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蒋介石面对着已经取得压倒性优势的我军战士,才明白自已经是大势已去,但即使如此,他仍然不愿意投降,而是率领着自己的残部撤退到了台湾去。 而跟随他去往台湾的很多战士们,甚至都没有时间带上自己的家人,也就是因为这个,很多战士都因为思乡心切而突破重重封锁返回大陆的怀抱,而我们也是既往不咎,甚至是给予了他们非常多的帮助。 甚至是蒋介石本人,在死前都曾经立下遗嘱,希望有机会的话骨灰可以被运回大陆。如果蒋介石当时能回到大陆来,他会受到怎样的待遇呢?如果他还能在政府内任职,他会获得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呢? 联合的希望 在我们用后世的眼光评价蒋介石的时候,会发现他不顾人民群众的热切希望,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其实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与蒋介石本人的性格缺陷,他是一个极其固执的人。 所以在当时来说,盘踞台湾的国民党军队虽然让当时的大陆没有办法,但蒋介石本人也明白,反攻大陆这件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我党也非常希望和平解放台湾,只要蒋介石本人能承认自己的错误,不再负隅顽抗,我党承诺绝对不会审判蒋介石和台湾所在的所有军人。 基于这个原因,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台湾和大陆就曾经进行过三次秘密会谈,在当时来说,明白自己已经没有任何机会的蒋介石其实已经若隐若现的表现出愿意回归祖国的意向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事情却突生变故。究其原因,可以被分割为两个大点。而这两个点,居然都和同一个国家有关。第一是,朝鲜战争的爆发。 在第二次世界上大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和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斯大林两人在"德黑兰会议"上达成协议,同意让曾经是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半岛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独立。 而在1945年的8月9日,也就是日本投降的前夕,美国首先提出了以北纬38°为线分别管理朝鲜的方法。就这样本是同根同源朝鲜人民,现在却因为他国协定而分成了两个部分,自然会引起极大的不满,这也为之后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冷战时期,因为南北朝鲜的意识形态不同,加之人民群众的不满,两方边境线上摩擦不断,仅仅是1949年1月到1950年6月,朝韩在"三八线"附近就爆发了2000多起纠纷,随着事态的升级,两国最终在1950年的6月25日爆发了大规模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杜鲁门悍然发布命令,让美军进行"仁川登陆"帮助韩国军队进行作战。 在这种情况之下,出于多方面考虑我国终于决定参与朝鲜战争,在这个决定之下,我国大量驻守在靠近台湾方向的部队被调到了北方,这就给了蒋介石喘息的机会。 第二点则是,就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军开始了对台湾的支持。事实上,美国一直不希望我们的祖国统一,他们不愿意看到另一个统一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 在这种前提条件下,美国派遣了自己当时在世界上极为先进的海军第七舰队进入了台湾海峡,并以此来威胁中国大陆,另一边则是暗示蒋介石可以帮助他反攻大陆。 蒋介石当时最需要的就是有其他国家的支持,而当时身为世界一极的美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在能反攻大陆的美梦之下,蒋介石没能思考任何的后果或者顾虑,直接答应了美国的所有要求,这也导致了两岸局势的进一步紧张,我国的和平统一之路一下子又充满了阻力。 一方面是,朝鲜战争过于紧急,我们和朝鲜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另一方面来说,虽然美国人有明里暗里地支持台湾,但迫于我国的巨大压力,所以美国对台湾的支持也不足以使台湾反攻大陆。 因为这两点原因,再加上美军当时在朝鲜半岛的攻势势如破竹,我国当时不得不搁置了台湾回归祖国的计划。 而在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国开始了内部经济建设,思想也开始从武力解放台湾换转变成了和平解放台湾,整个事件也就这么搁置了下来。 相逢一笑 时间一直推到了1955年的5月13日,那一天周总理提出了新的对台湾问题方略,到了7月30日的时候,周总理再次重申,只要美帝国主义等列强不再干涉台湾问题,台湾和平解放的可能性将会持续走高。 再将时间推到1956年的11月,那个时候周总理正带领着我国代表团访问缅甸、印度、柬埔寨一类的东南亚国家,并在12月9日参加了印度方于加尔各答为周总理举办的欢迎仪式。 正常来说,在这种欢迎仪式下,身为客人的我方需要举行记者招待会,回答各个国家的记者问题,这次当然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记者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数都是有关本次行程的,比如本次目的,外交方向等等,但这一次却略有不同。 随着记者们一个一个地提问,周总理满脸笑容,谈吐大方的一一进行了回应,就在这时,一位记者忽然站起来提出了一个令在场的众人都十分惊讶的问题:"您一直表达过和平解放台湾,让台湾回归,那么如果台湾回归的话,身为敌对党派领导人的蒋介石,将会获得一个什么样的下场呢?" 这个问题出现以后,现场的不论是记者还是中国官员或是印度官员全部寂静了下来,所有人齐齐看向了周总理。 这不是个好回答的问题,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仅仅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无法回答好这个问题,不仅仅可能会闹出大新闻,甚至台湾回归的问题都会变得愈加严峻,如果不回答的话,又会被认为是回避台湾问题,是政府没有能力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屏气凝神地看着周总理。面对着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周总理也微微发愣了一下,但很快的,他就恢复了刚才的得体状态,略微思索之后,他笑着回答那位记者。 "如果真的回归的话,他的职位是绝对不会低于国务院总理的。" 此言一出,周围的所有人都立刻震惊的说不出话来,因为在当时,回答这个问题的周总理的职位也就是国务院总理,就是说如果蒋介石能回归大陆的话,他的职位居然会在周总理之上! 当时的大多数人普遍认为,即使台湾回归,蒋介石能得到一个职位,也只会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职,谁也不会想到他居然能得到如此高的一个职位。这也充分地展现出共党的诚意。 没有答案的故事和必然的结局 在当时的记者招待会上周总理所表现出的态度也能代表我党的态度,毛主席对这种态度也是十分之认同,甚至以政府的名义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我们对于和平解决问题的诚意。 毛主席还在信中说知道蒋介石是一个特别传统的人,希望他能回家乡看一看。一直到1956年,蒋介石终于收到了这封信。 当然,他并没有欢天喜地,泪流满面,也不像是台湾的其他将领猜测的暴跳如雷直接将信件撕碎,他只是拿着信,看了一遍又一遍,一言不发的坐在那里,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对大陆的态度是否有了什么潜移默化的转变。 按照后世的推断来看的话,蒋介石当时应该是有一些心动的,落叶归根一直是每个华夏子民的传统,蒋介石就曾经对他的孙子说过"我们终究是要回大陆去的,就算我回不去,你们也会回去的。" 为了这件事,蒋介石甚至直接派人去到北京和中央政府接触,去好好探一探虚实,到了1954年的7月,蒋介石派遣特使宋宜山到达了北京,借着看望弟弟的借口和周总理会面,并商谈了某些事宜,周总理的谈吐和意向都深深的打动了宋宜山。 在见识到了北京的繁华后,宋宜山将自己的见闻整理后交给了蒋介石。 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蒋介石看到后并不高兴,甚至狠狠的骂了属下一顿,整个事情也就莫名其妙的没了下文,因为种种的阻力,这样一个两岸统一的故事也就没有了下文。 两岸问题一直这样延续着,成为了一个没有答案的故事,但多少年来多位领导人从未放弃过这件事情,每一代都在向前推进。 近几年来两岸问题虽然向着愈演愈烈的方向发展,不过我们都相信,两岸统一是必然的结局,不会有一点点其他可能性存在,就让我门携手共进,期待着祖国统一的那天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