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秋风一阵凉,秋季由于气候干燥,冷暖多变,昼夜温差较大,人体一时难以适应,极易诱发疾病,或是旧疾复发,故有"多事之秋"之称。为了提高大家的防病意识,下面给大家科普一下秋季常见病高发病的防治知识。 一、感冒 秋天气候冷热交替,早晚温差较大,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刺激,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抵抗力差的人常难以适应,故秋季是伤风感冒多发的季节。尤其以老年人和妇女儿童为多。因此,大家要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加强户外活动和耐寒锻炼,以增强体质。 二、肺炎、气管炎 秋季湿度下降,气候干燥容易危害肺脏和呼吸道,故秋季也是肺炎、慢性气管炎的高发期,特别是老年人对气候变化敏感,适应性差,容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病。平时要注意空气流通,多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接触过敏源。 三、胃肠道疾病 秋季,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大量增加,刺激胃黏膜,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人体抵抗力随之减弱。再加上不规律饮食及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就造成了秋季胃肠疾病的高发。胃病患者除了注意保暖之外,还应当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并注意膳食合理,要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戒烟戒酒,以增强胃肠的适应能力。 四、秋燥症 秋季雨少天干,缺乏水分,人易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头发干燥、干咳少痰、鼻子敏感、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症。秋燥不仅使人难受,而且还会诱发许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鼻炎等。因此秋天必须养阴防燥,在饮食上宜常喝开水和菜汤,多吃些水果,少吃辣椒、葱、姜、蒜等燥烈之物;在起居上要做到早睡早起。呼吸新鲜空气,使机体津液充沛。 秋季五大养生原则 1、规律作息,早睡早起 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秋天应适当早起,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类的疾病在秋末冬初发病率很高,发病时期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这是因为在睡眠时血液在脑血管的流动速度减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2、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秋天气候渐冷,衣服慢慢添加,做一些耐寒锻炼,这是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如早操、慢跑和冷水浴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的人,对气候的变化也很敏感,很容易导致复发、病情恶化。故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应该特别注意提高警惕加强预防,家中应备有急救与治疗药品,以防不备之需。 3、预防秋燥,补充水分 秋天气候干燥,因而皮肤水分蒸发快,故容易造成皮肤干裂、皱纹增多、咽喉燥痛、大便秘结等症状,因此秋天预防秋燥是一项重要的保健原则。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重视补充机体的水分,避免过劳和剧烈运动使津气液的耗损。为了防止皮肤干燥可涂擦各种护肤霜。但应该注意口唇干裂不可擦甘油,更不可用舌头经常舔口唇,否则会使口唇干燥皲裂加重。 4、少辛多酸 秋季养生宜"少辛多酸",常吃番茄、柠檬、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酸味水果。此外,还可以多食蜂蜜、百合、银耳、山药等滋阴润肺的食物。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之品以及油炸食物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 5、少食寒凉瓜果 立秋之后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夏秋之交,调理脾胃应侧重于清热、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温软开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类食物,秋季调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后再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