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不断深化改革,中国科技的创新力量不断提高,5G、激光技术等处于世界科技发展前列,越来越多的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为了鼓励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优化我国资本市场和营商环境,拥有我们国家的"纳斯达克",由此成立了科创板。 为一些新兴企业和创新企业提供上市平台,重点支持高端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等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适应科技前沿需求的领域 。从市场作用方面出发,科创板能够更加深入和兼容地融合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 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理论 1.实物期权法 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实物期权法通过把金融期权理论和期权模型一起引入到评估当中得出估值结果。 期权的价值来源于可进行选择的权利,意味着购买人向出售人支付一定的金额从而获得的这种权利,使得双方以合约的形式在某一约定日期或之前,以确定的对价买入或出售某项资产的权利。 期权使用过程当中一些概念界定主要是标的资产,期权价格,到期日,执行价格,内在价值和交易双方。 先占性、复合性、非独占性、不可交易性等特征是实物期权自身所具备的。 实物期权和金融期权都具有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共同特征,而这也正是投资项目决策过程中所体现的,因此引入其中。 具体而言,投资主体实现项目投资时,他所追求的便是利益能够获得最大化,这与购买看涨期权的金融期权相类似,为期权模型提供了使用前提。 此外,还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 投资主体管理实物投资项目时,在项目执行前的是否获利和获利多少,不能准确估计,而可以根据项目执行一阶段的反馈结果来进行选择扩大、缩小投资还是放弃,这与金融期权相契合。 投资者对项目预测很可能实现收益时,就进行权力的形使,反之,出现较大程度的亏损,便放弃行使权力 。在这一过程中的期权费体现在投资者的观望成本上,在最不利情况下,也仅折损了约定的期权费。 同时,投资者所做的投资决策也是具有灵活性的,这体现在可以延迟决策,这与金融期权类似,并不会带来投资资金的提高以及失去进行投资的选择。 对高科技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采用实物期权法更符合企业价值特征,能够有效地对科创企业潜在价值实现显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赋予企业新的价值内涵,也提高了收益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经营等风险。 针对企业新的特征,与传统企业做好区分,引入新的评估方法与模型进行估值,实物期权良好的适用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选择。 通过实物期权法实现企业价值评估时,首先要分析企业当中的期权项目,这对后面进行参数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了解企业的期权项目特点,才能够合理地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期权评估模型。 因此针对着企业的投资项目,根据项目资本投入规划和潜在盈利性以及项目进行阶段的盈亏反馈,判断项目属于看涨期权还是看跌期权,从而确定企业的投资是否进行以及投入的扩大还是减少,衡量企业的执行成本,评估标的资产价格。 实物期权法将期权评估模型分为二项式模型、三项式模型等离散型以及B-S模型和蒙特卡洛模拟法等连续型。 其中,以证券市场中股票价格的升高或者降低两个方向作为二叉树评估模型的重要假设,而加上价格持平的情况便演化为三叉树评估模型。 B-S模型受金融期权理论的启发,将企业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与期权相联系, 不单考虑企业的现金流进行企业价值的体现,而是注重投资项目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从而对这种选择权价值进行显现,来评估企业价值。 2.市场法 市场法是一种相对估值方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依据获得的可比公司市值和相应财务指标的倍数,得到评估对象的企业价值。 其评估过程为:首先根据目标企业所属的行业、经营业务、公司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等因素确定可比公司,然后确定相应的价值乘数,最后按照价值乘数得到目标企业价值。 市场法下,根据不同的价值乘数分为不同的估值模型,常用的有:市盈率模型(P/E模型)、市净率模型(P/B模型)、市销率模型(P/S模型)等。 市盈率是上市公司每股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值,反映了市场中的投资者为该公司每股利润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成本。 市盈率大小和投资回收期长短相关,市盈率越高,投资回收期越长,投资风险越大。 使用市盈率模型进行企业价值评估,首先确定可比公司的市盈率,然后计算可比公司市盈率的均值,将平均市盈率与目标企业的每股收益相乘得到目标企业市场价值。 市净率是上市公司每股价格和每股净资产的比值,反映了市场中的投资者为该公司每股净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成本。 市净率越高,市场前景被看好,相应投资风险越高。 使用市净率模型进行企业价值评估,首先确定可比公司的市净率,然后计算可比公司市净率的均值, 将平均市净率与目标企业的每股净资产相乘得到目标企业市场价值。 市销率是上市公司每股价格和每股销售收入的比值,反映了市场中的投资者为获得每股销售收入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成本。 市销率越高,投资价值越大。使用市销率模型进行企业价值评估,首先确定可比公司的市销率,然后计算可比公司市销率的均值,将平均市销率与目标企业的每股销售收入相乘得到目标企业市场价值。 二、科创板半导体企业分析 1.科创板市场概况 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其投资的周期长,研发投入大,收益获取具有不确定性,使得一些短期逐利的资本规避投资,而造成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和继续发展难, 因此,就需要对资本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投入,为其提供融资平台和政策支持,促进科技创新的稳步推行。 同时,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又是紧迫的,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仍有不少的科技企业选择进行境外上市 ,一方面,享受国外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市场,另一方面,也反映我国对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的上市、交易等市场服务提供的不足。 而科创板的建立使命,不仅要促进科技公司发展,而且要补齐资本市场的短板。 从市场发展方面出发,注册制在科创板的首次试行,是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和资本市场制度完善的重要体现。 证监会等监管部门指出,面对着存量市场,应对金融风险,一个重要的举措便是做大增量的蛋糕, 科创板的设立便是对资本市场增量改革的有益尝试,同时积累注册制试行的经验,为我国A股其他板块提供借鉴经验。 而注册制试行从提出之日起,便引发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加持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撑,使注册制的试行有章可循。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全球受到疫情的影响,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科创板注册制的试行是对放管服改革的有效贯彻。 而且这种柔性管理,降低入市门槛,对激发科技企业的活跃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市场生态方面出发,资本市场是投资和融资的多重功能平台,要想形成一个合理地闭环,让科创板促进国内大循环发挥作用,需要为资金的投资和融资保驾护航。 一方面,对于投资市场,科创板强调上市企业的科技含量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为投资者进行决策提供全面的信息,使投资情绪稳定,投资更加理性。 另一方面,对于融资市场,科创板降低了新兴和创新企业门槛,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前沿行业, 并进行政策的支持,进行资源的协调和资金的调配,助力解决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推动我国良好的科技生态市场形成。 三、科创板创新机制科创板的设立 为新兴科技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与之前成立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对于发行人主体对象资格有一些类似, 但是在交易规则、审核机制,上市企业的类型特征、上市发行机制有诸多创新的地方: 1.上市公司类型特征存在差异 在创业板上市的大部分是创业型、高成长型的公司, 在中小板上市的大部分由中小型公司聚集,而在科创板上市的大部分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公司。 2.上市发行的机制存在差异 科创板采用注册制,中小板和创业板使用的是核准制,体现的是上市门槛的降低和上市条件的放宽。 比如对于公司中盈利水平高,创新水平高的部分或业务线可以通过拆分上市,为科创板公司提供了更加多元灵活的方案。 3.交易机制存在差异 在科创板发生的交易行为更加突出市场的主体作用, 以股价涨跌变化限制为例,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前5个交易日涨幅不进行局限,在后面的交易日对股价的涨幅设定为20%,而中小板和创业板这一涨幅设定是10%。 结语 中小板和创业板面对着核准制的严格上市条件,允许企业上市,拥有配售机会后,让投资者认为企业增长潜力好,不断地购买新股,使得水涨船高, 让发行主体在询价时便设立较高价格,造成了一、二市场价差的不断攀升。 然而,在科创板实现发行定价,进行市场化定价,由券商等专业机构作为询价对象, 引入战略配售规则,确保合理实行超额配售选择权,让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定价更加科学合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