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让一个孩子变好的,从来都不是打击、讽刺和嘲笑。 而是父母不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孩子,不给他贴上负面的标签,这样,孩子才能在爱和包容中获得改变的力量。 作者 | 可乐妈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向我求助: 周末,朋友带着8岁的女儿去商场的游乐园玩。 女儿高兴极了,兴奋地尝试着各种设施,朋友则坐在外面玩手机。 直到两个小时后,一名商场的工作人员将女儿带到了朋友面前,告诉她,女儿刚才尿湿了蹦床,需要支付清洁费用。 原来,女儿为了能多玩会儿,就一直憋着没去上厕所,结果不小心尿到了蹦床上。 看着眼前狼狈的女儿,一向好强的朋友又羞又气,反手给了女儿一记巴掌: "多大的人了,还尿裤子,丢不丢脸啊?" 在大庭广众之下尿了裤子,女儿本就已经羞得满脸通红,现在又被妈妈打了巴掌,女儿的泪水瞬间决堤了。 之后的几天里,原本活泼、爱笑的女儿一下子变得沉默、敏感起来。 甚至好几次,女儿都是哭着从梦中醒来,一边流泪,一边道歉:"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尿裤子了......" 女儿眼中的泪水和恐惧深深刺痛了朋友,她问我: "你说我是不是做错了? 可这么大的姑娘还尿裤子,当妈的总不能放任不管吧?" 听了朋友的困惑,我没有直接回答她,而是给她讲了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作家尹建莉讲的。 一个5岁的小女孩,有一天不小心尿床了。 父母很生气,训斥她: "你都5岁了,怎么还尿床?" 随后,妈妈就抱着被褥出去晾晒,嘴里还不住地抱怨: "这么大的孩子了还尿床,晒到外面让别人看到,真是丢人。" 因为住的是大院平房,周围的邻居都看见了潮湿的被褥,也得知了女孩尿床的事情。 妈妈的举动让女孩焦虑不已。 到了晚上,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担心自己会再次尿床。 可怕的是,第二天一早,女孩发现自己果真又尿床了。 爸爸愤怒极了,警告她: "事不过三,如果再有第三次,就对你不客气。" 可没想到,女孩还是没能控制住自己,再一次尿床了。 为此,父母惩罚她晚上不许吃饭,也不让她喝水,这一回,女孩总算没有再尿床。 但从此以后,女孩还是会隔三差五地尿床。 湿漉漉的被褥、散不去的味道、邻居的指指点点,还有父母严厉的责骂...... 这些都成了女孩童年回忆中醒不来的噩梦。 后来,父母也渐渐意识到打骂没用,开始带女儿看医生。 可无论是中药西药,对女孩而言都不起作用。 高考后,女孩的考得不错,分数足以上外地的名牌大学。 但因为害怕被人知道了自己的尿床的毛病,女孩最终还是去了当地的一所大学,平时就住在家里。 长大后,女孩谈过两次恋爱,但都因为对方发现了自己尿床的事,黯然分手。 这时候,她才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意识到: 自己尿床的根源,或许正是由于父母早年的羞辱和责骂。 有一回,女孩割腕自杀,被人救回来后,多年积压的委屈彻底爆发了,她以绝食相逼,要父母向自己的认错。 可没想到,这次剧烈的冲突过后,女孩尿床的毛病竟然不治而愈。 但这时,她已经年近40了。 年迈的父母或许怎么都想不到,原本只是想帮女儿纠正一个坏毛病。 可结果,自己的打击和否定却让女儿错过了好大学,患上了重度抑郁,孤独未婚,蹉跎了数不清的青春岁月。 第二个故事,来源于江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陆焕之的一档节目。 在节目中,陆焕之讲述了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一个五年级的女生妞妞,因为语文老师检查背诵拖堂没来得及上厕所。 紧接着,班主任又进来了,这个班主任特别严肃,妞妞不敢跟老师说,只能自己憋着,结果不小心尿裤子了。 后排的同学发现凳子底下湿了,举手告诉了老师。 随后,全班同学都知道了。 班主任打电话给妞妞的妈妈,让她把孩子领回家。 妞妞听到妈妈的声音后,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明天我不想上学了。" 妈妈接到妞妞后,一句话也没有说。 她先让妞妞洗了个热水澡,再给女儿换上新的衣服。随后,将女儿一把抱进怀里,抚摸着女儿的头,轻声地说: "都过去了,你现在是安全的。 如果你明天不想上学,那我们就不去。" 妞妞本以为会被妈妈埋怨一通,没想到却得到了如此温柔的安慰。 于是,妞妞擦干眼泪,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妈妈。 妈妈听完后,也跟妞妞分享了自己生产后,逛超市时不小心尿到裤子里的经历,并告诉妞妞,自己完全能够理解她现在的心情。 接着,妈妈又打电话给班主任。 电话里,妈妈没有责怪任何人,只是把孩子怕被同学笑话不敢上学的事告诉了班主任,询问班主任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班主任向妈妈承诺道: "妞妞妈妈你放心,明天不会有任何事情,让妞妞放心来上学就行了。" 挂断电话后,妈妈将老师的话转达给妞妞,同时也告诉她: "明天你还是可以选择不上学,可是后天、大后天呢? 你逃避得越久,这件事给你造成的心理影响就会越大,只有你直面它,这件事才会很快过去。" 第二天,妞妞硬着头皮去了学校。 到了放学时,妞妞变得很开心,因为今天同学们谁都没有去提那件事。 这次小小的风波,就这样在妈妈温柔、耐心的安抚下,很快平息了下来。 对妞妞而言,尿裤子事件不过是学生时代的一个小插曲。 但同时,她也懂得了: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和挫折。 好在无论如何,妈妈都会爱我,都会和我站在一起。 同样的问题,因为父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孩子便走向上相反的道路: 有的孩子,在日复一日的抱怨和指责、羞辱和打击中,被贴上了"尿床精"、"不懂事"的标签。 并因为长久的心理暗示,变得越来越糟糕、越来越自卑。 而有的孩子,却因为父母的接纳和理解,在爱和包容中不断调整自己心态,学着相信自己、战胜自己,最终变得更加明媚。 这在心理学上,就叫做 "镜映效应" 。 即,孩子会把父母的语言或是行为态度,像镜子一样映射在自己脑海中,并跟着做出相似的反应,朝着父母眼中的自己狂奔而去。 很多时候,父母的贬低和侮辱,就像是一种诅咒。 让孩子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问题重重、没有价值,最终,真的向着"坏"与"糟糕"的一面前进。 相反,如果父母能够经常肯定、理解孩子,一遍遍告诉孩子"你行"、"没问题"、"你会越来越好",那么孩子就会在祝福声中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 记得之前曾看过一则新闻: 一个名叫李麟青的脑瘫患者,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学位。 他是该院成立以来,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残障人士。 或许有人好奇,一个脑瘫患儿,是如何一步步走入高级学府,又是如何取得博士学位的呢? 其实,答案就写在李麟青的妈妈张沁身上。 虽然儿子1岁起就被确诊为脑瘫。 但是在妈妈看来,儿子跟正常的孩子没有什么不一样,他也应该有精彩、完整的人生。 所以,妈妈一遍遍告诉李麟青: 你就是正常人,你不拿残疾当借口,它就不会阻挡你想做的一切。 在妈妈的肯定和鼓励下,只有三根手指能自由活动的李麟青每天不停地练字、做题。 一有时间,就投身于阅读的海洋中。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李麟青花了整整15年。 但好在,如今,他不仅取得了博士学位,还成立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将用他学到的知识帮助更多残障人士自由地出行和生活。 有的孩子生来残缺,但有了父母的支持和肯定,他们照样能用自信和乐观塑造传奇般的人生。 这,就是祝福的力量。 特蕾莎修女曾说: "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信任。" 对一个孩子而言,最深的恐惧,不是犯错,不是当众难堪,更不是生而苦难。 而是当自己犯错、难堪,生来就与他人不同时,自己身边始终充斥着来自父母的打击、讽刺和不屑一顾。 这些负面的评价,不仅不会让孩子变好。 反而会让孩子在自暴自弃中,变成父母最嫌弃的模样。 所以,不如把"你真笨"换成"再努力一点"; 把"真让我丢脸"换成"妈妈也有类似的经历,能够理解你的心情"; 把"你跟正常的孩子不一样"换成"你没有问题,总有一天会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样,我们的孩子自然会在祝福中,走出人生的每一次低谷,一步步走向更加开阔的明天。 文末点个 「赞吧」 ,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