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接见秦基伟,将烟盒递到面前,老烟民秦基伟主席我不抽烟
1953年春天,解放军15军军长秦基伟从朝鲜战场上坐火车回到了国内,此时朝鲜战争已经即将结束。
刚刚回到国内,他就接到了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通知,要他立即前往北京报到。
在接到这份通知以后,秦基伟不敢怠慢,当即就奔赴北京,找到了彭德怀。
原本他还以为战场上有什么突发情况,没想到,见面后彭德怀告诉了他一个极其惊喜的消息:"毛主席要见你"。1、毛泽东接见秦基伟,秦基伟:"我不抽烟"
秦基伟13岁便扛着农具参加起义,15岁就参加了红军,可直至1953年,秦基伟年近四十,却从来没有与毛主席说过话,因此,当得知毛主席要见自己,他内心分外激动。
在彭德怀指引之下,6月16日,秦基伟来到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在这里与毛主席见面。
此番见面秦基伟颇为紧张,为给毛主席留下一个好印象,在进门之前,他对着玻璃反复检查衣服,还抹了好几把头发,力求达到最佳状态。
等到秘书通报完,秦基伟正步走进房门,向着屋里的毛主席敬了一个标标准准的军礼,喊了报告。
可没曾想,毛主席却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笑着说道:"15军军长秦基伟,在太行山当过司令,现在又是上甘岭的英雄了。"
毛主席这一席话说出,秦基伟心里十分激动,这表明自己多年征战主席是看见了的。
随后,毛主席又问了秦基伟在朝鲜战场上的情况,秦基伟都如实回答,谈及中美双方作战之时,秦基伟结合自己经验提了三点分析:
"美军的装备固然好,但是他们也有三个缺点,首先是怕夜战,战场环境不理想就抓瞎,其次是怕近战,没有拼刺刀的觉悟,最后是怕死,一遇到逆境爱投降。"
秦基伟三点分析说完,毛主席连连点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的这三个观点和毛主席想法是一样的。
早在几年前,毛主席就曾经大胆做出过见解:"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骨头,比美利坚合众国的钢铁还要硬。"
话匣子打开,两人之间关系迅速亲近起来,秦基伟也开起了玩笑,讲起了15军在前线闹过的一次笑话。
"在朝鲜前线的时候,有一次主席您打来电话关心战士,说让战士们吃得好一点,结果15军的副主席却给听岔了,听成了让给志愿军战士吃炒面。"
秦基伟这则笑话背景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晚期,当时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前线志愿军早已脱离了一口炒面一口雪,甚至早餐能够吃上豆浆油条,条件不比国内差多少。
可没曾想,15军副主席一人耳背,真的下令让部队又"忆苦思甜",吃了一顿炒面,闹了不小的笑话。
听完这个故事,毛主席也乐了,连忙笑着说道:"我可没有这么说啊。"
随后,想到种种前线艰难的消息,毛主席又颇为遗憾说道:"国家穷,的确委屈同志们了。"
虽然这是秦基伟第一次与毛主席见面,但是,双方之间的谈话也十分融洽。
谈到高兴之时,毛主席还为自己点燃了一根香烟,并且拿着烟盒递到秦基伟的面前,示意他也来一根。
秦基伟也是老烟民了,在军中时候,几乎是烟不离手,根据多年以后他的警卫员回忆,"秦基伟早年几乎每天都要吸上两包香烟"。
然而,面对毛主席亲自递烟,秦基伟突然"腼腆"起来,"主席,我不抽烟。"
听完这话,毛主席一愣,但也没有怀疑,把烟盒放在桌子上,两人继续谈话。
为何当时秦基伟不愿意接过毛主席的香烟呢?
事实上,此时秦基伟心里有着另一方面考虑,谈话开玩笑事小,但是要是在毛主席面前吞云吐雾,那就太没规矩了,尽管已经许久未抽,心痒难耐,但他还是决定说自己不抽。2、自制力极强的开国上将
秦基伟与毛主席的这次见面一直聊了几个小时,从中南海出来后,秦基伟的心情堪称神清气爽。
在回到自己指挥部后,他也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戒烟。
在秦基伟看来,既然自己已经向毛主席说自己不抽了,那就不能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干脆以后都不抽了,不能骗主席。
从此以后,秦基伟果然再没有抽过一支烟。
从戒烟这件小事上,能够体现出秦基伟身上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极强的自制力,而这也是他受用一生的成功秘诀。
秦基伟出身贫农,早年书读得不多也断断续续,因此统共只认得不超百个汉字,进入部队后,周遭战友大都也是贫民出身,起初他并未感觉不妥。
可是,到了1937年秦基伟来担任了太谷游击支队司令员,问题一下子就浮现出来。
原来,当时太谷游击支队中绝大多数成员都是知识分子,秦基伟发现,之前自己带兵那种撸袖子就干的方式突然不管用了。
如果自身没有文化的话,不单单平日沟通费劲,对于未来作战也颇为不利。
从这时起,秦基伟便立志提高自己文化水平。
秦基伟做法很简单,那就是写日记,每天傍晚,他都会趴在桌子上用油灯一笔一划在本上写字。
即便是在部队转移之际,他也会在老乡家里、荒野之上坚持这个习惯。
他的日记内容简单明了,通常是记录一天的工作情况,遇到不会写的字就会一页页去翻字典,不消几个月,他的识字量就突飞猛进。
写日记除了识字量以外,还给秦基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回顾反思,每次写日记他都能够对一整天的工作内容进行梳理,思考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这使得他的军事素养也得到了巨大提高。
截止秦基伟将军逝世,他一生共计留下了78万字的日记,后来被整理为《秦基伟战争日记》,不单单是珍贵的一手史料,更给无数人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战争年代条件恶劣,但秦基伟无论走到哪里,都保持着阅读习惯,他最爱的是一本手抄的《孙子兵法》,闲暇之时总会翻上几页,细嚼慢咽。
在此之前,秦基伟的形象一直都是一个典型的"李云龙"式大老粗,可经过接连数年的不断学习之后,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即使和一些大学生相比,也毫不逊色。
朝鲜战争结束后,秦基伟回到国内曾经前往各地做过报告,主要是讲战场上的经历。
在当时,秦基伟的报告可以说是出了名的生动形象,从来不讲套话。
他语言朴实并无华丽修饰,但听完他的报告以后,从战争起因、战争经过、再到战争结束,所有听众都能对敌我双方动态有一个直观了解。
在东北的时候,有一次陈赓找到了秦基伟,请他给哈职大教职人员讲报告,秦基伟连稿子都没打,一口气就聊了四个小时。
陈赓是出了名的不爱开会,可是,在这四个小时里,他却一直坐得板正,聚精会神,临结束还意犹未尽。
这场报告结束后,陈赓拉住了秦基伟,让他去战犯管理所再作一场。
当时战犯管理所中有不少俘虏,仍然报有着封建社会的"成王败寇"思想,认为自己只是栽在了解放军手中。
之所以要给他们作报告,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们跳出历史周期律,以一种直观态度看一看志愿军在朝鲜的故事。
这场特殊报告会,秦基伟从朝鲜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巨大实力差距讲起,再聊到了上甘岭无数烈士英雄事迹,最终讲到了拦美帝于国门之外。
一番报告下来,可谓荡气回肠,现场八十余人无不感叹,在讲到烈士牺牲之时,甚至场上不少人都湿了眼眶。
最终这场战俘报告会,取得了圆满成功。3、新中国第七任国防部长,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此后,他先后历任各军区司令员,步伐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1984年国庆大阅兵被称之为史上最具杀气的一场阅兵,自从1959年国庆阅兵后,我国就再未举行过大型阅兵,其意义十分重大。
为了能够做好这次阅兵活动,秦基伟采取了诸多创新办法,例如修建阅兵村,集中驻训方式等方式。
此次阅兵共计出场了40个方阵一万五千余人,在秦基伟指挥下,方阵整齐有序,各新式装备一一亮相,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望。
1988年,时年七十四岁的秦基伟还担任了国防部长,堪称做到了一个军人的极致。
晚年,秦基伟常常怀念自己当红军的那段日子。
长征时期他右手手臂受伤,当时部队已经把他安置到了农村,但秦基伟为了不掉队仍然坚持跟着大部队后面,后来才被发现。
尽管已经负伤,但是在部队里,他仍坚持不坐担架,不骑牲口,靠着双腿翻越两次秦岭,征途高达上千公里,伤势最为严重的时候,他右小臂都烂掉了半边。
临泽战斗中,他曾经抱着轻机在战场上来回冲杀,四根手指被流弹所削去,血流不止。
由于作战勇猛,秦基伟在19岁时就当上了团长,多年后,秦基伟也常常感慨:"那个时候的我可比后来当司令要威风多了。"
秦基伟是一个十分念旧情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始终不会忘记自己的战友。
在北京工作期间,秦基伟曾经多次托人去寻找一位名叫柴云振的老兵。
柴云振是十五军的战斗英雄,也是朝鲜战场上的特等功臣,曾经在全身24处负伤的情况下,仍与敌厮杀,战果斐然。
只可惜由于其伤势严重,一下战场就被送到了后方医院,错过了军里颁奖大会,奖章和证书全都没能发放。
战场上战机转瞬即逝,此后十五军来不及颁奖便被迫转移,就此与柴云振彻底分离。
之后的日子里,柴云振是生是死,去了哪支部队,一概不知。
但是,即便是过去多年,秦基伟也一直惦记着这个老兵,想要亲手把这份荣誉还给他。
在他的努力之下,终于在1986年成功找到了沉寂33年的柴云振,原来,自从当初与部队分别之后,他就被送回了国内医院,之后在家乡隐姓埋名的生活。
柴云振从未想到自己会立下什么大功,也未曾有过向组织要好处的打算,所以才会沉寂三十余年。
得知柴云振找到后,秦基伟异常激动,邀请对方到北京自己的家中做客。
多年战友重逢,两人均泪流满面,秦基伟紧紧地握住柴云振的手:"正是你们为15军赢得了荣誉,为祖国建立了功勋,我为你们骄傲"!
在工作岗位上,秦基伟一直坚持到了八十岁,直到1997年2月2日,因病逝世才得以告终。
秦基伟将军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军人的心路历程,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何谓责任与担当。
参考资料:
1、《秦基伟在毛主席面前"夸口"称不会抽烟而戒烟成功》解放军报
2、《军史今日2月2日:开国将军秦基伟逝世》中国军网
3、《上将秦基伟趣闻轶事》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