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因为彭德怀的原因,才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彭钢并且了解了彭钢的故事,相比于彭德怀在战场的运筹帷幄,彭钢更是从更细致的事情做起,一步步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事业,也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从彭钢撰写的一些回忆文章当中也能看出,彭钢也是同彭德怀交流最多的晚辈,她和彭德怀在一起生活了15年的时间。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感情,所以当1978年,邓小平主持彭德怀追悼会的时候,悼词让其感到了"不满"。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4月,12岁的彭钢才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大伯父彭德怀。 那会彭德怀正担任着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正好在北京开会,他听说了侄女来,就赶紧派人将她接到了北京饭店。 基于彭德怀的感情来看,他疼爱彭钢,也是因为弟弟的原因。 彭德怀的二弟和三弟都在"百团大战"期间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烈士,彭德怀听闻后更是震惊不已,马上给蒋介石打去了电话,要求蒋介石能够严惩凶手。 可蒋介石听闻后却对这件事并不怎么上心,也根本不愿意正面回答彭德怀的问题。 不能为两个弟弟报仇雪恨,本就侠肝义胆的彭德怀此时的心情也是可想而知的,而彭钢正是三弟最小的女儿,那个时候还不到2岁。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彭德怀也尽心尽力,希望能让这个侄女幸福成长。 彭钢来到北京后,最初也是在学校里住校,待到彭德怀于1952年从朝鲜回来以后,他也开始接替周总理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这对于彭钢来说确实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她每周都可以和大伯团聚了,偌大的城市,大伯的家也是格外温暖的。 为了能多花时间陪陪孩子,第二年,眼见彭钢的个子也高了、人也长大了,彭德怀便决定让彭钢由住校改为走读,自己直接照顾起了彭钢的生活。 在彭钢的眼里,伯伯彭德怀就是她的榜样,由于经常能和伯伯见面和交谈,所以她对于伯伯也非常了解。 由于当时中南海住房紧张,彭钢仅仅只能住在一个小屋当中,而且旁边就是厕所,在那附近的工作人员都会去那如厕,彭钢虽感觉到有些别扭,还是没有说什么。 彭德怀的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他还主动向组织提出希望能给彭钢安排一处住所,他日后还告诉彭钢:"我一生中没有因个人困难向组织上开过口,因为你没有地方住,我总不能让你去住马路吧,所以没有办法,我只能选择破例一次了。" 彭钢还一直记得一件事,那是在1955年的时候,军队干部实行了薪金制,干部子女上学不再由国家统一安排,而是由家庭来负担这笔开支。 学校也按照新的要求给彭德怀写去了一封信,不过表明由于这个孩子是烈士的孩子,那么按照标准还是可以给她提供生活费用的。 彭德怀看到信件后,当即批示道:不需要国家供给,由我来承担。 从那以后,彭钢的学费也都是由彭德怀来负责,彭钢对于伯伯的感情一直都很深。 在彭德怀的言传身教下,彭钢也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公私分明。 彭钢有的时候想要看电影,就希望伯伯跟她一起去,可伯伯总是提醒她:"你不要忘记带电影票,而且要带够张数。" 在外界的眼中,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会有一种"粗人"的形象,然而,实际上也只有彭钢等人能够真正感受到伯伯内心中的柔软。 上中学的时候,彭钢每天都要走半个多小时才能抵达学校,因为她住的地方没有公共汽车。 于是,她就希望能有一辆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便找到了伯伯。 伯伯听闻后说:"骑车多危险呀,这样吧,给你去买上一辆小一点的女士自行车。" 原来,彭德怀是有给侄女买自行车的打算,就是担心侄女的安全问题。 彭钢每次推着车准备出门的时候,彭德怀都会出来说:"你要小心点哟,可别被车给撞到了。" 彭德怀自己没有孩子,对别人的孩子总是非常照顾,他除了对彭钢好,对黄公略、任弼时等人的孩子也都非常好。 彭钢还记得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来到家中玩耍,伯伯就像对待自己家孩子那样对待她,后来太北的母亲要去外地工作,太北就住进了彭德怀家,彭德怀还专门给左太北买了衣服,让小太北非常开心。 似乎是担心自己的小侄女嫉妒,彭德怀还专门给彭钢解释了:"人家是客人,咱们各方面都要照顾她。" 彭钢求学和成长的道路,彭德怀一直都是参与进来的。 只要是彭钢在学校里写了作文,那么彭德怀都会拿起来看一看,结果有一次彭德怀还看到老师给侄女一个"有写作才能"的批语,他还觉得有些反感,嘟囔了一句:"小孩子能有啥写作才能?" 正是因为有了彭钢的描述,更多人发现:原来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彭大将军竟然是一个如此细心的人。 待到彭德怀被授予元帅军衔回家后,身上还穿着蓝色的礼服,他自然是感觉到那套衣服是有些不习惯的,进门后他就问彭钢:"你看我这个衣服像不像是女的穿的?" 那会的彭钢对于什么是元帅还没有概念,也笑着说:"这是你们自己定的,还说什么呀!" 在中南海跟着伯伯长大,彭钢也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当兵! 彭德怀非常宠爱这个侄女,听说之后起初也是不同意的,可他也没有想到,侄女的想法竟然那么坚定。 有一次,彭钢碰巧遇到了周总理,就逮着这个宝贵的机会"告状"道:"我伯伯说了,不让女孩子参军,这叫什么男女平等?" 周总理也没想到彭钢竟能如此机灵,还笑着说:"看看,这个小闺女还真厉害呀!" 时间一长,彭德怀也确实发现了侄女对参军的事情比较痴迷,他嘴上说着不让侄女去,心里面还是想着帮助侄女挑一挑。 有一次,他去了西安电讯工程学院视察,发现那里招收女学员,回来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侄女,还着重说了一句:"这下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彭钢也非常倔强地说:"我考得上就考,考不上就不上,不会靠你的。" 听了这句话之后,彭德怀也露出了满意的神情,他知道自己的侄女已经长大了。 1959年,彭钢高中毕业,也就直接报了彭德怀为她看好的那座学校,由于平日里彭钢学习非常努力,也终于如愿以偿。 这一年之后,她的人生也渐渐不一样了。 彭老总侄女成"包公" 大学毕业之后的彭钢最初并没有调入到军队当中,反而去了北京汽车修理公司当了职员。 那段时间,她还是经常去探望伯伯,两人之间的亲情也没有受到外界任何事情的影响,一直到1965年,在彭德怀被派往成都任职的时候,两个人才从北京离别。 接连几年,两人都没有见面。 一直到1973年4月,彭德怀被发现已是癌症晚期,此时的彭钢才获准前去探望。 第二年,这位历经战争风雨的元帅终于抵抗不住病情彻底病倒,见到侄女后,他说出了一句非常深情的话语:"去世以后,想和你的父辈埋在一起,他们是光荣的烈士。" 这些话说完之后,彭钢的泪水便再也止不住了。 作为彭德怀一手带大的孩子,她深刻了解伯伯内心中的真实感受,可那时的她,其实也非常无力。 疾病最终夺走了彭德怀的生命,从那以后,彭钢的内心当中充满了遗憾和愧疚。 她一直在等着有个机会能帮助伯伯证明一切,就这样,她一直等到了1978年。 5月9日,那篇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在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中。 此时,还在汽车制造厂中的彭钢也看到了这篇文章的转载,她知道,一切终将到来。 可她不愿意等下去了,于是想要主动一点,争取能让伯伯早日获得应有的荣誉。 于是,她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向中央作了关于伯伯情况的汇报。 这封信经辗转之后来到了王震将军的手上,他看了信后,连声说:"好啊!好啊!" 随后,他做了一些修改,并嘱咐彭钢再抄写一份给他,由他去送到邓小平的手上。 不难看出,彭钢身上能有着被王震将军都欣赏的勇气,这自然是从彭德怀那里学习来的。 在王震将军的亲自帮助下,这封信最终来到了邓小平的手上。 彭钢等了很多年的日子终于到来了:1978年12月24日,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场追悼会,而关于彭德怀的悼词,也是由邓小平亲自读出的。 没想到,在彭钢的眼里,这件事还没有结束,因为在伯伯最后在北京的那段日子里,彭钢就一直守候在伯伯的身边。 当年,彭德怀在写一些材料的时候,甚至还将自己和彭钢都锁在门内,还将里面的很多内容给彭钢看了,当时彭钢还不是很理解,她也对伯伯说:"这些事情我都没有经历过,也不像是小说那样,我可能记不住。" 可彭德怀还是希望侄女能够尽量去记一下里面的内容。 那段时间在彭钢眼里,伯伯对于自己的感情不仅像是父女,还像是知己。 再加上伯伯多年来的教诲,在她的眼里,自己一定要为伯伯做好身后的一切事情。 就这样,听完悼词后的彭钢也将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告诉了王震将军:"一是关于彭德怀病逝的问题;二是说彭德怀是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不够确切,因为他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 王震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也再度去找了邓小平。 最终,所有关于彭德怀客观、全面的评价也都在1981年完成,到了这个时候,彭钢才算彻底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给了伯伯一个交代,而且,那些日子里彭德怀的骨灰也被找了回来,这也是令彭钢十分欣慰的一件事。 彭钢也在新环境下得以回到了部队当中,到了1990年,她还当选为解放军总政部纪律检查部副部长,之后也担任了部长。 这也完全能够说明,组织上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彭钢身上那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作风也能够促成她胜任这份工作。 军队中的人只要提起彭钢,对她的评价也都是"女包公",还有同志开玩笑说:"彭钢厉害得很,不讲情面,见到她都要躲着走,她做事也非常认真踏实,是一个很值得结交的朋友。" 也有很多人知道她是彭德怀的侄女,彭钢也同样保持着严格的自我要求。 有一位纪检部的同志回忆说:"彭部长每天都要工作到半夜,真不愧是彭老总的后代。" 很多贪污分子在彭钢的面前也压根无处遁形,再结合她名字中的"钢"字,这才有了"铁包公"的称号。 当年,海军原副司令王守业因为经济问题被免职,最终于2006年被审判。 当时审判长在查看他的案卷时,发现他给某个军事学院批了几千万元的款项没有贪污,就询问了他,可他坚决不承认自己吃了回扣。 那审判长自然就有点纳闷了,按理说一个什么钱都敢贪的人,怎么会不拿回扣呢? 直到王守业说了这样一句话,大家心头的疑团才被解开。 "那个铁姑奶奶的侄子在那里工作,我要在那犯事,不是往枪口上撞吗?" 众人一核对信息,发现王守业口中的"铁姑奶奶"正是彭钢。 彭钢也一直保持着初心面对着这份工作。 2014年6月24日,彭钢因病离开了人世,6天后,她的遗体告别仪式也在医院举行。 纵观彭钢的一生,也能看出她本人受到彭德怀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特别是那种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而她这一生最想做的两件事分别是参军和为伯伯拿回荣誉,她也完全做到了。 遗体告别仪式上,人们都眼含泪水,送别这位刚正不阿的"女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