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82年,一次军委大会后,邓小平 作出决定,将过去战功赫赫的铁道兵兵种撤销,原先的铁道兵集体转业,或是复员或是并入铁道部。 这一消息通过时任中央军委常委副主席的杨尚昆 将军,转达到铁道兵司令部,并迅速扩散。 面对这一决定,铁道兵上上下下纷纷感到难以置信,甚至认为这是中央乱命。 因为他们成立于解放战争,曾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以肉体凡胎与美军的飞机大炮较量,做到"随拆随建",如同人体大动脉般撑起朝鲜战场的物资、兵员供应。 和平建设时期,他们又奔走于各方参与铁路维修,抢险救灾他们一次也没落下,可谓是为新中国鞠躬尽瘁。 所以对于中央的决定,无数铁道兵站出来请命,请求中央收回成命。 面对战士们殷切请求,邓公却不肯松口,并用短短一句话,令铁道兵们心服口服,接受这一安排。 邓公为何要撤销铁道兵?他又是如何面对万千异议的?接下来请听笔者娓娓道来。 铁道兵的诞生 铁道兵,顾名思义就是担负铁路工程保障任务的兵种,与寻常铁路工人不同的是,铁道兵不仅需要在战时完成战区铁路抢建抢修工作,有时甚至需要奔赴战争最前线,顶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完成任务。 作为维系战场运输的关键,铁道兵常常成为敌人首要针对目标,危险系数可能还要高于战斗兵种。 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全世界开始普及,铁路、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横空出世。 绝大多数的新发明,在诞生之初都是先服务于军事,之后才慢慢转化为民用,铁路与火车同样如此。 试想,一条承载量远高于过去马车、人力运输的钢铁巨龙,倘若投入到军事运输上,战争效率将呈几何倍增长,如果面对没有铁路运输能力的对手,将形成降维打击。 所以,铁路与火车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当时乃至今天战争的形式,将军事家的思路带到一个全新领域。 于是,服务于军事需要,铁道兵应运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东线战场,面对德国的闪电战与钢铁洪流,一开始苏军力有不逮,被打得节节败退,只能被迫用空间换取时间才能勉力支撑。 但支撑也要有支撑的资本,而苏联的资本绝大部分都是由铁道兵为他们送来的。 战争刚一打响,苏军铁道兵就由13个旅增加到29个旅,从东西伯利亚至东欧平原,每一处战场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整场战争中,苏军铁道兵共抢修和整修铁路、桥梁约12万千米,他们将源源不断的兵员、物资从高寒的西伯利亚送到前线,最终成功打赢了这场卫国战争。 东线战场 同一时期,为挽救抗战危如完卵的局势,八路军发动轰轰烈烈的百团大战,这场规模庞大的战役,其主要目标同样是针对日军铁路。 据统计,正太、同蒲及平汉铁路共44681米道轨、93米隧道以及1014米桥梁被破坏,这一招可谓是直接切断了日军的运输线。 显然,日军的铁道联队不如苏军远矣,因为百团大战后,日军在华北军事运输方面长期处于瘫痪状态,攻势也大不如前。 通过以上战例,铁道兵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新中国的铁道兵最早可追溯到抗战胜利之后解放战争打响之前。 算起来,我党军队正式起步于1927年,可为何过了近20年才设立铁道兵? 原因很简单,抗战打响以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即我党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较量,那一期间,国民党军阀势力割据四方,力量处于绝对上风。 我党虽然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但倘若敌军大军压境,我军不可能与之硬碰硬,有时甚至要被迫放弃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形势如此,自然不可能存在修铁路的时间,否则就是给他人做嫁衣。 而待到抗战胜利,我军在抗战期间以战养战,在一些区域,已经具备了与国军正面对抗的能力。 比如说东北,林彪 麾下的东北民主联军也就是后来的东北野战军,由于自身实力过硬背靠苏联的缘故,甚至能在东北维持均势。 既然形势出现微妙的逆转,铁道兵也就有了存在的空间,1945年12月20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护路军成立,这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雏形。解放战争定乾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共两党随即在全国掀起受降热潮,即接收日军占领的土地以及武器装备等资源。 在东北,由于苏联率先打完东线战役,便以盟军身份进驻东北,提前接管了大片日占区,随后又以兄弟党的身份将东北大片土地交由我军。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死对头,美国则出动大量运输机,将大批国军空运至东北抢夺战利品。 饶是如此,国军还是没能在东北占到太多便宜。 各地受降仪式 本着"得不到就毁掉"的阴险心态,国军不顾和平谈判进程,开始在东北解放区搞风搞雨。 尤其针对东北铁路,不断展开破坏活动,偷铁轨、挖枕木,无所不用其极,使得铁路撞车、翻车、脱轨伤人事故频频发生,一时间东北铁路系统处于瘫痪状态。 好在我军反应及时,建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护路军,并于1946年6月,解放战争正式打响后建立铁路司令部统一调度,才将情况逆转。 当时护路队以营、连为单位,与后来的铁道兵不同,护路队主要还是承担战斗职能,广泛分布在沿线车站、桥梁、隧道等关键枢纽,对前来搞破坏的敌人进行自卫反击,保障铁路能够畅通无阻地运行。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护路军的职能也随着形势的变化发生改变。 同年2月,护路军开始配合编外的铁路员工参与铁路抢修工作,到了8月份,军委又下令吸纳1200余名铁路技术骨干与铁道工人加入到护路军的编制中,铁道纵队正式成立。 从成立的那一刻起,铁道兵便是一手拿钢枪,一手拿工具,为共和国的诞生、成长搭桥铺路,注定了他们光荣的历史。 围棋上常有胜负手的说法,一子落定胜负立显。 纵观三年解放战争,三大决战中最先打响的辽沈战役,是当之无愧的胜负手,哪怕是后来相继开展的淮海、平津战役,倘若没有辽沈战役作铺垫,或许也就遥遥无期,只能存在于战略沙盘上。 而对于辽沈战役来说,铁道纵队又是关键的胜负手。 铁道兵战斗在成昆线 在"解放军打到哪,火车开到哪"的号召下,铁道部队开足马力,积极配合正面作战部队,抢修出一条条南北纵横的铁路,将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战场,保证了后勤补给到位。 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关外大局已定,铁道纵队又跟着四野入关作战,他们的身影遍布全国各地。 从东北到华北,再到华中、华南、西南,铁道先后抢修出15条铁路干线,铺路1600余公里,修复桥涵970余座,同时修复和增设了大量的铁路设施。 如果把全国比作一个人,那么铁道部队就是将人体的任督二脉打通,使全国主要城市紧密连结起来,使前方与后方、铁路沿线的城市和广大农村、工厂、矿山联系成一个整体。 不仅仅推动战争走向胜利,更为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打下坚实基础。 朝鲜战场铸辉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铁道兵迎来又一次高光时刻。 去年有一部名为《长津湖》的电影火遍大江南北,影片中,志愿军乘坐火车赶往前线战场,但在运输途中,火车连同轨道遭遇美军飞机空袭,志愿军们不得不放弃火车徒步前进,而在真实的战场上也确实如此。 整个朝鲜半岛的面积和我国福建省差不多大,整体呈蜜蜂状且三面环海,使得美军航空母舰获得极大发挥空间,飞机只要沿着三八线以北大致绕一圈,便能找到多条铁路运输线并进行轰炸。 因此,保证铁路随炸随修,始终保持畅通无阻的重任便交付在铁道兵肩上。 此时,铁路不再是铁路,而是前线志愿军的生命线,几十万人民子弟兵仰仗这条生命线将物资送入战场。 1951年8月起,"联合国军"展开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 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可以说铁道兵战士们所承受的压力毫不逊色于前线的战斗兵员,为了应对敌空军神出鬼没的袭击,铁道兵凭借智慧和血肉之躯,与之斗智斗勇。 首先,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铁道兵发现,由于夜间能见度较低,所以敌空军在夜间出没的频率较低。 利用过人的土木水平,铁道兵在朝鲜群山间开辟无数隧道,白天时将火车开进隧道隐蔽,等到晚上夜深人静时便悄悄开动。 其次,火车运作时免不了会发出巨大噪音并且发出火光,由于是防备敌空军,所以噪音的影响并不大。 但明亮的火光在夜间可就如同灯塔一般,相当于拿着大喇叭向敌人挑衅。 于是铁道兵们便使用黑布帘子将整个司机室罩住,不让其发出半点儿亮光。 再就是充分利用雨雪天气,敌机无法起飞的间隙,抓紧进行运输作业。 通过层出不穷的妙计,铁道兵粉碎了美军"绞杀战"的阴谋,支撑前线战士度过一个又一个森冷的寒冬。 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无数英雄人物涌现,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当数有"人螺丝"之称的史阜民 。 1953年12月,北国的寒冬如约而至,刺骨冷风无情拍打战士的脸庞,结出薄如蝉翼的冰霜。 史阜民 满浦线33公里桥处,铁道兵团第一师第二团第五连在此进行修复工作。 这座桥梁是K33铁路的必经之地,不久前,敌机在此进行地毯式轰炸,使得整座桥被炸得支离破碎,只剩下孤零零的骨架尚在原地坚持。 敌机飞走后,第五连迅速赶赴桥梁修复,因为就在今晚,后方将有18列满载武器弹药的火车将从此处经过。 倘若他们不能在火车到来前将桥梁修复,火车将不得不滞留此地,如此一来,遭遇敌机空袭的概率将大大提升,整批物资也将毁于一旦。 在铁道兵战士们争分夺秒地抢修下,桥梁逐渐恢复原貌,正当工程即将竣工之际,一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给所有人浇了一盆冷水。 战士们发现缺少了一颗特殊型号的螺丝,这颗螺丝连接着两段37公斤重的承重钢轨,如果不能将其连接,那他们此前的努力都是在作无用功。 他们试着用不同型号的螺丝进行代替,可惜都无法奏效。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战士们甚至可以听到远处传来轰隆隆的火车声,关键时刻,史阜民站了出来。 他提出用螺丝板子来连接钢轨,这一方法确实有效,但问题在于必须有一个人始终处于两段铁轨道岔尖下,紧紧握住螺丝板子,全程不能有半点儿放松,否则就会落得桥毁人亡的下场。 史阜民的方案被连长当即拒绝,且不说这个方案成功率极低,而且极有可能会搭上一条性命,哪怕情况再危急,也不可能拿战士的生命作赌注。 不过史阜民坚持道:"连长,既然我提出这个办法,那自然是我来执行,如果火车不能及时通过,美国鬼子的飞机指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到时候受影响的可就不止一条人命了!" 拗不过史阜民的万般请求,连长最终还是同意让他执行方案。 怀着忐忑的心情,史阜民呈半蹲状屈身握住螺丝板子,完美地将两段铁轨连接。 远处震耳欲聋的声音逼近,在史阜民耳中仿佛雷声滚滚,霎那间,巨大的气流在他身侧卷起,第一列火车如约而至。 他紧了紧手中的螺丝板子,感觉右肩如同被木锯切开,撕裂般的疼痛令他浑身打了一个激灵。 但他却不敢偏头去看,生怕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前功尽弃。 随着时间的流逝,史阜民觉得浑身发僵,天与地之间,似乎只剩下自己的心跳声,他的意识也逐渐模糊。 不知过去多久,恍惚间,史阜民被战友们扶下铁轨,被厚厚的棉衣包裹住冻得僵硬的身体,这才从战友口中得知,自己足足坚持了近90分钟。 这次惊心动魄的行动,令史阜民荣获一等功,铁道兵团还授予了他二级英雄的称号。 据统计,当战争结束时,朝鲜北部的铁路通车里程1950年的107千米延长到1382千米。 或许直到今天,在朝鲜乘坐绿皮火车时,行驶的铁轨可能还是当时志愿军战士们留下的。 新时代的去向 故事回到文章开头,既然铁道兵团称得上战功赫赫,为何邓公要作出如此批示,将兵种取消呢? 实际上,这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息息相关。 20世纪八十年代,冷战基本接近尾声,国际形势趋于稳定,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主旋律。 而在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正所谓开源节流,通过打开国门搞建设,开源的目的已经达到,而节流就要从军队先动手。 毛主席时代,国际形势如同一个火药桶,随便一颗火星就能引燃,所以主席一辈子都在防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常备军一直维持在极高的水平。 毛主席 比如1975年时,我国常备军人数甚至超过美苏,跃居世界第一,足足有610万人。 要维持如此庞大规模的部队,国家每年军费占GDP比例15%以上。 到了新时代,安稳的国内外环境下,邓公意识到"兵在精而不在多",所以开始大刀阔斧地部队改革。 彼时的铁道部队,人数已经超过50万,庞大的军费成为国家财政的负担,裁撤铁道部队自然也就率先提上议程。 1981年,小平同志正式当选中央军委主席后,便立即召来军委及铁道部队高层,商讨裁撤方案。 最初的方案是将铁道部队人员削减至14至17万左右,这样既能避免一刀切的弊端,还能为老兵们留个念想,将这支部队的光荣历史传承下去。 但是,邓公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广,往后的铁路建设完全可以交由市场去调节,政府只需适当地宏观调控,因此铁道兵将完全失去存在的意义。 于是邓公大手一挥,最终决定将铁道部队划入铁道部,完全与军队脱钩。 作为铁道兵总司令,陈再道 将军率先从军委处得到消息。 对铁道兵具有深厚情感的陈再道,自然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当即联系军委,与铁道军诸将一同请命,希望小平同志能够收回这一决定,商讨其他可能。 而陈再道等人的理由也很简单,今天将铁道兵一刀切,倘若将来爆发战争,谁能承担抢修工作? 陈再道 请命迅速传到小平同志的办公桌上,面对将士们的不甘,其实邓公心中早有预料,所以他的回复也十分简洁明了:"打起仗来,铁道部都是铁道兵!" 短短十二个字,直接打消了众人心中的焦虑与疑惑。 原来,当时铁道兵团与铁道部的职能其实基本一致,哪怕是脱下军装,战士们依旧可以奋斗在他们热爱的铁道事业上。 "战必召,召必回",如果日后外敌来犯,他们随时都能脱下工装,成为冲锋在前线的战士。 有了邓公的保证,陈再道等人不再坚持,开始着手准备转业事宜。 1982年4月9日,铁道部队正式并入铁道部,铁道兵这一兵种,彻底成为历史。 现如今,虽然解放军序列中再不见铁道兵,但是,他们却深入民间,奋战在建设祖国的第一线。 尽管身份发生改变,但铁道兵的精神却流传下来,他们的光辉覆盖在每一位祖国建设者身上,鼓舞他们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从哈尔滨走出的铁道兵》J 李蕊 东北烈士纪念馆 活力 [2]:《中国军费支出对GDP及其结构的影响研究》 J 张学军 驻青岛造船厂军事代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