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干事争一流杨华章用心用情当好生态警长
他扎根自然保护区"水鸟林田"一线11年,将青春融入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事业,先后6次被授予个人嘉奖,2015年被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被表彰为全省公安系统先进个人并记三等功,2020年被评为全市优秀青年民警。
用"心"呵护鸟类的生活天堂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使这里成为濒危珍稀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和繁殖地,每年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儿在这里捕食、栖息、繁衍,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为保护好这片原生态不受破坏,尽可能打造一个让鸟类可以信赖的生活环境,加强候鸟聚集区、觅食区的生态环境巡查管护力度,杨华章和战友们对历年涉生态保护破坏行为易发区案事件进行梳理,创新推出"六位一体"巡防机制、"五巡五带"巡逻模式,开展"起底式"清查活动,全面排查消除各类隐患,牢牢掌握生态安全主动权。
"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们保护区里有2000多只。保护区为它们建设了一批‘人工鸟巢’,在5号监控下有4只东方白鹳宝宝刚刚破壳,看着它们平安成长,我们很安心。"杨华章说。十几个年头里,从东方白鹳到中华秋沙鸭,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救助了多少只禽鸟,却在无形中拥有了让鸟儿们信任的亲和力。杨华章用自己的悉心呵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衍栖息,甚至由候鸟变成了留鸟,让保护区成为鸟类生活的天堂。
用"联"筑牢生态保护铁围墙
"一天夜里,我在巡逻中发现槐树林中有铁丝和木橛子,疑似有人违法偷猎,此时的保护区夜间温度已接近零下,我们在芦苇地中连续蹲守了3个晚上,终于在凌晨5点将5名违法分子抓获,现场查获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00余只,遏制了环境资源破坏行为。"杨华章说,为保护好这片原生态不受破坏,他们持续加强巡查管护力度,核心区外围十五公里长的土坝,杨华章每天都要巡逻三个来回,全面排查消除各类隐患。夏天蚊虫成群,冬天茫茫冰雪覆盖、寒风刺骨,但杨华章从未退缩。
近年来,面对各式各样的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杨华章将目光聚焦到了生态保护协作上,借助"生态警长"机制契机,动员保护区内各方力量齐参与,组建了5支共120余人的群防群治队伍,结合辖区实际依托"三联"工作优势,开拓思路牵头组建"生态环境保护联盟",形成生态保护"一盘棋"工作格局。
为践行生态保护理念,协调"生态环境保护联盟"成员单位设置鸟类伤病临时救助站1处、防疫工作站1处、联动工作站2处,切实筑牢了生态保护群众基础;发挥信息化特长将其作为生态巡防的补充,集"动态感知、决策指挥、行动处置"为一体,自主研发偷盗猎预警模型,搭建生态环境保护智慧"蜂巢"系统;利用"六位一体"巡防机制,实现大数据自动化、智能化"一张图"呈现,打造立体化防控体系,筑起了"湿水林田湖草"生态安全保护的铜墙铁壁。
用"情"夯实文明旅游导向标
随着自然保护区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每年有60余万人涌入保护区旅游试验区游玩观光。"如此庞大的游客队伍,如果不及时引导规范,很容易给自然生态造成破坏。"杨华章深知文明旅游对保护区内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杨华章利用高空AR全景鹰眼系统划定非游览区域警戒线,在游客进入警戒线时,系统自动提醒,就近警力第一时间进行处置疏导;为切实发挥"宣传就是战斗力"的作用,在木栈道创建集宣传、禁毒、服务、救助、咨询五大功能为一体的"前哨"服务站,并协调游客服务中心设立了文明旅游"大喇叭",循环播报《保护区文明旅游须知》;他将每一名导游发展成流动着的生态卫士,指导导游监督和规范好游客的行为;他每天坚持到游客服务中心,面对面提醒各方游客注意保护区内的生态保护。久而久之,杨华章成了保护区的一个文明导向标。
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游客遇险求助的警情时有发生。2018年5月,4名中科院工作人员在保护区采样时被困。杨华章凭借自己对地理环境的熟悉,携带救援装备迅速赶赴现场,冒着随时可能陷入沼泽地的危险,蹚水涉滩,经过3个小时的艰难搜救,成功救出被困人员。
风沙吹不跑、困难吓不倒,杨华章就像盐碱滩上的红柳在这里扎下根,数个寒来暑往,用踏实的脚步、艰苦环境淬炼的坚强意志,寒暑不辍守护着年轻湿地的勃勃生机,实现了"生态保护得更周到、鱼鸟生活得更美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