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想必对砍头行刑这样的事早已屡见不鲜。 一批犯人被押赴刑场,随后齐齐跪下,随后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们当即挥舞大刀,送犯人们归西。这样的场景看多了自然见怪不怪,但其中一些细节却也难免令人犹疑。 比如在古代,跪拜其实是一种很屈辱的礼节,古人言"男儿膝下有黄金,上跪天,下跪地,中跪父母,"以此可见不到必要时没人愿意下跪。更何况这些犯人明明都是将死之人,如此恭顺也难免有些不合常理。 那么,为何古代犯人砍头时都要跪下,又为何无人敢反抗呢? 犯人剧照为何杀头时总会要求犯人跪下? 抛开犯人自愿与否,似乎所有的砍头都要求犯人跪下,但这不仅是为了表现犯人的恭顺,证明他"甘愿伏诛"。 首先,砍头之所以要求犯人跪下,一大原因是为了威慑参观的民众。 事实上,古代行刑,大到场地、时间的选择,小到行刑的流程和细节,其实都是冲着威慑民众去的。 比如古代行刑常会选择"秋后问斩",一方面确实是为了顺应"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并留有翻案的余地。但选择秋后行刑,也是因为百姓们早已过了农忙时节,正是清闲的时候,有时间围观。 至于砍头选择的场地,大多都是繁华的闹市,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有更多人观看,以儆效尤。比如北京宣武门外热闹非凡的菜市口,就曾是明、清的法定刑场。 犯人剧照 同理,带着死刑犯游街,行刑时命其跪下,也都是为了彰显朝廷的威严并震慑百姓。毕竟人都给跪下了,显然也是臣服于王权的威严。 除了威慑民众外,命死刑犯跪下其实也是方便下刀。 真实的刽子手并非都像影视剧里那样高大威武,身材矮小、样貌丑陋的并不在少数。这一行当其实很受忌讳,愿意干的大多是些走投无路之人,这些人参差不齐,难保不会出现犯人比刽子手还高大的情况。 这时候如果站着行刑,刽子手别说能不能干净利落地砍下犯人的脑袋,就连会不会砍到犯人的肩膀或者伤到自己也都难以保证。 刽子手 站着行刑不可行,坐着行刑就更不可行了,毕竟是要威慑民众的,犯人坐在那里像个大爷一样还怎么威慑民众呢?那就只有跪着了。 而即使犯人个头不高,令其跪下也能更好发力,毕竟势能越大,动能也就越大,这样一刀下去犯人立时脑袋分家。而且犯人一旦跪下,其脖颈也就完全暴露在外,技巧娴熟的刽子手很容易找到要下刀的关节。 这时候刽子手只需要照着关节砍下即可,干净利落地送犯人归西。 这时问题来了,虽然朝廷有犯人必须下跪的要求,但即将面临死亡,犯人们难道真的就甘愿乖乖跪下而不挣扎一下? 刽子手被砍头的犯人为什么不反抗反而自觉跪下? 其实,对于大多数即将被砍头的犯人来说,跪下与否并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首先,对于多数即将被砍头的犯人来说,下跪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在古代,除了少数罪大恶极的犯人外,多数犯人即使犯在重罪,也很少有立即处刑的,秋后问斩是一种常态,这等于现代的"死缓"。 另外,即便已经是"秋后"了,也不是每天都能砍头的。比如《后汉书》就记载汉代"律十二月立春,不得报囚,"清朝则规定十月、正月都不能行刑。 而这也意味着,从打入大牢到被砍下脑袋的这段时间,官府有得是时间和精力去折磨犯人。初下大牢的犯人大多不会老实,但被狱吏、狱卒敲打一番,自然也会老实许多。 犯人 古代不像现代讲究人权,狱中小卒都可以随意打骂、侮辱犯人,犯人的反抗心理也很容易在这段时间内被磨平。 而这期间,衣不能暖体、食不能果腹几乎是犯人的常态。加之牢房大多建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犯人容易生病,所以真正到行刑时,没有几个犯人是不虚的。 这时候仅仅一碗"断头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身体的虚弱和劳累,很容易让犯人在被押赴刑场后下意识选择一个比较舒服省力的姿势。但被五花大绑坐卧不能,那就只能跪下来让自己舒服点了,毕竟要比站着省力。 除了反抗心理被磨平、身心俱疲想选个省力的姿势外,很多犯人之所以愿意乖乖跪下,也是因为实在不敢反抗。 犯人 这就不得不提到古代的"连坐"制度,这个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所谓连坐基本就是"一人犯罪,全家问责,"但古代的刑罚之严厉其实又远超很多人的想象。 对于死刑犯来说,必然深知自己在劫难逃,可他虽然死了,家人却还在。 若是敢在法场上公然反抗,或者不愿跪下,那他的家人就难免受到牵连,这也让多数面临杀头的犯人实在不敢有所违拗。 有家眷的不敢反抗,那些孑然一身、身无长物的犯人呢,他们也不敢反抗吗?其实,即使这个犯人没有牵挂,但只要他不傻,也一般不敢反抗。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只有跪下了刽子手才好行刑,这一点上文已经有所提及。 砍头本身就是一件技术活,再经验老道的刽子手都有失误的可能,倘若犯人再不配合,那失误的风险将会直线上升。 行刑 对于刽子手来说,没有一刀结果犯人的性命,最多就是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加污点,大不了没法再干这一行。 但对于犯人来说,刽子手一旦失误,那就意味着他们将面临生不如死的巨大痛苦。 古代的死刑多种多样,诸如车裂、绞刑、腰斩、凌迟等等,但这些大都由于太过残忍而被废止。所以换句话说,干净利落地砍头在古代可能是最"人道"的一种死刑了,痛苦指数也相较其他刑罚低上许多。 但砍头再干净利落,也仍会给犯人带来痛苦。 1983年曾有过一项研究,表明即使行刑的刽子手技巧再精湛,行刑的武器再锋利,犯人也会感到几秒的痛苦。 剧照 所以,只要犯人不傻,一般都会尽量配合刽子手,毕竟没人愿意挨了一刀没死,还继续挨一刀的。刽子手们也都会尽量满足犯人们"死个痛快"的愿望,常会在犯人来不及反应时,就以雷霆之势收走其性命。 所以,但凡见到杀头场景的古人,等真正到了自己要被杀头的时候,其中的潜规则也都是懂的,不反抗反而对自己最好。 也正因此,等到真正行刑的时候,这些犯人哪怕还有求生本能,却也不敢再反抗了。 让跪那就跪好了,反正都要死了,也不在乎谁能跪谁不能跪,毕竟如果不跪那可能挨得就不止一刀。 斩首斩首之刑并非中国独有 几百年来,西方各国陆续废除死刑。而在我国,虽未废除死刑,但像斩首这样相对残忍的刑罚也早就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1914年我国就出台了相关规定,指出死刑皆应采用枪决。 但像斩首这样的死刑,其废止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在古代,不仅我国喜欢采用斩首来处决犯人,其他很多国家也都喜欢用斩首砍头来处决犯人。 光是在亚洲范围内,应用砍头来处决犯人的国家就有不少,比如日本、越南、缅甸等等。 而这些国家的砍头之刑之所以盛行,与中国文化的传播有相当关系,毕竟连"天朝上国"都一直在用的死刑,那大概就是真的好用了。 日本斩刑 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砍头的执念其实比中国更深。 虽然在古代欧洲,绞刑的应用也相当广泛,但对于一些官员、贵族乃至是皇室来说,绞刑不仅痛苦万分,死相也异常难看,所以砍头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至于砍头的刑具,既有重斧,又有双手大剑,也有诞生于18世纪相当出名的断头台。砍头刑具的不断迭代,也反映出古代欧洲人对砍头的执念,关于断头台还有一段知名的故事。 断头台的问世,离不开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推波助澜,虽然断头台并非他所发明,但他亲自参与了断头台的改进、推行,并最终死在断头台下。 断头台 至于砍头时犯人的姿势,古欧洲主流的也是跪姿,很多刽子手都担心犯人会乱动,大都会选择让犯人跪着受刑。 但除了跪势以外,古欧洲也采用过不少奇奇怪怪的姿势来砍下犯人的脑袋。 对于不少犯人来说,刽子手还会令他们坐着受刑,但前提是要用绳子绑得结结实实。如果受刑者是女性,那绳子就得绑得更紧,毕竟她们更容易拼死挣扎。 除了坐着被砍头外,古欧洲还有趴着被砍头、躺着被砍头的,总之只要刽子手好下手,犯人的受刑姿势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欧洲死刑点评 对于中国古代那些即将被砍头的犯人来说,求生、反抗的本能也无法阻止他们对家人受牵连以及刽子手可能失误的恐惧,加上他们在狱中往往饱受折磨,行刑时选择跪姿这样相对省力的姿势也就十分正常了。参考文献 [1]胡兴东.中国古代死刑行刑时间制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