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李讷离婚后回北京,毛主席捧着她的脸安慰有困难和爸爸说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5年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小房子里,一场很简单的婚礼正在进行,现场只有一桌酒席,来的客人也只有七八位老人,但是他们的身份可不一般。
这些老人之前都在国家重要的职位上待过,甚至和毛主席有过很多接触,而他们之所以过来参加婚礼,就是因为新娘不是别人,而是李讷,常伴毛主席膝下最久的女儿。
李讷当时已经45岁了,毛主席在世的时候,对于她的婚姻状况就十分关心,然而她的婚姻生活却是颇多曲折,虽然最后获得了幸福,可惜主席已经看不到了。
那么她的经历到底是怎么样的?余生过得怎么样?
一个"普通父亲"的催婚
"李讷"这个名字,其实读起来有些拗口,很多人干脆读成了李(na`),但是翻字典会发现,其实多做(ne`)。
那毛主席为什么要给女儿起这样一个拗口的名字呢?并且他也读作李(na`),难道说毛主席也会读错字吗?
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字典是修改过的,其实在1985年进行一次"修音",讷是有(na`)和(ne`)两种读音的。
在论语里出现过的其实是君子讷(na`)于言而敏于行",所以毛主席并没有读错,而他给大女儿起名叫做李敏,给小的起名李讷,也寄托着自己的美好希望。
因为工作繁忙,几个子女并不能常伴毛主席身边,而李讷实际上是待的时间最久的一个,很多时候除了生活上的关爱,毛主席还写信给她做思想上的指导。
1958年年初,李讷突发阑尾炎需要进行治疗,本身是个小手术,特殊的地方在于,它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取针头。
原来李讷小时候打疫苗,因为活泼乱动,针头前面断了,掉在了肉里,因为位置不深,也没什么大的影响,所以一直没有取出来,正好趁着这次机会一起取。
对于要做两个手术的女儿,毛主席跟平常的父母一样担心,不同的是,作为国家领导人,他是没有办法陪同她的,所以只能写信给她鼓励。
在信里面,毛主席是这么说的:
"想念你,生病严重的时候,心里面就会变得很悲观,丧失信心。这就是意志不坚决了,等到病好了,心情也就会好了,又感觉豁然开朗了,所以说意志是可以影响病情的,意志的锻炼是必须的。"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李讷其实并没有让毛主席操太多心,反而是她的婚姻,让主席一度十分牵挂,甚至跟普通父亲一样也来催婚了。
李讷的长相很好,又读过很多书,气质也好,所以并不缺乏追求者,只是对于她的婚事,主席早就有要求。
对于自己的子女,主席的要求是不要找高干子女,而是找普通的年轻人就好。
一场中途离散的婚姻
1970年,五七干校开办了,李讷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带头下去劳动,而且直接就去了条件艰苦的农村。
正如她的名字"讷",李讷是一个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人,平时与他人主动接触得很少,所以很多跃跃欲试的人都徘徊不前。
然而在五七干校,有一个活泼热情的服务员小徐却不太避讳,也许从一开始他也并没有那么多想法,只是觉得对这个女孩子很有好感,所以就主动跟她交流起来。
小徐是一名招待所的服务员,性格十分开朗,他打球的时候也会叫上李讷,时间一长,两个人之间就渐渐有了一些爱情的火花。
然而即使两个年轻人不在意,但是李讷的身份摆在那,他们的恋情还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李讷找到了自己的主席父亲,她相信他一定会更加开明,所以她写了一份正式的报告,请求毛主席批准她跟小徐的婚姻。
毛主席先是仔细看了李讷的报告,然后又找到送信的人,仔细询问了一下这个小徐的情况,问了两个人感情的进度,跟一个普通的父亲一样,时刻关心着女儿的婚事。
其实对于女儿的婚事,他也一直很着急,也跟普通父亲一样催过婚,但是又希望女儿能够找一个让她幸福的人。
当从送信人口中得知,这个服务员虽然学历不高,但是肯吃苦,也爱学习,而且两个人感情很好之后,他也就同意了这件事。
在获得毛主席的批准之后,李讷和小徐在五七干校正式结婚,毛主席给他们送了一套书籍当做新婚礼物。
一开始,两个人还甜甜蜜蜜,并且在婚后一年,两个人的儿子出生了,然而这个时候,他们的感情却出了问题。
其实并不难理解,在恋爱的时候,彼此之间的小毛病都可以互相包容,然而实际在一起生活,面对柴米油盐的生活,两个人的分歧就越来越明显了。
双方较大的文化学识差距,导致思考方式、处事原则都有较大区别。
最终,李讷夫妻还是没有走下去,而李讷要走了孩子,感情上受伤的她又回了北京,来找父亲寻求慰藉。
父亲最后时刻的关心
1974年,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的李讷,十分期待看到父亲,而毛主席也立刻让人接了她过来,然而看到父亲的第一眼,她就哭了起来。
在父亲的屋子里面摆满了医疗器械,而他看起来也衰老了很多,只不过看到了女儿,所以精神显得特别好。
李讷的离婚虽然让主席担心,但是还是忍不住数落她说道:"你是不是恨我,为什么一直不回来看我?"
李讷知道,虽然父亲在责问她,但是也是关心她,他是在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回来,重新回到他的羽翼下,接受他的疼爱呢。
李讷对父亲说道:"我不恨爸爸,我是觉得没有脸面见你啊,女儿离婚,让您操心了。"
此时的毛主席说话已经不是很清楚了,但他说的话还是准确传达给了李讷:"爸爸眼睛不太行了,你靠近点,让爸爸摸摸看廋了没有。"
李讷靠近父亲,当他宽大的手掌放在自己的脸上时,这个坚强的女人哭了出来。
这一刻,她不是刚离婚的女人,不是带着孩子的母亲,而只是自己父亲的女儿,只是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毛主席自己也是满面泪痕,李讷的经历让他很心疼:"这些年你受苦了,有困难就和爸爸说呀。"
唯有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我们才能放心地卸下伪装,做一个被宠爱的孩子。
那是1976年,毛主席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但是他还是给女儿很多的安慰,然而9月9日,他还是永远的离开了女儿和深爱他的人民。
在毛主席临终的时候,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李讷,问她自己带着孩子行不行,当李讷告诉他请了保姆之后,毛主席又问她,她的工资够不够请保姆的。
当李讷告诉他够用之后,毛主席还是不放心,一再叮嘱她,有什么困难一定要跟他说。
然而李讷没有想到,父亲那么快就走了,在整理遗物时,翻到的一个东西,又再次模糊了她的眼睛。
那是一张书签,被毛主席小心地藏在了书桌抽屉里,书签很普通,甚至是有些拙劣,但是毛主席却很珍视,不然也不会保护得这么好。
李讷记得,这还是她在初中的时候亲手制作的,因为当时并不熟练,也不擅长手工,所以她做了很久,甚至直到父亲的生日过了,才堪堪做好。
然而当她把这个书签送给毛主席的时候,她明显感觉到父亲的高兴情绪,也许是因为这是她这个女儿亲手做的原因。
1976年秋天,李讷搬到了一座小四合院内,而她的生活,也变得很普通,甚至是窘迫起来。
在父亲的余荫下重获幸福
这时候的李讷工资很低,生活也很平民,家中有时候还要靠卖旧书度日,就连儿子也要在放学后回来帮她洗衣做饭。
庆幸的是,李讷从来不是追求物质的人,她可以跟普通人一样去买煤球,去买大白菜,为了省钱,只给儿子买一毛钱的肉补身体。
做为国家领袖的女儿,李讷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并且有着简朴节约的习惯,这都帮助她渡过了这些艰难的时刻。
然而她这样的生活状态,却有人看不下去了,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太辛苦了,家中还是要有个男人来当家撑起来的。
李讷是在韩桂馨和李银桥眼皮子底下长大的,李银桥是警卫员,韩桂馨是保姆。而他们两个人能在一起,也离不开毛主席的撮合。
毛主席去世之后,李讷回到北京,韩桂馨经常去看望她,因为是自己一手带大的,所以当她看到李讷当时的状态后,觉得这个孩子真是吃苦了。
当时的李讷身上有胆结石、妇科病,自己带着孩子,买粮食回家,都要母子两个人抬上楼,累得满头大汗,这让她觉得心里十分难受。
韩桂馨就和李银桥说,目前最重要的事还是要给李讷再找个丈夫,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对于她、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必须的。
在征得李讷的同意之后,韩桂馨开始挑选,直到1984年,她才找到合适的人选。
当时韩桂馨在部队时的朋友王景清过来看望她,韩桂馨跟他聊着聊着,就想到了李讷,于是就跟他提了,不过王景清当场并没有表态。
王景清也是警卫员出身,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一直想要建立一个家庭,他对于李讷也有很好的印象,只是不好意思直接跟韩桂馨提。
看穿一切的韩桂馨并没有说开,而是经常带着他一起去探望李讷,一来二回,两个人也熟络了,即使没有韩桂馨带着,王景清也经常自己过去探望。
1985年,李讷跟王景清终于走到了一起,办了个简单的婚礼,请了几个熟人,就一桌喜酒,不过这也跟毛主席生前要求的勤俭节约相符。
虽然李讷并没有大张旗鼓,但是杨尚昆同志知道后,还是托人送来了被套和一包糖,因为李讷小的时候也常在他身边玩耍,所以他还记得她爱吃糖。
婚后的李讷生活确实有了一些改善,王景清当过兵,身体很好,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而且他的兴趣很广泛,这和爱好书画的李讷不谋而合。
婚后王景清主动承担家务活,因为李讷的身体不好,而且经常需要去医院,每次都是王景清一早去给她排的队。
和王景清在一起之后,李讷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她对韩桂馨说:
"跟他在一起,我是享福了的,他什么都会,什么都抢着来。"
因为韩桂馨的介绍,李讷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很多人都对他们表达了感谢和赞扬,然而有一个人的表扬却出乎他们的预料。
当时在一场告别仪式上,他们遇到了王光美,王光美跟他们说:
"听说是你们给李讷介绍的朋友?"
韩桂馨和李银桥还以为王光美不满意这门婚事,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对方接下的话却是:
"你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应该帮助她的。"
虽然毛主席不在了,也看不到李讷的幸福生活,但是正是在他的福荫之下,她才获得了那么多人的帮助,也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
当李讷知道这件事后,对于父亲的思念更深了,她知道,即使父亲不在身边了,但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他种下的善缘都在默默守护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