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羿2022金秋千年窑火名家收藏古陶瓷珍玩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瓷,关乎生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它崇尚自然、含蓄、质朴,更重视瓷器本身的胚胎、形体、釉色,稍加刻画,无论造型、釉色、纹饰都追求天然完美。它典雅静谧,有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至宋代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另外,还有景德镇窑、建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赵宋文人士大夫可以在内心的适意与自足、自由中去寻求个体生命的意义,他们的思想较前朝变得深沉内敛,也更为超脱平和。文人心态的成熟与稳健使得宋代艺术别有韵致,如书画讲究"平淡天真",瓷器以不饰彩绘的单色为人所重。
按住下列图片左右滑动浏览全图
▼
LOT863
元
白釉刻花花口碗
尺寸:直径19cm
记录:北京保利,2019年12月4日,编号5753
斜壁微弧,圈足,足部满釉,口缘镶嵌铜棱扣。碗壁随花口呼应装饰棱线,整个碗如花瓣形盛开。通体施白釉,外壁光素,有泪痕现象。碗内篦划单朵大牡丹纹, 疏密有致,有留白之境,宛如宋画。
时人爱花风气盛行,生产了大量的花器,不但在以宫廷为首的上层社会中成为风雅之事,花与当时文人生活也是极为密切,乃至于普通人,也有簪花之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花卉纹成为了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装饰,花形器,亦是争相购买的爆款。
本品的制作意图有二,其一为仿生,仿制自然界中所见真实存在的花,其二为仿金银器,此类花形金银器,流传甚广,早可追述至唐代,花口碗碟已经风靡一时。
LOT850
元
白釉花口盘一对
尺寸不一
口沿呈规律花口状,十花口,斜直壁,高圈足,通体施白釉,底部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造型系仿金银器,花口口沿,需要在拉坯成型后借助模具来压制成形。同类型的花口盘还有三瓣形、五瓣形等带刺尖的多种花口样式。这种造型的器物主要流行在五代时期,最早的也可以追述到晚唐,在临安的水邱氏墓里面就出土了很多件这类花口造型的盘子,从墓葬信息来看,此类器物多出现在高规格的墓葬之中。
白釉花口盘
临安水邱氏墓出土
关于这类白瓷花口盘的生产窑口,目前存在一定的争议,或为河北定窑及安徽地区窑口生产,我们可以根据圈足特征,大致把目前所发现的该类型白瓷的花口盘分成两类。
两种类型的圈足做法对比
一类是矮圈足,矮圈足的往往制作精细,外底满釉,带有"官"、"新官"等字款的往往集中出现在这类矮圈足做法的花口盘上,如上述水邱氏墓出土的几件,都是矮圈足外底满釉的做法。在西安北郊火烧壁曾经出土一批埋藏于陶罐中的瓷器,其中有几件正是这类花口盘,都为外底满釉矮圈足。另一种做法是高圈足外底露胎的,高圈足的花口盘从造型上更加挺拔更加接近金银器的造型,河北曲阳定窑遗址所出土花口盘就是这类外底露胎高圈足的。
白釉花口盘
曲阳定窑遗址出土
LOT850 元 白釉花口盘一对正是属于高圈足类型 。此类花口盘在欧美的收藏体系里面一直都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是很多大藏家的标配器物。2015年美国著名的古董经纪人J.J.Lally先生为他的客户朗斯多夫举办了一场白瓷展览,这个展览里面收录了很多五代时期经典的花口盘,其中就有类似的器物。
白釉花口盘
朗斯多夫旧藏
LOT855
元
白釉海棠杯
尺寸:12.5*10.5*4.6cm
来源:
1、瑞典收藏家卡尔坎普(Carl Kempe)旧藏
2、瑞典斯德哥摩远东博物馆长期借展(20世纪)
3、伦敦觉是轩(Priestley&Ferraro)旧藏
记录:
伦敦苏富比,2008年5月14日《卡尔坎普专场拍卖》,编号218
出版:
1.《Chinese Ceramics in the Carl Kempe》,1964年,编号325
2.《ORIENTAL CERAMICS 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ouities,Stockholm》,1976年,编号65
3.《Chinese Ceramic Treasures, A Selection from Ulricehamn East Asian Museum, including the Carl Kempe Collection》,2002年,页78,编号532
4.《chinese white wares in the first millennium》,2010年,编号4
5、《清雅集古—中国古代瓷器展》,2011年,编号3
出版: 《清雅集古—中国古代瓷器展》中记载
出版: 《ORIENTAL CERAMICS 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ouities,Stockholm》,1976年,编号65
此杯口沿呈六瓣花口形式,圈足为如意形高圈足,足部弯曲弧度与杯口沿造型相吻合。整体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海棠花,胎土细腻洁白,从露胎处依旧可以看出当年对瓷土淘洗的精炼程度。
常见的海棠杯为椭圆形器身带圆形圈足造型,在临安水邱氏墓出土了一批质量极高的扣金扣银白瓷,其中有一件即为此类海棠杯造型,目前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白釉海棠杯
水邱氏墓出土
本件器物更为特殊,圈足的制作方式十分独特,呈海棠形与器身造型相呼应。并与常见的内挖修足的方式不同,这件器物的足部是单独制作成型后再与器身粘合而成的,器底釉下有若干横向刮削痕迹,是为了更好的粘合底足而特意制作的。在各大博物馆公私收藏系列中,目前未发现同类器型作品。该器的胎土细腻程度以及积釉处气泡分布状态等特征与同时期邢窑作品有些许差异,更加偏向于定窑作品的特征。
出版: 《Chinese Ceramic Treasures, A Selection from Ulricehamn East Asian Museum, including the Carl Kempe Collection》,2002年,页78,编号532
本件器物传承有序,为瑞典著名收藏家卡尔坎普旧藏,曾于二十世纪长期借展于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艺术博物馆,并着录于该馆出版的多本图录,其后在2008年伦敦苏富比卡尔坎普专场拍卖中释出,后为伦敦觉是轩收藏并着录在册。
LOT852
元
白釉瓜棱纹净瓶
尺寸:高15.2cm
来源:
1、思源堂(sze yuan tang)旧藏
2、高登夫妇(The Morton and Grace Gordon )旧藏
记录:
1、纽约佳士得,1995年9月21日《思源堂旧藏专场》,编号110
2、纽约佳士得,2011年3月24日《高登夫妇旧藏专场》,编号1131
著录:《定窑——清雅集古中国古代瓷器展》,2014年,编号5
整体呈玉壶春造型,口沿微外撇,颈部有弦纹装饰,腹部做瓜棱形处理,圈足,通体施白釉,底部露胎。器型小巧可爱,常见的定窑玉壶春多为大器,且光素无纹或做刻划花卉纹饰,而本件器物的装饰特殊,为口部弦纹,并在腹部辅以瓜棱装饰,较为罕见。同类器物见大英博物馆收藏一例,整体造型尺寸与本品基本一致。
白釉瓜棱纹净瓶
大英博物馆藏
本件器物早年被著名藏家思源堂何安达(Anthony Hardy)先生收藏,后又于1995年纽约佳士得为思源堂举办的专场拍卖中释出,被美国化学家高登夫妇竞得。2011年,本件于纽约佳士得高登夫妇专场释出。2014年又被收录于《定窑——清雅集古中国古代瓷器展》。
本品陈列于高登夫妇住所
LOT858
元
白釉暗刻莲瓣纹绳柄执壶
尺寸:高23.2cm
来源:香港大成古玩有限公司,2002年5月7日
记录:香港苏富比,2018年11月28日,编号630
本品通体施白釉,丰肩,圈足。造型独特为定窑烧造,其功用为酒具中斟酒所用的酒壶。器身满刻当时定窑所流行的仰覆莲纹,刀刀见泥,细致入微,值得注意的是,这件执壶的柄部造型奇特,为仿绳纹柄,在制作此柄时,需要将两泥条相互缠绕塑形,极具巧思。在使用过程中,这样的设计亦有防滑的奇效,可见古人对于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兼顾设计。
白釉暗刻莲瓣纹绳柄执壶
觉是轩旧藏
LOT853
元
青白釉柳斗纹蛋壳钵
尺寸:高5.5cm
来源:
1、香港继远美术旧藏
2、澳大利亚藏家旧藏
记录:
伦敦苏富比,2018年11月9日《亚洲艺术专场》,编号207
该器通体施青白釉,底部满釉,口部露胎,胎质洁白细腻。此类器物为当时制瓷工艺的精华体现,其胎釉质量、薄度达到可前所未有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此件蛋壳钵的腹部还有柳斗的纹饰,柳斗纹也称"柳编纹""藤编纹",是瓷器上一种仿照柳条麻线编织的纹饰,在当时的南北方各个窑口中都有发现,如陕西耀州窑、江西赣州窑等代表产品上都有出现柳斗的纹饰。
柳斗钵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柳斗罐
巴斯东亚艺术馆藏
而本件器物为江西景德镇窑生产,较为少见,同类器物见法国集美博物馆藏一例,该例制作工艺略有差异,口沿满釉,底部露胎,另见国内影青专着《青白瓷精品鉴赏》收录一例,与本件器物同为芒口覆烧,尺寸稍大。
柳斗钵
法国集美博物馆藏
柳斗钵
《青白瓷精品鉴赏》收录
LOT859
元
青白釉暗刻缠枝莲婴戏纹碗
尺寸:直径12.5cm
来源:香港继远美术旧藏
出版:《要留青白在人间—宋代青白瓷展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年,编号7
出版: 《要留青白在人间—宋代青白瓷展览》,编号7
该盏敞口,微唇口,弧形壁,内壁刻花草地及四个婴戏纹饰,外壁刻月华纹,高圈足。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底部露胎,胎质洁白,底部有垫烧痕迹。
婴戏碗是宋代景德镇窑的经典品种,有一定的存世量,出土的范围很广,可见这种婴戏的纹饰是宋代人喜闻乐见的图样,这种纹样题材最早起源于佛教故事中的"化生故事",化生是指佛教中最高层次的出生方式,只要闻听佛法,信奉佛教,心向西方极乐世界,则会在寿命终结时在极乐世界莲花中再次化生出世,所以婴戏题材里面婴孩多和莲花莲叶同时出现。
婴戏碗盘也存在很多种类,大部分是两个娃娃相对称的,特殊一点的会刻画三个娃娃,而像本件器物一样刻四个婴孩相对嬉戏的是十分少见的,多数婴戏盏婴孩的背景图案多为水波纹,本件器物背景为团花纹,是一种特殊样板。本品来源有序,为香港收藏家吴继远先生旧藏。
LOT861
元
青白釉刻花卉纹盖盒
尺寸:高13.5cm
来源:奉文堂陈淑贞女士旧藏
记录:香港邦瀚斯,2014年10月9日《古雅至臻—奉文堂藏中国古代陶瓷专场》,编号219
拍品分为盖与盒身两部分,子母口套合,上下对称。盒顶部与盒身下腹皆装饰对应花卉纹样,通体施青白釉的,釉色素雅恬静,周身密布开片,流畅的刻工与匀净的青白釉相映,凸显饶玉质感,底部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整体盒形饱满,体量很大,在当时的盖盒中,属于较为大号的,或为存放香料的香盒之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件器物的刻工也非常精彩,流畅自如,纹饰立体感强烈,是当时景德镇地区刻工工艺的典范之作。
奉文堂陈淑贞女士照片
本件器物传承有序,曾于2014年香港邦瀚斯奉文堂专场释出,原为香港奉文堂陈淑贞女士旧藏。奉文堂一生钟爱艺术,经手大量精美中国古代艺术品,与同样热衷中国艺术的丈夫思源堂何安达先生更是收藏界的一段佳话。
LOT862
元
青白釉刻海水牡丹纹梅瓶
尺寸:高27.8cm
来源:纽约佳士得,2013年3月21日,编号1447
出版:《发卡弯—清雅集古2017年中国古代瓷器展》,2017年,编号10
出版: 《发卡弯—清雅集古2017年中国古代瓷器展》,2017年,编号10
该瓶唇口,短颈,丰肩,腹下渐收,底足微外撇。这件器物主题纹饰分为三部分,通过两组弦纹区分,上半部分刻划花卉纹饰,中间以水波纹装饰,下半部分装饰变形仰莲,俗称"八大码"。
通体施青白釉,釉色偏青,底部露胎。釉色属于影青发展到元代以后的偏青釉产品,瓶身下半部分的变形莲瓣与元青花上的纹饰如出一辙,极具时代特征。
宣化辽墓壁画局部
这件器物的造型更准确来讲应为"经瓶"。梅瓶的叫法是在清末才出现的,主要功用是作为贮酒的酒瓶来使用,在宣化辽墓壁画中就有梅瓶的使用场景。元代新安沉船中亦有类似器物发现,与本件展品区别在于瓶身还刻画了龙纹。
青白釉刻龙纹梅瓶
新安沉船出水
数据来源:北京大羿拍卖
征集送拍、鉴赏交流、请私信投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