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君作为督军夫人,为督军丈夫夏之时生下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后,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不带走一分家产,只带走四个女儿。没想到还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我们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1
1914年,在做了三年的"清倌人"的董竹君,认识了进步分 子人夏之时,并与他相爱。 这一年,董竹君装病逃出堂子,与夏之时成婚,一起来到日本留学,以为自己自 由了。 只是她没有想到,夏之时和她在一起时,一个男人的占有欲表现的淋漓,不允许她和男人说话,在董竹君考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时,不允许她去学校学习,只让老师上门来教。 在第二年生下了大女儿国琼不久,夏之时奉命回国参加讨袁行动。他回去的目的是卫国,带着妻儿不方便,再加上女儿才两岁,没有一起回国。 当时国内形势紧急,刻不容缓。他留下一把枪给董竹君,除了叫她防贼自卫之外,还留下一句狠话:如果做了对不起他的事,就用这把枪自己了结。 或许夏之时真的很爱他,或许夏之时还把她当成堂子里的女人,这让董竹君难过,看着不信任自己丈夫非常心痛,但在临别之际,此行凶多吉少,实在不想让他分心,只好泪往肚子里留。 没料到的是,夏之时离开日本之前,急电去上海吩咐自己的四弟去日本与董竹君一起念书。 董竹君非常了解,夏之时的做法主要还是监视董竹君的行动,怕董竹君在他离开之后,会禁不住爱上别人。 2
回国后,董竹君随丈夫搬到成都,夏家大小事务都由董竹君操持。 后来由于夏之时官 场不顺,屡屡受挫,脾气越来越坏。让董竹君见识到夏之时的重男轻女的严重。 那时,大女儿国琼生了麻疹,不仅有传染性还会危及生命。董竹君听从医生的建议,立马腾出一间房,并把家务放一边,专心照顾国琼直到康复。 在国琼因高烧不退之时,她的父亲不仅对她不管不顾,反而责怪她的母亲不该丢下家务而去照顾一个女孩子。 有一年夏天,夏之时让董竹君去客厅打牌,董竹君怀着身孕感到很疲惫,又觉得打牌不是什么正经的事情,就没有去。 不料夏之时竟对有孕在身的妻子拳打脚踢,董竹君面对这家暴,无处可倾诉,心情郁结。这一年,董竹君身患肺病。 这个时候,她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她的孩子们,她不能让孩子们痛失母亲。 想到这些,她下定决心要安心养好病,狠心暂时将家务和孩子放一边,独自到别院静心休养了三个月。 令她心寒的是,丈夫夏之时从未踏入她休养的别院一步。就连问起都没有。 在1922年,董竹君又怀孕了,因操劳过度导致胎气不足,如同患了重病,起不了身,经过几个月的静心服药安胎,女儿国璋顺利出生。可夏之时见又是一个女孩子,骂咧咧的说:又是一个赔钱货! 后来女儿国璋约四岁时,大腿突患重疾,高烧不退,危在旦夕。在国璋病危之时,六岁的女儿国瑛从楼梯跌落下来,两个孩子同时生命垂危。 董竹君痛哭不已,在她和孩子需要关心照顾的时候,夏之时从来不关心,只关心今天和谁打麻 将。 可在夏之时生病时,董竹君不分昼夜的照顾,就连丈夫大便,她都会端着便盆钻进被窝里接着。一次,一个卫兵上来问夏的病情时,董竹君回了几句,夏之时就破口大骂:"我还没死就想找下家了吗?"说完又是对她一阵拳打脚踢。 3
在董竹君连着生了四个女儿后,在怀第五胎,快临盆时,董竹君身子就开始浮肿,特别是两只脚肿的连鞋都穿不进去。 丈夫夏之时看见了,一点都不心疼,还说:看这怀孕的迹象,肯定又是个赔钱货。 一次一次的心寒,一次一次的失望,董竹君深深觉得,作为一个女人在社会上的地位真的太低了,特别是在封建大家庭中。脑海中竟闪过离开夏家的想法。 后来一件事,让董竹君萌生了离 婚的念头。 有一回,夏之时无意中撞见大女儿国琼和房客文兴哲走得挺近,不管三七二十一,竟把剪刀和绳子丢给国琼,让她选一样自己了结,这个一个父亲,在孩子并没有发生什么,要逼死孩子的节奏。 就算是她们相爱,也不能,以这个为借口,逼死自己的孩子,董竹君认为一个女人拥有权利真的很重要,不必再作为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家庭的附属品,而是一个有独 立人格的人。 4
每回董竹君要送四个女儿去读书,夏之时都以花费太大,女孩子没必要读书来推脱,每个学期都是董竹君说尽了好话,才让她们去读书。 后面这件事让董竹君毫不犹豫地带着四个女儿决然而去。 国琼钢琴老师张景卿寄给董竹君的信落入夏之时手中。 夏之时认为董竹君敢在背地里和别人来往,认为董竹君背叛了他。 不等董竹君解释也不问缘由地对她拳脚相加,脚上锃亮的长筒马靴踢到她的胸口。 董竹君知道敌不过他,不顾头昏脑涨和疼痛,跑了出去,夏之时却是从厨房拿把刀追了出去,幸好被他的侄子拦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件事之后,董竹君对夏之时不报任何期望,可谓是心死,正式提出离 婚。 夏之时狠狠地说:你如果离开了我,我估计你要带着女儿去讨饭了。 董竹君心里默默回应着,就算是讨饭,也不会讨到夏家门口。 夏之时万万没想到,董竹君的意志竟是这般坚定,她不但离开了那个封建大家庭,而且赤手空拳地来到上海滩,依靠自己的能力闯出了一片天地。 董竹君特别喜欢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 由故,二者皆可抛! 数十年的患难夫妻,如今怎么走到了这个地步!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这战火硝烟地年代,董竹君带着四个女儿,在上海经历了种种苦难,为了生存,做过苦力,做过工人,开过厂,还在菲律宾经历过生死,在她的眼里,这都不算什么。 因为她在每一次的打击与苦难中,都能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1935年,在一次机缘巧合下,董竹君经过实地考察,周边调查,创办了锦江饭馆。 开业那一天,饭馆内竟然座无虚席,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唯有在店内过道添加座位。 令人想不到的是,当时上海滩的大头目杜月笙、黄金荣,以及一些军政要人也来排队吃饭。 锦江日日饭菜飘香,车水马龙,轰动了整个上海市。 董竹君虽然不能站到前线去打仗,可是她以自己的能力在后方全力支持前线的工作。 她不知道自己还能避开祸端参加地下工作多久,她只知道,只要她还有能力的一天,她都不会放弃造福社会。 新中国 成立后,锦江饭店专门接待国宾,董竹君把当时价值三千多两黄金的锦江饭店无偿交给了国家。