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看到角落里的挽联后,激动询问作者在哪
前言
陈毅将军,四川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曾任新中国上海市首任市长。陈毅是位高级知识分子,早期在成都甲种工业学校读书,之后又赴法国勤工俭学。
从法国回到中国之后,陈毅就陆续加入青年团、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建国后,陈毅被授予元帅军衔,1971年,被查出患上了肠癌,1972年在北京病逝。
毛泽东突然决定要来参加陈毅追悼会
陈毅病逝3天后,也就是1972年1月10日,在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原计划这场追悼会由中央军委办公室主办,其它相关部门协助,规格参照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天佑(上将军衔)。
这样的规格属于正常范围,邀请的人数大概在500人左右,很多人都没有被邀请参加这次追悼会。其实很多人都想参加这次追悼会的,就比如宋庆龄,但她申请了几次都被拒绝了。中央和领导人们不希望弄得阵仗太大,风气和影响不好。
还有一个多小时追悼会就要开始的时候,毛泽东突然决定要来追悼会,情况就变得特殊起来。宋庆龄想着今天是陈毅追悼会的日子,心中正难过自己不能到场,就突然接到周总理办公室打来的电话,得知了毛主席要来参加追悼会,她也可以来了。
1月10号这一天,毛泽东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后,上午看了一上午文件。中午吃过饭,躺在床上午休,翻来覆去却怎么也睡不着,他心中一直惦记着陈毅追悼会的事情,他们一起共事多年,感情颇为深厚。
躺着睡不着,毛泽东索性坐了起来,决定去书房看一会书。到了书房拿起书,依旧怎么也看不进去,在沙发上坐了好一会,一页书都没有翻。
一边陪同的秘书张玉凤早就发现主席今天有些心不在意,但她不敢随便打扰主席,只能随时关注主席的动向。又过了一会,毛泽东开口说话了:"现在什么时间了?"
张玉凤看了看手上的手表回答:"现在是一点半。"
成毅的追悼会定在下午三点开始,仅剩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了,中南海距离八宝山公墓有一段距离,时间差不多刚刚好。毛泽东马上说:"调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这短短的一句话让张玉凤一愣,她知道追悼会的时间,也知道追悼会的安排,原计划主席是不会参见这次追悼会的,这怎么突然就改变了主意呢。
不过张玉凤作为主席的秘书,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都很强,反应过来后,立马去做准备工作。她先是通知了警卫队,让人去给主席准备参加追悼会的衣物。警卫队得到消息之后,又将消息上报给中央警卫局和周总理办公室,很快主席要参加陈毅追悼会的消息就传开。
这时候,出行需要的车辆和警卫人员也迅速安排妥当。毛泽东为了赶时间,睡衣都没换,直接在睡衣外面套上常穿的中山装,又在外面穿了一件米白色大衣,就匆匆忙忙地出门坐车出发。
毛泽东的速度快,收到消息的周恩来速度更快,他的车几乎是和毛泽东的车同时驶出中南海的。不同的是,周总理的车速要更快一些,他必须先一步到八宝山,提前重新安排和协调追悼会的进行。
实际上,周总理接到消息的时候,也穿着睡衣准备午睡。接到消息之后,周总理先是指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打电话通知:之前提出要参加追悼会的,都可以去参加。接着用电话遥控追悼会调整规模和布置。
然后周总理也没换睡衣,抱着需要换的衣服上了汽车,在去八宝山的路上换好了衣服。到达八宝山之后,周总理检查和布置了追悼会的各项事宜,然后带着大家迎接毛主席的到来。
两点半左右,毛主席的汽车抵达八宝山,主席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走下车,一路走进灵堂。毛主席最先看到的就是正中间大大的陈毅遗像,思绪一下回到40多年前。
1928年,毛泽东和陈毅还都是30岁上下的小伙子,毛泽东领导发动秋收起义,南下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成毅则是和朱德发动了湖南暴动,听说井冈山的情况之后,主动联系毛泽东。最后两支队伍成功会师,两个年轻的革命者也逐渐熟悉起来,走上同一条道路。
毛泽东和陈毅的友情,就是在红军早期建设时发展起来的,他们共同走过来一段非常艰难的岁月。一起经历过生死的友谊,不是短短几句话能够描述的。
1971年陈毅查出肠癌,毛泽东得知后就很痛心,共产党队伍中不少同志都是因为肠癌去世的。而且肠癌发展到一定阶段非常疼,不怎么能吃东西,更多依靠输营养液提供人体所需能量。
即使如此,被病痛折磨的陈毅还记得毛泽东的生日,他去世前十天,也就是1971年12月26日,刚好是毛泽东的生日。党内领导人们大多是不过寿的,毛泽东作为表率更是如此。但这一天,陈毅请求医院院长准许他今天吃一碗长寿面,算是给主席庆祝生日了。
陈毅去世之后,毛泽东非常悲痛,他一直是想去参加陈毅追悼会的。当时党内一直宣传移风易俗,要简化丧葬繁琐的礼仪和规格,党内众多领导人的追悼会都是简易办理的。
所以毛泽东一直抑制自己想去参加追悼会的想法,但在陈毅追悼会开始前的一个多小时,还是没能控制住想送老朋友、老战友一程的想法,赶到了八宝山。
一副挽联引出另一个故事
看到灵堂中放大的陈毅照片后,毛泽东心中百感交集,脑海中宛如放黄灯片一般。等回过神来,他的目光才向照片两边看去。照片两边摆放了许多花圈,几乎挤满了整个灵堂,非常壮观。
之后就有工作人员上来,扶着毛泽东去另一边的第三休息室。走着走着毛泽东停下了脚步,他被角落里的一个花圈吸引了注意力。花圈两边是一副挽联,挽联的内容有些长,但书法写得极好,毛泽东看得很真切:仗剑丛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毛泽东不由自主的读起来挽联上的内容,中间还不停点头,很是欣赏和赞许。整副挽联既有悲痛亦有气势,贴切的概括了陈毅一生的经历,是极好的作品。
毛泽东读完挽联,看到落款是张伯驹,便开口夸赞道:"好,张伯驹先生的挽联写得很好!"接着毛泽东又有些好奇,便问身边的人:"陈毅和张伯驹很熟吗?"
毛泽东知道张伯驹,张伯驹曾是社会上有名的贵公子,他的父亲是清末户部官员张振芳,清朝覆灭之后,跟着袁世凯做过一段时间事。所以张伯驹幼时家境极好,但他没染上富二代的一些不良爱好,反而是个才子,琴棋书画方面很有造诣。
张振芳去世之后,张伯驹对官场不感兴趣,而是投身到金融界和文化界,利用父亲留下的财富,搞出一些成绩。不过听说这个人不爱财,但极其热爱收藏和鉴赏文物。
国内战乱的一段时间内,张伯驹在保护中华古董文物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新中国建立之后,张伯驹还主动向国建捐献了一批国宝级文物,毛泽东也是因此知道这个人的。
1956年,张伯驹感觉自己年纪大了,担心自己去世后,收藏的几件文物会遗失,和夫人商量之后,一共捐了八件国宝级文物给国家。这八件国宝级文物都是字画类的,毛泽东一向喜欢这些,刚好关注到了这件事。
张伯驹
中国政府一向投桃报李,见张伯驹夫妇捐了这些字画,因此想奖励他们20万元,不过张伯驹夫妇两个并没接受这笔钱。他说了一句话很有文化人的精神:"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但毛泽东并不知道陈毅认识张伯驹,他还有些好奇这两个人是怎么认识的,因此他直接问了出来。从这副挽联来看,陈毅和张伯驹应该也认识已久,而且关系亲密,不然这挽联也写不出这样的情真意切。
一边的人还真有了解这段往事的,立马出来和毛泽东简单讲了两人之间的故事。
事情还要从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说起,前面的介绍也说过,别看陈毅是十大元帅,是个拿枪杆子,实际他还是个高级知识分子,和毛泽东一样,擅长写诗词,作品还不少。现在市面上,还能买到《陈毅诗词选集》。
张伯驹
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张伯驹有段时间刚好待在上海,他读过几首陈毅的诗词,一直很仰慕陈毅的才情。有一天,张伯驹就跑到市政府求见陈毅,希望能够共同探讨诗词,可惜遇上陈毅去南京公干,没能相见。
两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相见,是在1957年的盛夏,北京北海举办明清书画作品展览,陈毅听说展览上会展出不少名家真迹,正巧自己有空,就跑去看展。
看展的时候,了解到这次展览是由张伯驹牵头,各相关单位共同承办的,展览上不少古画都是张伯驹捐献的。陈毅一下子就对张伯驹这个人产生了好奇,很想见见他,一起聊一聊。
陈毅是个雷厉风行的性格,很快就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没几天就将张伯驹请到了家中。两人没聊几句,便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从国家文物一路聊到诗词歌赋。时间过得很快,两人一个不舍得走,一个直言挽留,结果又拿出围棋对弈起来。
明明是初次相见,但陈毅和张伯驹却如多年老友一般,下棋聊天极为畅快。多年以后,张伯驹还清晰地记着这一天的景象,并将感受写进了一篇文章:
1957年夏,始相晤于北京,坐接春风,陈帅如冬日可爱,平易近人,言谈爽快直接,全出于诚。
陈毅和张伯驹相交,见面的时候并不多,陈毅日常公务繁忙,空闲时间并不多,两人更多是书信来往。有句老话叫"距离产生美",陈毅和张伯驹大概就是如此。
这次见面后不久,张伯驹遭遇人生变故,失去了工作,经济拮据,情况非常不好。张伯驹心中苦闷,向找人倾诉,他第一个就想到了陈毅,想给陈毅写信,又担心给陈毅添麻烦,写信的事就搁置了。
其实根本不用张伯驹写信,陈毅已经听说张伯驹的遭遇,他也想帮助张伯驹解决问题,但一直没有很好的机会。1960年,这个机会就来了,陈毅的好朋友吉林省省委书记于毅夫来北京开会,两人相见聊了聊最近的生活和工作。
陈毅灵光一现,也许可以让张伯驹去东北工作一段时间,就开口问于毅夫:"我的好朋友张伯驹遇到一些困难,吉林那边有合适他的工作吗?"
于毅夫是知道张伯驹这个人的,文学艺术方面很有造诣,安排个工作应该不是难事,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陈毅。不过安排工作这种事情,不是一拍脑袋瓜子就能决定的,还是要经过调查和商议,才能最终定下。
于毅夫回到吉林之后,叫来省宣传部部长宋振庭商议,后来对张伯驹夫妇进行摸底调查之后,就决定让两人到吉林工作,从事文化事业方面的工作。
赋闲在家的张伯驹突然接到吉林省文化局的电报,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决定写一封信和老朋友陈毅辞行,信的内容是:
五七年一见,觉公如冬日可亲,至今耿耿难忘,现受聘将去吉林,拟趋谒辞行。
陈毅接到信之后,也非常高兴,抽了一天空,派车接张伯驹夫妇到家中一叙。张伯驹对即将去吉林工作信心满满,并说能给祖国建设做贡献很幸福。陈毅见张伯驹状态这么好,鼓励他道:"相信你们会作出好成绩。"
很快张伯驹就和夫人一起到吉林工作,在吉林博物馆从事文物鉴定的工作。可惜这份工作也并不长久,那个年代吃饭都是个问题,又有多少人愿意去搞文化事业呢。没几年,几经辗转,张伯驹夫妇再次回到北京,工作依旧没有着落,更无法在北京落户,生活很艰难。
这时候陈毅身体已经有了些问题,尽管知道张伯驹处境艰难,但分不出时间和精力去关照老友了。不过两人隔一段时间还是会联系一下,张伯驹也很关心陈毅的身体情况,但一直没能有机会去医院探望。
张伯驹还想着,等陈毅身体养好了,两人也许还有机会见面。张伯驹没能等来陈毅身体康复,反而等来陈毅病逝的消息。陈毅的夫人张茜知道两人之间的友谊,因此陈毅病逝后,她派人告知了张伯驹这一消息。
张伯驹收到消息之后,大为悲痛,要知道陈毅比他还小三岁呢,却早一步离开人世。他的身份注定不能不去参加追悼会,他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友的哀思,便写了这副挽联,托人交给张茜。
张茜见了挽联,明白是张伯驹的心意,于是就放到了追悼会的花圈两侧。没想到毛主席来参加了追悼会,更没想到这副挽联会得到主席的关注。
毛泽东听身边的人讲了陈毅和张伯驹相交的故事,颇为感动,又问:"张伯驹呢?张伯驹在哪?"毛主席是想和张伯驹聊两句,哪里能想到张伯驹不能来追悼会呢。
张伯驹早期经济条件是很好的,不过他的万贯家财大多用来保护文物了。比如他捐给国家的那幅展子虔的《春游图》,当时古董贩子要卖到国外,是他卖了自家的一处豪宅凑够钱才买回来的。
而且张伯驹乐善好施,特别愿意为文化事业撒钱,后来又遇到人生和工作变故,才变得穷困潦倒起来。毛泽东了解到这些,心中有些难受,他想着应该帮助一下这位热爱文化事业的老人。
于是毛泽东对身后的周总理说:"张伯驹先生是个人才,总理给他安排个工作吧。"
周总理点头答应。
张伯驹
追悼会的事情就告于段落了,张伯驹的事情却有了下文。张伯驹没能去陈毅的追悼会,却在报纸上看到了毛主席去参加追悼会的消息,他很为陈毅开心。
张伯驹却没想到,陈毅追悼会结束后的第11天,也就是1972年1月21日,他收到了中央文史研究馆的聘书,成为中央文史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几天后,张伯驹又收到了陈毅夫人张茜送来的礼物,陈毅生前最爱的一副围棋。
看着眼前玉质的棋子和木质的棋盘,张伯驹又忍不住忆起往日的时光落了泪。
这才是黑丝的正确打开方式西装皮鞋,杨幂刘雯都上头黑丝的搭配在近几年真的是火爆的存在,相比较于普通的肉色光腿神器而言,黑丝的呈现不仅可以代替光腿神器修饰出来更加紧致流畅的腿型,而且黑色调的视觉感更能够体现一定的显瘦感。而且黑丝的搭
襄阳故事第十九集杨威襄阳的赵一曼湖北文理学院淡泊湖融媒体辅导员工作室制作杨威,原名欧阳英,曾用名欧阳克敌,是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著名的女英雄。牺牲后被誉为襄樊的赵一曼。她1921年10月8日生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
周朝故事之仁义之士豫让豫让,春秋时期晋国人。曾服侍过晋国大夫范氏和中行氏,期间并未受重用。在投靠大夫智氏后,智瑶对其的器重让他对智瑶产生了一种很深的感情。在逃亡在外路中,听到智瑶被杀,并且其头颅被赵襄子
日本计划修改消费税法完善手游征税制度征税对象为苹果谷歌等大型IT企业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考虑在2024年以后修改消费税法,完善手机游戏的征税制度,征税对象为开设应用商店的苹果谷歌等大型IT企业,因为手机游戏往往是通过IT巨头的应用商店向消费者销售
浅谈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作者舒心阁主,70后历史教师,希望在舒心阁和大家谈天说地论古今,舒心快乐又一天。欢迎大家阅读点赞转发,请加关注哟。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自1825年英国爆发
春秋第一大力士南宫长万,被鲁国待为国宾,却被宋君连翻羞辱长勺之战失利的齐桓公并不甘心,也没有给鲁国喘息之机,三个月后,齐桓公派鲍叔牙领兵,联合宋国南北夹击鲁国。宋闵公不顾国内强烈反对,派出大力士南宫长万为主将,猛获为副将,进入山东攻击鲁
康有为的真实面目被揭开,用假衣带诏欺骗同胞,借机敛财狎妓纳妾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印在传承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当我们回首往昔,才明白转眼即是千年。从古至今,社会一直在变迁,正是这种持之不断地变,让我们走进了新时代,走向了现代化,走
真实又有趣的历史照片请欣赏1920年,一名骑着骆驼的印度士兵1904年,人们在德国纽伦堡欣赏运河里的船只1900年,一名女牛仔。她的绳套手枪手套靴子帽子,都很有特色1953年在法国巴黎DenfertR
夏王朝的起源与覆灭(上篇)中国历史上,华夏民族是上古时期由炎帝与黄帝,共同成立的华夏族部落。直到后期的大禹,成为首领后,成立了国号夏。今天我们就一起重温一遍整个夏朝,从建国开始到灭亡中间所经历的历史过程!在
古代过继嗣子只能按血缘远近选择吗?非也,除了应继,还有爱继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宗祧继承,而宗祧继承,则源自血食观念。古人认为人死曰鬼鬼犹求食,就是说人死后虽然肉体已灭,但仍有饮食的欲望,就需要人世间的子孙定期祭祀供养。而让祖先们血食不断,则
梁宗岱为抗婚欲裸奔要挟父母,见到女方容颜后却求要不结婚吧中国人的婚姻经过了无数次的发展进化,如今才变成了以男女双方意愿为主要参考标准的婚姻观。现在的婚姻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社会上有诸如闪婚裸婚等不同类型的婚姻形式,但是自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