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庆期间,沉寂了很久的鲁豫,上了一期《脱口秀大会》,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大,至少比那英周迅当"领笑员"的时候强多了。 不信? 看看网友们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夸赞之词就明白了:"你是我的神!" "她的共情能力真强!" "说真的,她真的说话很舒服很有逻辑!" "专业主持人就是不一样。" "鲁豫来了,整个节目的文化又提升了。" 如此种种,鲁豫从以前的全网怒骂到一夜之间翻红,仅仅只用了一场九十分钟的《脱口秀大会》就办到了。 平心而论,鲁豫在节目中的表现的确惊艳,比那英周迅强了不止几百倍,而且她还被网友们称呼为"优质领笑员"。 事实上,鲁豫也的确配得上这个称号,毕竟从她的言谈举止以及她对每位选手的点评,都真正地体现到了她的"用心、专业、和强大的控场能力"。 可以看出,她是真正做足了功课才登场的,不像那英周迅那样,完全是上去装大葱,糊弄吃瓜群众的,比如老那最常说的一句就是:因为我也不懂。 但吃瓜群众也不是傻瓜,他们的眼睛就是一把尺,谁好谁不好,一眼就能见真知。 果不其然,那英周迅那期节目播出后,就遭到了吃瓜群众的骂声一片,豆瓣评分更是低到全季的4.9分。 而一星的差评里,几乎都是在骂领笑员周迅、那英的,比如骂周迅,滤镜全碎,灵气全无,像个傻子。而那英也没好到哪去,骂她听个网络用语高兴得像个傻子。 并且,该节目播了几天后,这两位在各自领域都很大咖的人物,还被骂上了热搜第一。 而究其原因,一来是因为她俩的点评毫无任何的"营养成分",没有贡献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二来是她们的表达能力欠缺,理解能力也不够足。 比如周迅,有一场她在给选手做点评时,说到半截突然之间就词穷了,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了,最终用"手语"敷衍了事。 但观众又不是哑巴,根本就看不懂她在那里瞎比划什么,还好李诞帮她圆了场,不然直接尬死现场。 而那英同样如此,该给灯的时候不给灯,该点评的时候,又说不出来一些深度的营养东西,两件事都做不好,难怪她们被骂! 其实扒拉一下那英周迅的过往,这事就不难理解了,要知道这两人年轻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怎么读过书,而周迅自己也说了:"我又不是一个好读书的人。" 所以说,一个没读过书的人,你让她讲一些很有深度的东西,她怎么可能做得到,再说这俩人成名后,都忙着搞花花世界,逍遥快活呢,也没时间去看书。 但鲁豫就不一样了,她可是正儿八经的高材生,小学读的是北京中古友谊小学,初中读的是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而高中更牛了,就读于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高考那年,因为受父母的影响,她又很轻松地考进了父母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主攻外语专业。 尤其是她的口语,更是牛得不得了,曾参加过北京市申办奥林匹克英语的竞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说白了,她就是一个妥妥的学霸级别的人物,并且还有过出国留学的经历,以及多年的采访经验。 因此,她能靠着一期《脱口秀大会》就能在一夜之间成功翻红,皮妹对此一点也没感觉到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二、 但在这之前,网友们对她的评价可不是这样的,几乎是清一色怒骂的声音,甚至她更是被称为"全网最讨厌的主持人"。 比如有网友骂她是"烂主持",还有人说她能把所有的天都聊死,更有甚者说她是"低情商"。 而网络上关于她的"罪证",那就更多了,一些有心的网友还专门从她的《鲁豫有约》中扒拉整理出来一个专辑。 这个专辑的内容,全都是用来证明鲁豫是"低情商"、"不会聊天"、以及"废话大王"的。 尤其是她那两句闻名中外的口头禅:"真的吗?""我不信。"更是被制作成了表情包,并且还被一些明星拿来模仿和调侃。 比如沈凌在一档节目中就对鲁豫这两句经典的"名言"进行过模仿,并且还模仿得惟妙惟肖。 她采访周星驰,因为星爷英俊不英俊的问题,被骂"情商低",甚至称她的情商还不如她身边十岁的徐娇。 和山区里的小女孩聊天,因为孩子吃肉的问题,她被骂成一个没有同理心的人,不知道人间疾苦,又不尊重人等。 总之就是满屏的谩骂,并称她为"何不食肉糜"。 还有和周迅聊天,直接能把天聊死,周迅一句"你能想象我的那种开心吧",鲁豫却说:"我不能想象。" 如此种种,关于鲁豫的黑料是一波接着一波,并且还成了一种"时尚",只要有鲁豫的地方,就会有"真的吗""我不信"刷屏。 甚至,就连她的长相也被拿来调侃,称她为头大没脑子,一颗贡丸插在筷子上等。 平心而论,鲁豫真的有这么不堪吗?她真是一个低智商,低情商,甚至不懂人间疾苦的主持人吗? 事实上,鲁豫还真不是大家想象得那么不堪,相反,她倒是一个敢给那些名人"难堪"的主持人。 在她的访谈节目中,鲁豫常常不按套路出牌,并且在采访之前还不和嘉宾优先见面,目的就是为了给他们来个措手不及。 她通常用各种话术迫使上节目的名人表现出"真实"的一面,以求探出那些名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你可以说她情商低、问得傻、水平也不行,但她的采访的确达到了效果,并很好地拿捏住了对方,让他们不敢轻易翻脸。 比如鲁豫采访达叔,在她的各种话术下,最终让达叔放下戒备,说出了埋藏在心底里那句真心话:"只要我不死,只要星爷还没退休,我们还会再合作。" 还有她当年参访毛阿敏,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问她偷税的事情:"第一次被人坑,怎么第二次还会再犯?" 几句简单的问话,把毛阿敏问得不知所措,最终只能低头沉思,想一想该怎么回答这么尖锐的问题。 还有黄晓明,被鲁豫追问的脸红着说了那句"我这辈子除了幸福,什么都有了。"而对面的鲁豫却说:"哇哦!"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至少她的采访能让吃瓜群众吃到不一样的新鲜"大瓜",了解到名人的真实想法。 反观现在,自从鲁豫从这样的访谈节目中"消失"以后,内娱还有一档像样的访谈类节目吗? 尽管关于鲁豫的黑料有很多,但她的《鲁豫有约》却整整做了三千多集,她的采访技巧看起来的确很"糟糕",可她就是很红火。 更稀奇的是,很多名人大咖还都争着愿意上她的节目,反倒是那些没有上过她节目的人,都是一些不太红的人。 三、 其实,稍微对采访类的节目有所了解的话,网上关于鲁豫的那些被剪辑出来的回答,大多都是断章取义的。 可能,皮妹说完这话,会遭来一些人的谩骂,但你先别着急着骂,听皮妹说完你再怼我也不迟。 对于访谈类的节目的脚本,有一种形式就是问题,然后后面备注前采的回答。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 你比如鲁豫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演戏的?随后嘉宾答:小学五年级,那时候看琼瑶的电视剧,里面的人穿衣很好看...... 这个脚本的目的就是,提示主持人问出括号里的答案,而这个答案是前期采访时编导筛选出来的有亮点的事件。 至于前面的问题,仅仅只是提问者的一种切入话题的提示,此时的嘉宾可能不会回答到点子上。 而这时就需要主持人的临场应变能力了,她可能会换一种提问方式,然后用尽一切办法让嘉宾往答案上凑。 于是,你就会看到主持人问了很多愚蠢的问题,比如无脑的、挑事的、明知故问的,就好比鲁豫的那句:"你不吃肉是因为不喜欢吃肉吗?" 而她这样的发问,恰恰可以激发小朋友的反驳动力:"我不吃肉不是不喜欢,是因为真的穷。" 再比如鲁豫说:"肉很容易坏吗?还是什么原因?" 她的明知故问,实际上在引导小女孩亲口说出自己的困难,而不是她一个主持人替这个小女孩说,她的重点是这句话的后半句。 因为鲁豫非常清楚,只有这样的发问,才能最有效地让大家对留守儿童有所重视。 但很多人都把目光聚焦在了前半句,从而导致大家一窝蜂地开始对鲁豫进行谩骂和嘲讽。 还有她采访胡歌,问老胡是否感激那场车祸,结果此话一出,鲁豫又是遭到了胡歌粉丝的谩骂。 但大家想过没有,对于当时的胡歌来说,你们是想看到他身上的什么消息呢?是不是他在和哪个女生谈恋爱?而这个女生又是不是杨幂。 鲁豫之所以这样问,就是想让胡歌说出大幂幂当年的那句怼黑粉的金句:"所有打不死我的,等着我变得更加强大吧!" 如果老胡力挺大幂幂,在鲁豫面前说出大幂幂的金句,那么起码就证实了当年关于两人的绯闻。 但吃瓜群众明显想不到这一层,最终的结果是,鲁豫又一次遭到了谩骂。 再比如采访岳云鹏,小岳岳当着鲁豫的面说,他当年是在饭店经一位食客介绍认识郭德纲的。 鲁豫一听立马来劲了,赶紧接着小岳岳的话说:"你应该感激这位大爷,祝他活到120岁。" 注意,鲁豫说这话是借用郭德纲调侃于谦的梗,而她后面也补充说自己是开玩笑的。 一般来讲,小岳岳听到这话应该赶紧使用他的经典捂嘴动作,然后补上一句:"你把大爷装盒里了吗?我的天啊,不敢想象。" 但很明显,小岳岳并没有这么说,也没有这么做,而是嘿嘿地一笑了之,结果鲁豫也遭到一顿骂。 事实上,鲁豫这样说就是为了看看小岳岳的真实水平,看看小岳岳离开郭德纲,能不能接住一些梗。 显然,小岳岳没有接住,同时也验证了郭德纲的那句"我想捧谁红谁就能红"的事实。 这就是鲁豫的风格,追问和反驳的方式逼迫着嘉宾说出更多的真材实料,挖出他们身上更多不为人知的东西。 要知道鲁豫可是新闻记者出身,她不会把嘉宾捧在手心里,也不会像何炅汪涵那样世故圆滑。 有的时候,并不是她情商低,不会说话,而是她不屑于说那样圆滑世故的"甜言蜜语"。 在她的看来,采访需要冲撞、刺破,来揭开嘉宾身上那种伪装的面纱,从而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四、 扪心自问,作为我们观众来说,我们是更喜欢看那种"出格"的采访呢,还是喜欢看那些按照剧本相互吹捧的采访呢? 答案很明显,肯定是前者。 这一点,香港四大才子搞的那档《今夜不设防》节目,就做得很不错,也很刺激,更很有料。 比如关之琳做客这档节目,黄霑老哥直接问她:"我问你,你会不会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情妇呢?" 关之琳也够给力,说得很明白,也很直接,并希望自己做情妇不要让别人知道。 而不像《康熙来了》,那俩人就很圆滑,只要节目开场时是他们两个站着的,那这期基本上就不用看了。 道理很简单,蔡老哥和小S需要起立欢迎的往往都是"大佬"级别的人物,而这些"大佬",他俩是不敢得罪的。 于是你就会看到,整个节目下来几乎没什么亮点,好多时间小S基本上是不说话的,节目顿时就失去了乐趣。 说到这,皮妹又想起了柳岩,这位内娱里的性感女神是靠主持人起家的,刚出道时,她和鲁豫差不多,初生牛犊不怕虎,很有冲击力。 记得陈凯歌的电影《无极》上映前,柳岩作为代表去采访了他们夫妻二人,柳岩的第一个问题就把这两位惹急了。 柳岩问:"如果这个电影上映后,结果不是您预想的那么好的话,会不会伤到您的心呢?" 老陈两口子一听就急了,当场就翻脸了,直接对柳岩说:"我对你说的话很不高兴,你为什么要在电影上映前3天问我这种问题,这个问题很不友好。" 一旁的陈夫人也急了,当场嚷嚷着叫来工作人员,要求结束这场采访,而一边的柳岩当场就被吓住了。 这事之后,柳岩在以后的主持人生涯中,再也没敢出现过这种类型的提问,毕竟她在圈内混,得罪不起这些"大佬"。 平心而论,柳岩的问题固然有点不太友好,但也没有那么尖锐难听吧,不过是这两口子平常被人捧习惯了,偶然来个不按套路出牌的,脸上立马就挂不住了。 说白了,这些所谓的"大佬"们,平常捧他们的人都太多了,吹得也够狠了,好不容易出现在谈话类,互动类节目中,观众肯定是希望能看到他们身上更"真实"的东西,而这就需要主持人敢于给他们一些"难堪"了。 而鲁豫,就是属于那种敢于在他们身上找"难堪"的主持人,她要的不是心平气和地聊天,而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甚至有冒犯之嫌也要迫使嘉宾说出最真实的答案。 你比如鲁豫采访郭敬明的时候,郭敬明说自己忘记了吃饭,鲁豫立马表示真的吗?我不信。还有达叔说自己和周星驰还会再次合作时,鲁豫又说真的吗?我不信。 如此的反驳问法,是不是就很容易迫使嘉宾继续往下说一些观众想要的答案,而鲁豫采访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因此,《鲁豫有约》之所以能火几十年,就在于鲁豫敢于展现自己,敢于说一些不该说的话。 比如她当年采访国足时,就敢于问他们"为什么要往自己的球门踢球呢,是因为近吗?"这样的问题。 试问一下,如今的娱乐圈,还有哪个主持人敢于这样去发问嘉宾,如果她的访谈没有价值,为毛娱乐圈一有个风吹草动,就要去《鲁豫有约》翻找素材。 她可是被CNN称之为"中国的奥普拉",当年希拉里来国内时,拒绝了所有其他媒体的采访,却只接受鲁豫的专访。 房产大亨王健林、四太梁安琪、向太夫妇、女首富陈丽华、铁娘子董明珠等大咖,更是心甘情愿地接受她的专访,并待她如上宾。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结果被黑了这么多年,如今突然之间翻红,靠的完全是她的实力。 比如她在《脱口秀》中询问何广智,生活处境的变化对于喜剧演员创作会有哪些影响,简单的一句话说到了观众的心坎里。 弹幕中立马就出现了"鲁豫就是我的嘴替,我也好奇。""只有鲁豫能观察到创作力的问题了吧!" 只可惜,鲁豫这样的名场面,是越来越少了,她似乎在慢慢地"消失",不知道这次能否真正地翻红? 如果不能,皮妹倒是觉得,她的"消失",会是内娱整个主持界的"悲哀",也是观众的一种"悲哀"。 正如一哥们说的那样:江湖上一直被人嫌弃的鲈鱼,老是有人吐槽她问的问题是傻问题,所以现在回头看看,到底谁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