆就行了,刘华清按照他的方法,很快就数完了,正好400个。 抗战时期,刘华清一直想去前线带兵打仗,但当时师里的机关缺人,邓小平一直没有放他走。直到1945年初,在刘华清的多次要求下,组织上终于同意了他的要求,调任他为冀鲁豫军区第六军分区政委。当年10月下旬,部队整编后,刘华清调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旅政委。 解放战争时的刘华清 1947年,刘华清随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同年7月,他参加了著名的"羊山集战役",他带领六旅和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全歼了敌军的66师,这一战的胜利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打开了通道。战后二野给六旅记大功一次,并在全军通令嘉奖。从此刘华清名声大震,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员猛将了。 新中国成立后,刘华清先是在1952年调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政治委员,又在1954年被海军选调赴苏联海军最高学府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在苏联学习期间,刘华清克服了年龄、语言等种种难关,经过4年的学习,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海军的知识,并以总评优秀的成绩顺利毕业。 1958年,刘华清回国,担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兼旅顺基地司令员。1961年8月,他调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开展新型舰艇的自主设计研究。 当时中央军委赋予七院的任务是:以核潜艇工程为重点,实现造船规划所规定的各型舰艇及其配套设备的研究、设计、试制、定型工作,直接为海军建设服务。刘华清到任以后,积极组织科研力量开展了中小型舰艇和万吨轮的自行研究设计,相继研制出港湾扫雷艇、小型登陆艇、" 东风"号万吨轮等多种舰艇,为充实海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兼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他决定首先整顿现有装备,同时对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各个时期研发、建设的主要任务等,做出明确规定,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邓小平再次想到了刘华清,经过他的提议,1977年12月23日,中央军委颁发命令,任命刘华清为国防科委副主任,他成为了邓小平抓军队装备研发工作的重要助手。 1982年,刘华清又奉命调任海军司令员,他到任以后,大刀阔斧地对海军的编制体制进行改革,并完成了《海军2000年前发展设想和"七五"建设规划》、《海军2000年装备发展规划》,对发展航空母舰、经略南海及军事人才培养等重大课题都拟定了具体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在刘华清的改革下,海军建设的势头非常好,外媒曾这么评价: 从80年代以来,大陆海军确有颇大的起色,如水下潜艇发射导弹,使大陆具有在核战略中极为重要的第二次核打击力量,各分舰队远航外洋,向南太平洋水域发射火箭,南沙群岛中越之战,南极考察等等,所有这些,促使大陆海军走向世界、走向了外洋…… 邓小平和刘华清 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为了实现领导干部的年轻化,带头辞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务。此时的刘华清也已经71岁,他已经在海军司令员任上干了5年多,觉得自己也是时候该退休了。 但在11月18日,刘华清却突然得到通知:到邓小平的住处去开会。他到了以后,邓小平对他和洪学智说:"军委决定,调你们两个来,担任军委副秘书长。" 邓小平又对刘华清说:"调你到军委来工作,就是考虑到军队要搞现代化,现在全军熟悉科研装备的就你了。调你来就是抓装备,抓现代化!" 刘华清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于是他在古稀之年再次走马上任,他在任上先后领导完成了南沙永暑礁海洋观测站建设工程;为保卫南沙,维护祖国的海洋权益,启动了西沙机场建设工程、研制空中加油机工程等多项重大工作。 刘华清还对海军的发展制订了"三步走"的远景规划:21世纪初控制第一岛链、2020年左右控制第二岛链、2050年左右实现"全球行走"。这个计划在当时看起来并不现实,但现在已经逐步在实现了,这充分证明了刘华清的眼光和远见。 1989年11月,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主动又辞去了中央军委主席一职,他提名刘华清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知道这个决定以后非常吃惊,他觉得自己难以胜任,于是马上去找邓小平,希望能够换其他人。 但邓小平却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刘华清身体好,知识面比较宽,解放后一直搞国防工业、搞科技装备,在苏联还学了好几年。他懂科学,搞卫星、导弹都参加过,是聂荣臻同志的主要助手。选这么个人当军委副主席恐怕比看资格好。" 邓小平和刘华清握手 于是刘华清再次走马上任,他开始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受命承担了多项重大任务的领导工作。为了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强根固本,刘华清在军队建设上采取了"忍耐"的方针,积极精简部队,使军费没有大的增加。 1992年10月6日,邓小平在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给政治局写了一封信,他建议刘华清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进入政治局,以便更好地领导军队的工作。 中央政治局采纳了邓小平的意见,在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刘华清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从此以后,他进入了党的最高决策层。邓小平和张震 张震初识邓小平是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当时他担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协助粟裕指挥作战。有一次总前委要在华野司令部召开一次作战会议,张震听说邓小平和刘伯承、陈毅要来开会,亲自出来迎接他们,邓小平下车后开玩笑说:"你们住那么大的村子,不怕国民党飞机把你们炸了?还是要‘怕死’一点啊!" 张震幽默地回答:"现在蒋介石搬家都搬不赢,顾不上来炸了!" 会议结束后,总前委5名委员一起合影,当时他们拉张震等人一起照相,但他们谁也没有靠上前去。多年以后,张震回想起此事时,觉得非常遗憾,他说:"真有点后悔, 这是一个多么值得纪念的历史镜头啊!" 淮海战役总前委5名委员合影 建国以后,张震历任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75年7月,张震奉命前往北京,粟裕代表中央军委与他谈了话,并告诉他:中央军委决定,由他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 但张震却说:"我没有做过后勤工作,怕做不好。" 粟裕鼓励他说:"这次工作调动是邓小平同志点的将。因为现代条件下作战,后勤问题越来越重要了,你长期从事军事工作,到总后勤部正可以发挥你的长处!" 张震听了这番话后,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于是欣然决定上任。 到了1977年夏天,张震感到自己年龄已比较大,于是在长沙杜家园的将军干休所相中了一所房子,准备退休以后到这里安度晚年。 张震 但张震想要退休的想法并没能如愿,1977年8月,他在党的十一大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兼任中央军委常委、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让张震担任副总参谋长,也是邓小平点的将,因为张震善于协调,并养成了凡事及时请示中央军委首长的良好工作作风,邓小平对他非常欣赏,于是对他委以重任。 1981年9月,张震等人在华北地区组织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演习前,邓小平通知:要亲临现场检阅参演部队,并做重要讲话。总参谋部作为此次演习的组织单位,要为邓小平准备讲话稿。 该建议邓小平讲什么呢?张震经过认真考虑,提出了:军队要抓好政治思想建设,继承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改善武器装备,加强军政训练,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扎扎实实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等。 邓小平看到讲话稿后,感到非常满意,他将内容进行归纳,提出了"正规化"这一重要论述。这个讲话,第一次形成了我军新时期建设总目标的完整表述,对于国防和军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5年3月9日,中央军委调整总参谋部的领导班子,免去了张震的副总参谋长职务,张震感到非常轻松,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退休了,夫人马龄松也高兴地对他说:"过去你忙,今后我们可有时间聊天了。" 张震 不久以后,邓小平决定将军事、政治、后勤三大学院进行合并,成立国防大学,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专门征求张震对此事的意见,张震表示自己非常支持。 4月3日,杨尚昆约张震谈话,并明确地对他说:"筹建国防大学这件事,由你负责,怎么样?" 对此张震感到非常突然,因为他已经准备退休了,而且他曾在南京军事学院工作了多年,并不太愿意再从事院校方面的工作,但他转念一想,杨尚昆只是让自己负责筹建,并没有说是去学校任职,他经过再三考虑后,还是答应了。 张震在完成了学校的筹建任务后,就主动向军委反映,希望能够退下来,把第一线的工作让给年轻的同志去做,但军委并没有同意他的意见,并在11月30日正式任命他为国防大学校长、李德生为政治委员。 国防大学 张震于是继续努力工作,国防大学研究生院成立时,他还专门请邓小平题写院名,邓小平也答应了他的请求,并鼓励他把学校办得更好。1988年,全军恢复了军衔制,张震被授予上将军衔。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集中财力发展经济,军队经费减少,于是部队内部经商的人和单位非常多,有一次因经营纠纷,地方人员状告国防大学,张震作为法人代表,竟成了"被告"。 这让张震深刻认识到:生产经营,军队不能搞。从1991年年底开始,他多次公开呼吁:要充分认识到生产经营对部队的危害,军队应该"吃皇粮,开正门"。 在张震的不断建议下,1993年8月,军委规定:军以下作战部队一律不得从事经营性生产。 1990年4月,中央军委调整全军各大单位领导班子,张震的搭档李德生正式退休,张震觉得自己还比李德生大一岁,于是向军委反映,希望能和李德生一起退休。 但军委考虑到学校建设的需要,决定让张震继续留任,并让他兼任学校政委。这样76岁的张震成为了全军年龄最大的一位现役上将。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前,78岁的张震第三次向军委表达了自己想要退休的愿望,但他没想到的是,10月19日,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他担任了军委副主席。 第二天,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十四大代表,他来到张震的面前,亲切地问他:"你今年多大了?" 邓小平和张震 张震回答:"78岁了。" 邓小平说:"你比我小10岁,还可以干一届!一定要协助军委主席,用3年左右时间把我军各级领导班子调整好、建设好,保证全军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于党的路线的同志手中!" 张震担任军委副主席后,尽管年事已高,但还是经常去一线调查研究。1997年,张震视察驻港部队大渡河连,他找到连司务长问道:"一个鸡蛋有多重?" 司务长回答:"一两左右。" "一两有多重?" "50克左右。" "最大的鸡蛋多重?最小的鸡蛋多重?" "最大的70克,最小的50克。" 最后张震满意地说:"嗯,这个司务长还行,他上街买过菜。" 张震视察部队 从1992年到1997年的这5年里,刘华清和张震没有辜负邓小平的信任,他们积极配合军委主席领导全军工作,为我军国防现代化建设、国家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两位将军还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建议军委适时增补几位年轻的同志进来,以便进行新老交替,做好工作的过渡。中央最终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在1995年9月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增补张万年、迟浩田为军委副主席。 1997年9月,在党的"十五大"上,两位将军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退出了军队领导的岗位,而他们为国防和军队作出的贡献,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作者简介:帝哥,一位90后上班族,专职写作2年,已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发表多篇10万+的爆文。如果你对自媒体、写作、赚钱感兴趣,想每个月都能靠下班时间做副业、兼职,可以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帝哥说史",一起探讨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