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时时在找北 ——东北笔记之四 作者 管益农 "去北极村找北!"这是驴友们都熟悉的一句话。 漠河北极村是我国大陆最北端的临江小镇,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北麓黑龙江上游(距发源地不远),纬度达53°29′,与俄罗斯阿穆尔州的一个小村庄隔江相望。北极村(原名漠河村)在1860年(清咸丰十年)开始有人居住,1866年发展为通往胭脂沟(黄金产地)的江上驿站。1914年(民国三年)这里是设治局公署驻地,1917年由设治局改升为二等县城所在地,1947年解放后并入呼玛县,1981年漠河重新建县后,选西林吉镇为县址,北极村成为漠河乡政府所在地。 作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北极村依托唯一性、垄断性、稀缺性的地缘优势和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等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支柱产业,一年四季游客不断。但由于旅途遥远或管理不善,我发现许多旅游设施实际已经废弛,虽然名声在外却颇有些其实难符!人们来此"找北",最终不免会留下些许遗憾。不过话说回来,作为神州大地的一处具有标志意义的热土,来切身感受一番她独具魅力的风光和风情,也算是一段难得的人生体验。 我是夏季来的,在村里逗留了两天一晚。入住的索金大酒店,是北极村最高档的宾馆,女老板名叫索淑萍,来自外地,夫妻二人靠在漠河淘金积累起资本,产业越做越大,在当地赫赫有名。 工行在索金大酒店旁设立了一个网点,名曰北极村支行,成立于2011年6月26日,因为是工行在祖国最北边陲开设的网点,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所以开业时工总行行长杨凯生专程赶过来授牌,记得当时在全国金融界很有些轰动效应。北极支行成立之初,员工刘跃丽主动请缨,带领几名员工常年驻守在这里,由于网点地处北极村内,冬天居住人口不到500人,网点日均业务量不足5笔,村里的寒冷和寂寞侵袭着北极支行的每一名员工,当时刘跃丽作为运营主管想方设法组织活动,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2012年她爱人患上重症肌无力,她克服个人和家庭的各种困难,舍小家顾大家,继续坚守北极村,带领员工们以"一路向北,青春无悔"为座右铭,出色地践行了"让工行品牌在北极闪光"的誓言,十年的坚守最终也收获了当地居民和天南地北游客的赞扬。在北极支行,我见到了刘跃丽,也见到了一帮来自广州的工行退休员工,他们是慕名而来参观的。刘跃丽介绍说,目前网点只有三名员工,存款余额2000多万元,社会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到了北极村,一切都感到新鲜,稍事休息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在村内游逛。这里紧挨黑龙江边,对岸就是俄罗斯境内,是清代设立的黄金古驿道第30站。原以为这里就是中国最北端,有知情人说不对,距此不远有个北红村,比它更靠北,那里才是真正的"中国北极村"。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此行没能够踏访北红村,徒留遗憾。 村内有一片铺设着木栈道的放风景区,林木掩映间的草地上立着一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块,上面书写着不同书体的"北"字,还有一块写着"我找到北了"的石碑,让人不禁发出会心一笑,大约来者都会在此拍照留念。我坐在一旁歇息,心想这个人造景观之所以受青睐,恰在于它迎合了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那就是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要时不时地"找北"——寻找前进的方向。一旦失去了方向感,人们就会惶惑不安、六神无主。找到了方向感,人们就能及时调整前进的脚步,更有把握地抵达目的地。受这种心理趋使,当人们千里迢迢来到北极村时,自然而然会以"找到北"来求得精神安慰或自我鼓励、自我祝福吧! 入夜乘兴逛街观夜景,主街一侧有个"圣诞邮局" ,还有个私人承包的"供销社",均有怀旧特色。 次日晨早起,去黑龙江边拍照。气温仅6度,有点云雾锁大江的感觉。从网上得知,对岸的俄罗斯村庄叫伊格纳斯依诺村,大概是属于西伯利亚地区吧。忽然想起,黑龙江女作家迟子建就是这个村子的人,她曾建议中俄这两个村开通双方一日游,不知能否被官方采纳。据了解,漠河边境线242公里,与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和阿穆尔州隔江相望,内有国家一类口岸漠河连崟口岸和洛古河临时过河通道,国家重大能源项目中俄石油管道在漠河市兴安镇入境,依此来看,双方在旅游开放上合作还是很有基础的。 早饭后至十余公里外的观音山景区,观由海南迁来的三面观音像,高10.8米,位于一片林海之中。后至金沟(胭脂沟),那里是漠河金矿遗址,建有清代金矿业开拓者李金镛祠堂。李金镛,字秋亭,号丽卿,1835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生,卒于1890年4月,无锡石塘湾陡门人,清末著名的实业家、慈善家、爱国人士。光绪七年(1881)主持吉林珲春屯垦事务,收实边之利。后又在漠河筹办金矿,创业伊始,艰苦卓绝,他披荆斩棘,裹粮携枪,千里查踏,又筹措巨资,延师置机,建造厂矿,于光绪十四年成立漠河金矿局,下设三厂,两年得金近4万两。1881年沙俄杀害我边境八河一带边民,他经实地调查后向俄方侵略者提出强烈抗议和交涉,终使沙俄交出凶手,并使凶手"抵于法" 。1882年李与俄交涉,会勘图门江口界址,使江品岭西之罕奇、毛琛崴等处海口盐场及黑顶子等地重归中国。1887年沙俄侵占黑龙江东岸精奇里48旗屯地,李与俄官据约抗论,悉数争还补丁屯至老瓜林170余里地,並挖濠定界。由于积劳成疾,于光绪十六年(1890)八月四日咯血病殁于谟河,卒年56岁,遗体运回故乡安葬。此地建有祠堂,以纪念李公在漠河的历史功绩。 中午时分赶回漠河市区,于古莲机场登机飞加格达奇(幸福航空公司的小飞机,坐50人,1小时航程)。在飞机上闭目养神,满脑子都是北极村的一草一物。记得迟子建在创作初出茅庐之时,以儿童视角追忆北极村奇异而神秘的生活写就一部中篇小说,篇名就叫《北极村童话》。她笔下那种不易被成人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关于生存、成长、人性等深沉的思考,颇有些萧红的风格。这部小说让她在文坛崭露了头角,相必也为北极村做了最好的宣传。 再见了,北极村! 有机会我还会回来看你的,最好是冬季! 作者简介:管益农,从军23载,转业后办报28年,在城市金融报任职多年,资深编辑、记者,曾获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金奖。专著有《兵法谋略辞典》等,散文、小小说多篇见诸国内报刊。退休至今仍活跃在采访写作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