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邓华由四川调回北京,任中央军委委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 正当他准备施展拳脚,在军中大干一场时,1978年身体却突然抱恙,在医院进行疗养。 一天,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前来探望,此时,浦安修已过花甲之年,多年的波折也让她看起来倍感沧桑。 一见到邓华,她先是简单寒暄了几句,随后便直入正题,从怀中掏出一个金质烟盒,缓缓交到了邓华手上,"这是他留给你的遗物"。 浦安修口中的"他",指的自然是彭德怀,邓华小心翼翼地接过烟盒时,眼眶已经泛红,而他的思绪,也飘回了动荡的战争年代。 那么,彭德怀为何要给邓华留下一个烟盒?他们两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革命友情呢?性格不同的两位军事奇才 彭德怀和邓华都是湖南人,年龄之差仅12岁,但在解放前,他们却从未见面,长期处于"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状态。 彭德怀自然无需多言,作为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红三军团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 解放战争开始后,又接过了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等职务。 在革命的各个阶段,无论是运筹帷幄,还是冲锋陷阵,彭德怀都游刃有余,毛主席曾盛赞道:"谁能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虽然履历和彭德怀相比仍有差距,但邓华也是军中一位冉冉升起的新星。 从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加入工农红军开始,邓华一直稳扎稳打,他跟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又以红1军团第1师第3团团长的身份参加长征。 全面抗战爆发后,邓华在林彪麾下,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政委,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邓华开始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无论是早期参与指挥的秀水河子战斗及四平保卫战,还是后来指挥大规模的辽沈战役,邓华都身先士卒,赢得了林彪的信任,在军中独当一面。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尾声时,邓华已是四野第15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当上了广东军区第一副政委。 按理说,彭德怀和邓华都是军事奇才,两人之间都长期听闻对方的光辉事迹,应该不乏默契。 然而,在与彭德怀见面之前,邓华却一直心存疑虑,原因也很简单,彭德怀以脾气火爆著称,在战场上雷厉风行,说一不二。 而邓华却是截然不同的性格,由于酷爱读书,他在军中被称作"儒将",行事三思而后定,讲究谨慎、妥当。 正因如此,邓华对彭德怀是又敬又怕,直到1950年他们首次见面,邓华才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看法实在有些偏颇。 而他们的首次接触,还得从当年朝鲜战争的爆发开始讲起。战火燃起,携手合作 1950年6月,朝鲜半岛炮声隆隆,南韩和北朝鲜之间的武装冲突一再加剧,最终演化为全面战争。 美国的横加干涉,令朝鲜局势愈发复杂,北朝鲜人民军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更为严重的是,9月15日,美军由仁川登陆后,将军队开到了我国鸭绿江边,中朝边境,顿时被战火笼罩。 面对气势汹汹、有备而来的美军,我国该如何应对,成了当时部队内部热议的焦点。 最终毛主席力排众议,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众人,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准备入朝参战的提议,也受到了广泛支持。 而在敲定首批入朝部队时,很多人都主动请缨,要求参战。 周总理详细考虑了朝鲜的气候环境、地形特点,决定让长期虎踞东北的四野先行前往,而四野中的精锐部队第13兵团,被确定为入朝的先头部队。 当时,第13兵团司令员为黄永胜,此人在抗日战者和解放战争时期都功勋卓著,打起仗来有勇有谋,让他率军并无不妥。 然而,林彪却提出异议,直言"要换一个人上"。 林彪提到的此人正是邓华,他时任第15兵团司令,战场上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黄永胜,而且相较于黄永胜,他的军事思想更加成熟,为人也更加稳重。 彭德怀早就听过邓华的名字,对他十分欣赏,因此,在林彪提议后,彭德怀第一时间表示支持。 就这样,邓华与黄永胜互调职位,成了入朝部队的司令员。 不过,邓华的位子并没有坐得太久。 彭德怀对13兵团的战略部署、作战计划和战前准备都十分满意。 他临时决定,放弃自己组建的班子,转而在13兵团的基础上,组建志愿军指挥部。 于是,彭德怀以志愿军总司令的身份,接管了13兵团,在和邓华开展首次会议时,他打趣道:"你的司令我接手了,不过你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兼政委"。 见彭德怀态度和蔼、语气活泼,邓华此前对他的印象顿时发生改观,而彭德怀行事果断、效率极高的风格,令邓华内心的敬佩之情又不禁加深了几分。采纳不同意见,给予高度信任 经过数天的协同工作,彭德怀对邓华也更加了解,还多次在旁人面前称赞他"聪明,办事周全,考虑问题眼光独到"。 而这一印象,源自于邓华对战争局势的准确把握。 7月9日,彭德怀决定抽调两个军,作为入朝的首批部队,然而,在深思一番后,邓华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依我看,最好四个师一起上"。 邓华的看法其实来自于对前线的了解,当时,驻朝的联合国军已经高达40万人,而越过三八线的南韩部队,也接近15万。 如此庞大的兵力,是对我军的严峻考验,要想后发制人,必须抹平在兵力上的劣势。 因此,邓华这才希望联合出动四野的38军、39军、40军和42军,打联合国军一个出其不意。 对邓华的说法,彭德怀十分重视,再三侦查后,他决定采纳他的意见,并且向毛主席致电,请求毛主席的最终决断。 都说英雄所见略同,毛主席立即通过了彭德怀和邓华的提议,决定增派兵力。 不仅出动了四大王牌部队,还额外提供了三个炮兵师的力量,力求尽快在朝鲜战场上建立优势。 除此之外,邓华还提议,要加派一个军保卫后方,彭德怀再一次通过了这一请求。 就这样,10月19日,数十万志愿军部队,在司令员彭德怀和第一副司令邓华的带领下,越过鸭绿江,正式踏足朝鲜战场。 一开始,美军根本没有把我军放在眼里,麦克阿瑟多次放出豪言:"中国绝对不敢出兵"。 然而,从云山,到清川江,再到长津湖,志愿军地出现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 等到狂妄的美国人开始重视,已经为时已晚,在前两次战役中,志愿军高歌猛进,累计歼敌5万余人,并且收回平壤。 彻底击溃了联合国军在西线的部署,并将其赶往"三八线"以南,朝鲜局势得到初步控制。 可以说,入朝之初就能取得如此成就,与邓华高瞻远瞩的提议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彭德怀对他也更加重视,每次召开军事会议,都会主动问道"不知道邓副司令员怎么看?" 不仅如此,邓华还是几个入朝将领中唯一没有挨骂的人。 要知道,彭德怀性格直爽,宋时轮、洪学智都多次遭到责备,唯有邓华,彭德怀一直对他相当客气,其军事能力由此可见一斑。互相关怀,结下深厚友情 当然了,两人之间,并非没有"冲突"。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彭德怀"横刀立马",天不怕地不怕,无惧美军的狂轰滥炸,即便敌机已经近在眼前,他仍旧临危不乱、坐镇指挥,仿佛无事发生。 彭德怀的革命乐观精神令邓华钦佩不已,但他也十分担心彭德怀的安危。 一开始,邓华总是直接劝告,希望彭德怀能早点进防空洞躲避,但彭德怀却不在乎,仍旧将战事摆在第一位,两人之间的争执也由此引发。 后来,邓华灵机一动,既然硬来不行,不如智取。 于是,每当防空警报响起,邓华便以下象棋为由,和几名将领一起,将彭德怀拉到了防空洞中。 这个方法十分奏效,当邓华说起"走,老总我们去下一盘"时,彭德怀自然清楚他的用意,所以也不好发难,只能陪着他们在防空洞中躲避。 邓华对彭德怀关怀备至,彭德怀对邓华同样十分器重。 陈赓由抗法援越战场凯旋归来,不久后又马不停蹄地带着第3兵团进入朝鲜。 见状,邓华第一时间找到了彭德怀:"陈赓同志要来,他资历比我深、能力比我强,让他来当第一副司令比较合适"。 然而,彭德怀却第一时间拒绝了他的请求:"你不用考虑这个,组织上会有安排"。 见"让贤"不成,邓华又致电中央军委,希望能让自己担任第三副司令,但这个要求再次被彭德怀拦下。 最终,邓华职务不变,而陈赓则担任第二副司令,可见,历经朝鲜战场的严峻考验,彭德怀已经对邓华给予了高度认可。 正因如此,1952年彭德怀因身体原因回国,邓华便接过了志愿军总司令一职。 而他的表现也没有让彭德怀失望,不管是旷日持久的上甘岭战役,还是奠定胜局的金城反击战,邓华都指挥得当,带领着志愿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陷入风波,互相惦念 回国后,两人都受到了着重嘉奖,1955年,彭德怀被授予开国元帅军衔,而邓华也收获了开国上将的衔位。 不过,两人职务不同、工作各异,因此很少见面,但书信往来一直不断。 尤其是每次邓华从广州到北京出差,彭德怀总是会邀请他来家中做客,三杯两盏下肚,两人畅叙往事,常常彻夜不眠。 但因为其他原因,彭德怀赋闲在家。而邓华也被调往四川省任副省长。 1965年,彭德怀被任命为西南局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彭德怀意识到,或许可以和阔别6年的战友再见一面了。 彭德怀抵达成都后,便立即四处打探,终于在一个理发师的口中,得知了邓华的确切住所。 12月的一天,彭德怀在警卫员的陪同下前往,当时已是深夜,寒风萧瑟,天空还飘着毛毛细雨。 彭德怀来到邓华屋外,见房中灯光昏暗、人影摇曳,他忍不住驻足观看,但等了好久,也没敢敲响房门。 直到灯光暗下,彭德怀这才转身离去,而衣服已经被冰冷的雨水打得湿透。 此事邓华其实一早就发觉,后来,他如法炮制,在屋外默默注视着彭德怀,同样没有敲响房门。 两个并肩作战、不分你我的好战友,最终也没能见上一面。 1974年,彭德怀因病去世,留下了永远的遗憾。直到1977年被调回军队,邓华才得知这一消息。 一年后,彭德怀的追悼会在北京召开,期间,已经67岁高龄的邓华痛哭流涕,望着彭德怀的遗像,久久不能平复。 彭德怀的追悼会结束后,邓华的心情坠入谷底,身体也开始出现不适,随后住进了医院。结语 以前彭德怀就特意嘱咐过浦安修,要求她将家里的金质烟盒交给邓华。 这个烟盒来自南斯拉夫总统,早在1955年,彭德怀便在书信中提出要赠予邓华,但之后始终没有机会送出。 所以得知邓华住院的消息后,浦安修这才赶到医院,在探望期间将烟盒送到邓华手中。 顿时,邓华老泪纵横,他缓缓抚摸着烟盒,仿佛手中拿着的是无价珍宝一般。 1980年7月3日,邓华在上海病逝,临终之际,他的床头空空荡荡,只摆放着那个沉甸甸的、承载着他和彭德怀革命友情的金质烟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