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美国密歇根州的一家中餐馆内,一位气质优雅的女士正在和我国著名教育家吴贻芳边等餐边商讨着本次赴美的工作事宜。 这位女士英文流利,气质非凡,她就是刘禄曾同志。 吃完离别之时,一位五十多岁的美国男子迟疑地叫住了她。 在询问刘禄曾是否来自中国之后,这位蓝眼睛的男子激动地说出:"我是您当年救过的战俘!" 刘禄曾听罢震惊了片刻,回忆片刻,脸上也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我记得你!你是詹姆斯呀。真没想到,我们竟然真的再见了。" 两人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激动之情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往事纷飞,曾经的战火时光仿佛近在眼前。刘禄曾和这位名为詹姆斯·伯特纳之间的故事穿越了近百年的时光,以一种戏剧性的开场,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历史,走进朝鲜战争时期上甘岭坑道唯一女兵刘禄曾的战场故事! 刘禄曾和这位名为詹姆斯·伯特纳之间的故事开场,不是在战火纷飞的前线,而是协助前方的后方战场。"斗智斗勇"中结下的奇缘 我们将故事线拨回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期……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上,一阵枪林弹雨,代表着朝鲜战争正式爆发。 在毛主席的号召下,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国家做出了援朝的重大决策!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传唱至今的歌曲是当时志愿军们决心痛击美帝国,击退联合国军的最好证明。 志愿军们超凡的战斗经验和战术让国民们振奋,然而高歌猛进的志愿军们却遇到了棘手的难题。 当时的大多数人哪里听过英文,可是这些被俘的西方士兵们基本都是用英语交流,怎么审问,审问什么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会说英文的人就是后方需要的人才。 拥有一口流利外语的刘禄曾从事的,就是对战俘的审问工作。 所谓的对战俘的审问就是询问其姓名、部队番号、物资情况、身上携带的文件的翻译和监听等,在三天之内对个人信息进行完整的收集和整理,之后送到战俘营做后续安排。 这可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当时的战俘人员具有非常多的问题。 首先,这些西方士兵自认为自己是优越的种族,即使现在成为了战俘,也要比他们心中的中国人强大。这种错误的心态导致与西方战俘的交流存在严重的不平等性。 另一个现实就是,战时的美国,能够入伍的兵员数量严重不足,为了有"冤大头"来到朝鲜战场,西方的征兵标准就成为了一张废纸。 这导致在战俘中可见各色人士,审问环境也十分混乱和艰巨。 面对这些比自己高大许多的战俘们,刘禄曾淬炼出一套有针对性的方案。 充分利用不合作人员的心理防线,用最针对性的措施面对最难搞的战俘,这是对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油子们的策略。 几个回合的较量下来,战俘也只能败于刘禄曾软硬兼施地做派和流利的英语中。 面对那些态度比较好的战俘,刘禄增则愿意让他们看到自己态度良好的一面,也可拥有春风化雨般的沟通体验。 与詹姆斯的相识便是从此开始。 美军战俘中有非常多、甚至是未成年的年轻人,面对真实的血与汗的战场,他们隐藏的脆弱的一面被迫暴露出来。 一些年轻的美国士兵在成为战俘后,由于内心害怕且无助,整日面容憔悴,甚至哭哭啼啼,生怕中国军人给他们来一刀或者一枪。 刘禄曾面对这些"小孩子们",采取的就是"怀柔政策":认真详细地向他们讲述,志愿军优待俘虏的相关政策,从而让他们的心定下来。 事实证明,这样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而这也促成了刘禄曾和前文说到的詹姆斯近三十年的缘分。 在刘禄曾和这些战俘交流时,她发现有位俘虏言辞舒缓,态度亲切良好,但是情绪却始终低落,面容憔悴不安的样子让她忍不住对其询问,了解之后,就连刘禄曾都忍不住惋惜。 原来,这位战俘名为詹姆斯·柏特纳。他年少无知,因为想买车没钱,而选择了盗窃,后被美国警察逮捕入狱。 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骗更多美国人上战场,美国政府宣称只要加入军队,便可以免除锒铛入狱的下场。 美军甚至宣扬到,朝鲜战场是舒服且自由的,并且报酬优厚。总之,朝鲜战场值得去! 听信谎言的这位年轻美国人怀着侥幸心理来了朝鲜战场,然而,现实给他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我会被杀吗?可是我还没再见我的母亲!" 詹姆斯·柏特纳情绪低落地自我怀疑道。 "只要你愿意做你能做的事情,你就会是安全的。请放心吧,承诺优待俘虏不会是一句空话,我们也不会食言。你会平安到家的。"刘禄曾轻轻安抚道。 "谢谢你的安慰!真希望我能顺利回去。你是个好人。如果没有战争该有多好啊,那么我们一定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放心,战争会结束的,而我们也一定会有机会再次相见的。那时的我们一定都实现了我们的梦想。等你见到我,一定要认出我啊。" 谁能预料,这样的承诺,在20多年之后,竟真的得到了实现。 谈话后不久,詹姆斯·柏特纳因为难以适应朝鲜寒冷且缺乏食物的环境,身体出现严重问题,甚至高烧不退。 刘禄曾知道消息后想方设法在物资缺乏的后线为他找来了退烧药,慢慢地,他的身体有了好转,在病情稳定之后,刘禄曾想办法向兵团司令部申请,将他送往了战俘营。 这样拯救生命的恩情,让这位美国士兵铭记了一辈子!这是如何深切的感激之情以至于让26年后的詹姆斯·柏特纳能立刻认出刘禄曾! 再次和詹姆斯·柏特纳相见的刘禄曾感慨万千,时间像流水一般匆匆而过,原来已经26年了,然而思绪里,走上女兵之道路的种种却仿佛近在眼前……从名媛到女兵 作为上甘岭坑道唯一女兵的刘禄曾,她的战场之路是波折满满的。 上海的一座三层楼的小洋房,1928年出生的刘禄曾童年开始,便生活于此。家族显赫的资源让她度过了无忧的童年时光。 其父亲是上海著名的银行家,资源甚广,所以很小开始刘禄曾就接触了来自那个时代极其稀少的暖风扇和电风机等"洋玩意"; 母亲出生名门望族,曾国藩、李鸿章的家族都是其母亲的亲戚;她的祖父是晚清的重臣刘秉章,是当时的晚清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刘禄曾堪称是标准的名媛。 家族的爱国情怀传统深深影响着刘禄曾成长的每一步。在新中国成立后,深受国家感召的刘禄曾希望为国家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她希望投笔从戎。 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刘禄曾从小就饱读诗书,时刻不忘读书乃是家族的传统。 1947年,她顺利考取东吴大学,并成为一名法律系专业的学生。刘禄曾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学习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几年后,顺利毕业的刘禄曾正愁没办法将自己的能力施展于国家之时,某一天,她在报刊上看到了一则消息,刘禄曾眼前一亮,兴奋的意识到:实现理想的机会来了! 这则消息的内容就是志愿军正紧急从国内招募外语人才前往一线战场。 情况上报给中央之后,领导采取了针对性策略:无要求向全国征求外语人才!能够流利用英文进行对话的刘禄曾终于可以走上战场,实现梦想! 1950年,志愿军9兵团政治部敌工部,在边陲收到了来自于远方的上海的刘禄曾的报名,经过上级领导的批示,刘禄曾正式成为了本工部的英语翻译。 1950年的年底,她前往朝鲜中部,正式开展工作。女战士不惧风雪砥砺前行 从繁华舒适的上海到寒冷危险的边陲,这样急转直下的境况转变是一场铁与血的残酷考验。然而瘦小的刘禄曾从未选择放弃,支撑她的就是战场报国的信念。 第一次来到鸭绿江这边远地带的刘禄曾到达战地时,战争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向远方眺望,颓垣断壁,破败不堪。 目击战争废墟的刘禄曾内心痛苦又坚定:这场战争必须胜利必须结束! 最终到达9兵团司令部的刘禄增已不复曾经的精致与优雅,然而此时的她却更像一位战士。 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刘禄曾虽然暂时以后方工作为主,然而每天头上飞过的美国的飞机,甚至是随机投放的炸弹,都让人活在惊心动魄中。 为了安全,后方人员几乎每天都要呆在防空洞中,刘禄曾接受了这一点,定了定心,开始为自己的翻译工作做准备。 通过观察和询问,聪明的刘禄曾为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审问准备计划。 首先,积累部队编制、官兵军衔、战斗部署等军事常识。 在紧张的战事环境下,有这样的一位中国姑娘手边时刻放着一本笔记本和笔,时不时地就会看到她打断说话者,或者是沉默不语,在本子上画画写写,她就是刘禄曾。 经过一番努力和学习,刘禄曾的本子记录得密密麻麻,她也具备了审问谈判的能力。而这些珍贵的来自第一线的"宝贝们"被刘禄曾珍藏到晚年,一本都不曾丢弃。 其次就是多次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问能力,大学学习的法律知识和锻炼铸就的高情商给了她很大的帮助。 战场锻炼人才,脸庞还显得青涩的刘禄曾,没过多久,眼神就已经是饱经风霜的坚定与果敢。革命"夜莺"歌唱于上甘岭 1952年,美敌军集中优势火力攻击朝鲜中部,由中国人民志愿军驻守的上甘岭,一场大战爆发。 已经在翻译事务上得到充分锻炼的刘禄曾,难以忘记自己曾经的战斗梦想,她主动要求上前线,然而请求被多次驳回。 后来,首长实在是招架不住她的请求,便分给她一项任务:前往24军的敌工部门,利用麦克风和无线电,打消敌人志气,宣传我军的俘虏政策和动员士兵,争取我军的主动权。 作为上甘岭前线坑道唯一的一名女兵,收到任务,刘禄曾拿出生命一搏的准备,为了胜利! 1952年底,作为革命"夜莺",刘禄曾开始了"歌唱"。持续不断地奔跑,更换战地,甚至要躲避炮火的攻击,刘禄曾在坑道的每一天都是和死神殊死搏斗。 一天又一天的战斗中,十几公斤重的广播设备几乎要将刘禄曾压垮,肩膀上甚至都压出了暗红的鲜血。然而这些,她都不敢让自己的战友们知道,咬紧牙关,她继续坚持着。 刘禄曾声音甜美,不论是我方军队还是敌军都喜欢听她进行言语讲解和广播。当听到这位"夜莺"开始广播时,大家的眼睛都默契地望向了天空,停下了手下的事务。 为了劝降,刘禄曾甚至在夜晚,给美军们播放《欢乐颂》《平安夜》等和家乡话题有关的英文歌曲,希望引起这些美军的思乡之情,从而为我们赢取战争争取排面。 作为上甘岭坑道唯一的女兵,刘禄曾从未想过给予自己优待。 为了省时间和避免暴露,她和其他的战士一样,啃着干冷的馍馍头;朝鲜的冬季非常寒冷,零下十几度是常态,没有棉被没有柴草的地洞中,战士们只能和衣而睡。 为了帮助坑道的战士们,刘禄曾在非广播时间分配给更需要水资源的受伤的战士们,而口渴的她只能舔舔坑道的水坑以补充最基本的水分。 一些年轻的战士们深夜想念祖国想念家人,刘禄曾就开始讲故事,回忆曾经的大学生活以鼓励他们,甚至给他们唱歌以活跃气氛,振奋人心。 在那些寒冷的夜晚,一声声淡淡的夜莺歌声飘在充满希望的上空。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上双方签字,这位"夜莺"终于有了休息的机会。纪念抗美援朝72周年,致敬最可爱的人 战争结束后,刘禄曾与其他志愿军们一起回到国内。 1978年,刘禄曾受到中国国际旅行社邀请,担任南京分社任美大部的经理职务,并在1979年赴美进行业务工作,这才有了本文开头和詹姆斯的重逢一幕。 遗憾的是,2022年2月16日,"上甘岭唯一的女战士"刘禄曾同志溘然长逝。纵观她的一生,是以不同的姿态为国家奉献自己。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我们永远铭记这些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为了国家荣誉而战的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 无论是前线的战斗者们,还是后方的后勤战士们,他们为了人民,舍生忘死,视死如归,而在战争之后,他们依旧奔忙在国家需要的各个角落,让人敬佩。 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要铭记这些英雄儿女,铭记曾经的那段燃烧激情,保家卫国的壮丽岁月! 最高的赞誉赠送给所有的最可爱的战士们!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